北京知青网

当前位置: 首页> 知青岁月 > 回忆往昔

青涩年华—— 一次赶“社会主义大集”

时间:2007-11-30 02:44来源:北京知青网作者:angelozh点击:1315次

    农村赶集,是自古以来的传统。每月有固定的几天,在约定俗成的地方,进行商品交换或生产资料及其它物品的交换和买卖,起到互通有无,拾遗补缺的作用,更可以由此获得一定的收入,使农副业都发展起来。
    但七五年,在极左思潮的蛊惑下,这种集市贸易已被赋予了新的内容,即被所谓的辽宁省哈尔套大集,即“社会主义”大集所替代,变成了一个政治活动,极大地损害了广大农民的劳动积极性,破坏了农村生产力。我所在的东升大队位于沈山线兴隆店火车站南,离火车站有十里左右,离公社所在地有三里左右。但是,一般情况下,社员们赶集往往愿意去火车站附近,那里客流量大,人多,东西好卖。但是自从提出学习“哈尔套社会主义大集”经验以后,到火车站赶集即成了违法的活动,是搞资本主义的一套,要求全公社的社员必须到公社所在地赶“社会主义”大集。
    最大的一次搞这样的活动是在七五年二月五日。在那以前,队里就已经动员多次了,要求家家户户必须预备好赶集的东西,鸡、鸭、鹅、狗、羊、猪、兔等都行,粮食、农副产品也可以,实在不行,把家里的罗卜、白菜拿出来一些也可以凑合。但原则是不允许个人拿到集市上去卖,更不允许自由交换,只能到集市上展览一下,让大家看看,然后,交到农村供销社,统一收购,如果违背这些,回来就要开批判会。
    当时,农村生活异常艰苦,农民每人每年分得的口粮仅有300多斤和10多斤黄豆,别的几乎就没什么了。细粮(大米,白面)根本没有(我们大队是旱田),吃大米只有靠自己私下里与水田区的人们串换,因为口粮有限,大米也只能是少量的换一点。白面更是奇缺,每年国庆、春节、中秋这几个节日集体给每人可以换1 ~ 2斤,也就是说每年只能吃到这几次白面,可想而知其紧俏程度。至于肉、蛋等,也是这样,只能靠自我解决。但是,农户养猪也受限制,不许多养,更不许个人随便饲养母猪下崽,卖钱。养鸡也限制数量,多养不行。况且,不管养鸡还是养猪,没有粮食喂是长不大、长不好的,可是哪里来的粮食呢?除了口粮外,农民想独自再多种点地都不行。房前屋后的菜园地仅剩一点点,只能种点青菜,种其它的东西根本不行。而且每家原来有的少量的自留地全被队里收走了,理由是要割掉资本主义的尾巴。鉴于这些情况,还让家家户户拿农副产品去赶“社会主义”大集,他们拿什么去赶呢?。
    由于当时,知识青年没有赶集的任务(我们什么也没有),相对来讲可以不直接参与,但是,也躲不过。赶集定在2月5日,在此之前,我们大队组织了许多文艺骨干,排练适应当时政治形势的节目,准备在大集上演出,这也是公社的统一命令。接连几天,每天晚间都练的很晚,我本没有什么文艺特长,但由于经常动笔写点东西,不知怎么就把我也算作其中的一份子,也跟着忙乎起来。2月4日吃完晚饭,就到大队部排练,练着练着,突然感到地动、屋晃,我们大叫不好,纷纷跑出屋子,站在院子里,还感到大地在颤动。由于第二天还要赶集演出,等大地平静以后,又练到很晚才休息。当时,并不知道是怎么会事,第二天,到公社赶集时,才听说这场地震就是著名的海城大地震。由于我们离震中很远。队里除有两处烟囱倒塌外,其它还没有什么损失。
    2月5日是赶“社会主义”大集的日子,很早就起床了,我们知识青年负责催各家各户给大集拿东西,帮着往车上搬,看着社员们拿的那些东西,真让人有点不忍心。许多人家只能拿出点萝卜、白菜,甚至个别人家只能把刚刚编好的笤帚拿出两把作为上缴任务,因为,别的也实在没什么了。

    这场大集,如同灾难一样,比地震还要历害。在公社前面的广场上搭起了台子,演出政治节目,供销社门前锣鼓喧天,收购了许多东西,但是人们的表情却是苦涩的,看不到一丝笑脸...。

    在那政治疯狂的年代里,人们只能是默默和无奈。

------分隔线----------------------------
栏目列表
推荐内容
  • 杨屏:习仲勋与近平的父子情

    继弟弟远平之后,近平也来洛阳“还债”了,面对平民,当时贵为国家副主席的他,几乎90度的庄严一躬,鞠出了习家父子对天下老百姓的良心!也鞠出了习仲勋与近平撼人心魄的父......

  • 北京知青网关于知青纪念章发行的通知

    1968年,是我们知青这一代与共和国同命运共前进的同龄人值得隆重纪念的一年。因为,知青这个在特殊历史时期产生的特殊群体,在共和国发展的史册上,以自己的青春、热血和忠......

  • 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成立始末

    1968年,根据毛泽东主席批示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命令沈阳军区以原东北农垦总局所属农场为基础,组建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在黑龙江省边境地区执行“屯垦戍边”任务。......

  • 上海知青刘行军和他东北妻子的爱情故事

    这是一篇非常感人的报道。历经辛酸坎坷,终于同18年前的爱人生活到了一起,黑龙江省五大连池市女子王亚文和知青刘行军之间的动人爱情故事,演绎了生活版的“小芳的故事”。......

  • 丁爱笛:陕北十年,那抹不去的回忆

    丁爱笛,1947年5月出生,祖籍山东日照。出生地重庆。清华附中老三届,陕北延川插队十年,做过四年生产队长,四年大队书记兼公社副书记。1978年恢复高考进入上海工业大学。现......

  • 北知网网庆12周年暨上山下乡50周年纪念活动通知

    2018年8月25日,在北京珠江帝景豪庭酒店二楼举办盛大隆重的“庆祝北京知青网成立十二周年暨纪念上山下乡五十周年文艺联欢会”。热烈欢迎广大知青朋友参加。...

热点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