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知青网

当前位置: 首页> 热点话题 > 全球视野

中国商人拥向印度淘金

时间:2007-08-09 02:13来源:北京知青网作者:angelozh点击:681次
 
    中国商人仿佛一夜之间“发现”了印度这块“新大陆”。近一年来,不少中国商人奔波于中印两国寻找商机。经历了一番波折之后,很多人感叹:在印度“淘金”,真是太不容易了。
   
汉语翻译供不应求
    两年前,记者参加新德里的国际博览会,那里的中国展位非常少,但2006年ll月举行的国际博览会上,参展的中国企业达到了400多家。由于中国企业来得最多,展会组织机构特意将l8号展馆辟为“中国馆”,专门供中国企业使用。新德里一家翻译公司的经理辛格告诉记者,几年前,来印度做生意的中国人很少,他的公司只有一名汉语翻译,而现在他的公司虽然已有5名汉语翻译,但仍然供不应求,他不得不经常从当地大学的中文系雇用师生做兼职翻译。
   
印度人对中国商品非常感兴趣
    李先生来自广东的一家家电企业,他对记者讲述了自己在印度考察的经历。“我第一次来印度,是参加去年在新德里举行的国际博览会。在那次展会上,我发现印度人对我们的电视非常感兴趣,展台前每天都围满了人,询问价格、功能等。他们都很惊讶中国能生产出如此物美价廉的电视,纷纷表示想买。”
    李先生说,印度有近11亿人口.但大部分人家里没有一件家用电器。这一是因为人们普遍比较穷,买不起家电产品,同时也因为家电市场被几家日韩企业垄断,产品贵得出奇。已经落户印度的几家中国家电企业表现不俗。TCL公司进入印度第一年就销售了30万台彩电,此后彩电销量一路上涨。印度现在的经济发展水平和消费水平有点像上世纪80年代的中国,家用电器的需求量急剧上升,保守估计每年也在300亿至500亿美元之间。中国驻印度使馆商务处的一位官员对记者说,对于中国大多数企业说,印度都是一个“淘金”的好地方,因为中国商品有价格优势和质量保证。印度人首先关注的是价格,只要价格低,就好商量。除了家电市场,中国企业在印度电信、能源、电力、基建、机械等多个领域都大有可为。
    在电信领域,印度的有线和无线网络覆盖率远远低于中国,绝大多数印度家庭和单位还拨号上网,网络终端的硬件配备比中国落后5至7年,固定电话、个人电脑和手机普及率不到中国的l/3。印度电信和计算机市场在未来5年内将具有400亿美元以上的投资空间。
    在电力领域,目前印度缺电率高达22%至30%。印度电力部计划在2007至2012财年增加电力75000万千瓦,年均增长15000万千瓦。在此期间,印度电力行业的发电、输变电等方面需要投资l200亿美元。同时,印度电力设备和电力线路老化严重,设备更新和供电线路改造也需要数百亿美元的投入。中国的电力建设技术、装备技术比较成熟,在印度承接电力工程方面大有可为。四川东方、山东电建、上海电力都是在印投资比较成功的电力企业。
    此外,印度的基础设施现状只相当于中国上世纪60至70年代的水平。未来5至10年内,印度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至少计划投资1万亿美元以上,每年至少需要吸引l00亿美元的国外投资。2006年,中国企业在印度获得了高达33亿美元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
   
进入印度市场有难度
    由于人生地不熟,外国企业在印度经商或者投资,都需要寻找当地代理商或合作伙伴。李先生的烦恼就来源于代理商。第一,印度代理商砍价砍得太离谱。“我知道印度市场的承受力,本来就报价不高,但印度代理商不管三七二十一,上来就拦腰砍一半。他们既要低于成本的价格,又要符合国际标准的高质量商品。哪有这样的便宜事}”第二,印度代理商没有时间观念。“每次和他们约好时间见面,他们总是迟到,有时甚至连招呼也不打让你干等几个小时。这样不守时的人能信赖吗?”第三.“他们在履行合同上有时也说话不算数。”李先生和一个印度代理商已经签订了一个合同,但没过几天对方就说要废除这份合同,因为合同上的“价格过高”。由于货已发出,自己又不懂当地繁琐的法律,李先生只好自认倒霉。
    “这样的事情每一个在印度的中国企业都遇到过,但经过长时间的磨合后,印度代理商也能理解中国企业的苦衷。这是一个适应的过程,需要耐心和智慧。”来自北京一家基建企业的老总对记者说。该企业经过3年在印度市场的摸爬滚打,现在已经基本立住脚。他认为,中国企业在印度遇到的最大困难不是这些,而是印度政府对中国企业的一些不公正待遇.如签证一次只给6个月.而且3个月之内必须出境一次,“这极大地增加了企业的成本,影响了工程的进展。”还有就是对中国企业的“政审”,中国有很多企业因为所谓的“安全原因”
而被印度政府拒之门外。
    对于印度的经商环境,中国企业家大多认为会越来越明朗,就像中印两国的政治关系一样。事实也证明了这一点。在2000年,两国的贸易额还只有29亿美元,但在2006年就突破了248亿美元,6年翻了8倍多。
 
                 6月1日《环球时报》任彦文
------分隔线----------------------------
栏目列表
推荐内容
热点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