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 日本“质量神话""崩毁的教训
一向以高质量自豪的日本产品,最近警讯不断。索尼、丰田、三洋等大企业纷纷召回不良产品,也给了各国对手可乘之机。从中我们可以得到哪些教训?
2006年,真可说是日本产品“质量灾难年”:索尼制造的笔记型计算机用电池,发生异常过热与起火,大幅回收960万颗;三洋出产的手机电池也有过热、破裂的现象,回收130万颗;此外,日本知名服饰品牌Uniql0的幼儿长裤被检验出化学物质过量;松下暖气机有一氧化碳中毒的危险;目立吹风机也发生冒烟起火。在全球汽车业声势扶摇直上的丰田,被看好很可能超越通用、成为全球汽车业新霸主。然而,这样的丰田,也出现质量警讯。《日本经济新闻》报道,由于扩张速度太快,丰田汽车召回量出现不寻常爆增,瑕疵品回收率从2004年开始连续两年超过180万台,创下新高。这显示丰田质量控管出了问题,甚至遭日本政府公开点名改善。
质量不佳引起的危机,让日本企业损失惨重,付出的代价动辄上亿日元。《朝日新闻》报道,为了处理不良电池回收,索尼就花了510亿日元,三洋也估计损失30一40亿日元。松下电机也因暖气机问题而付出290亿日元的代价。然而,这些企业损失的不只是金钱,还有消费者的信赖。根据《日经商业周刊》调查,日本七成消费者认为,日本制的产品近年来确有质量低落的情形。更值得注意的是,当韩国与中国的竞争者纷纷崛起,日本企业质量出现大漏洞,正好给了对手可乘之机。
多年来消费者印象中“质量第一”的日本企业,到底出了什么问题?《日经商业周刊》与《日本经济新闻》针对日本产品质量下滑进行分析,有四个关键原因:
一、生产全球化,质量难掌控
二、人才青黄不接,“现场力”低下
三、只注重短期利益,削减人力与成本
四、员工忠诚度下降,人事流动频繁
《天下》 文/张汉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