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知青网

当前位置: 首页> 知青史库

中共党史关于“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的阐述

时间:2015-11-02 03:32来源:北京知青网作者:angelozh点击:17650次
中共党史关于“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的阐述: 【2011版】党史第二卷下册818页。

  

 

 

 

 

      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文化大革命开始后,由于大学不招生,工厂基本上不招工,商业和服务行业处于停滞状态,城市初、高中毕业生既不能升学,也无法分配工作。仅1968年,积压在校的1966、1967、1968届初中和高中毕业生达400多万人。如此众多的毕业生的分配成为刻不容缓的严重社会问题。1968年,毛泽东发出“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的号召,全国立即掀起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高潮。这个运动被宣传为具有“反修防修”、“缩小三大差别”的重大政治意义。各地在很短的时间里,不顾具体条件把大批知识青年下放到农村、生产建设兵团或农场。


     知识青年到农村等地后,向农民学习各种生产知识,参加各种艰苦的农业劳动,担任生产队干部以及小学教员、“赤脚医生”一类的初级技术工作。他们希望在广阔的天地里大有作为。但由于生产劳动过重,分配收入低、文化生活贫乏、缺乏组织管理而遇到一系列困难。1970年大学、工厂开始招生、招工后,不少家长利用各种形式“走后门”使子女回城,某些主持其事的干部依仗权力进行勒索。后来毛泽东了解到“全国此类事甚多”,并表示“容当统筹解决”。1973年6月至8月召开的全国知青上山下乡工作会议,交流、总结了几年来的情况,对知识青年下乡、管理、返程等政策作出若干调整。


     上千万的知识青年到农村和边疆,经受了锻炼,接触了生产实践,增长了才干,为开发、振兴祖国的不发达地区作出了贡献。后来,他们中间也出现了一批国家建设人才。但是,在青春年华失去接受学校教育的机会,造成人才生成的断层,给国家的现代化建设带来长远的危害。在此期间,国家和企事业单位为安置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所支出的经费达300多亿元,千百万知识青年的家长和部分地区的农民也因此加重了负担。上山下乡知识青年得不到妥善安排,引发了一些社会问题。

 


 
 
 

 
 
 

 
 
 

 
 
 

 

------分隔线----------------------------
栏目列表
推荐内容
热点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