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经历过麦秋的人一辈子也不会知道过麦秋的滋味。将近40年了,每当我听到布谷鸟的叫声,插队时麦收的情景,历历在目。
“铛!铛!铛!”睡梦中,钟声响了,急匆匆地穿好衣裳。天还没亮,看看窗外的天,星星依然还挂在上边。拿起镰刀跑出窑洞,跟随着一帮人往地里走。
第一晌割麦,好难熬。到了地里觉着干了好长时间活,太阳才出来。那里的地块一般很小,有的地一个人割一会儿就完活。有时,一晌下干下来记不清割过多少块地。
麦子长得最好的是沟里的,没到雨天,雨水冲着牛粪、羊粪流进沟里,养分足。那儿的麦子能长将近一人高。麦子长得最差的是岭上的,地太高了,粪挑不上去,下雨了水留不住,土壤十分瘠薄。(此时,我才知道水土流失的真正含义)那里的麦子长得也就半尺高,稀稀拉拉的,露着地皮。这种地,估计收不回种子。
麦秋开始,由于割麦弯腰,再加上胳膊拿镰刀用劲,所以,腰疼,胳膊抬不起来是难免的。晚上睡觉时翻身都很困难。到第二天清晨队长敲钟上工时,勉强地睁开眼,拖着着酸疼的身躯,咬着牙,挣扎地爬起来。跌跌撞撞地加入割麦的人群。
过了三、四天后,身体渐渐渐渐适应了,不是那么累了。只要还在农村,每年都必须这么经历一回。
麦收时的天气变化无常,一会儿晴,一会儿阴,不定什么时候就下起雨来了。在地里割着麦子,只要天一变,大家赶紧就都往场上跑。到了场上把麦子垛起来防雨。有时侯,跑到半路雨就停了,再返回去。
要说割麦子特别累,到了晚上还得去场上干活,一天也睡不了几小时。吃罢晚饭,队长就敲钟了,听见钟声,人们纷纷跑到到场上。麦场一般都在村子里的一块比较孤单的地。(好象是为了扬场时可以充分利用风源)。场边儿垛满了麦子,空出中间干活。刚开始,基本上是依靠人力。我们拿着桑叉,把麦子挑得立起来,叫“擞麦”。这种活比较轻,一般是女劳力干的。麦子擞满一场,便没什么事了,就坐在麦垛跟前歇着。这时,开始碾麦。牛拉着碌碡人拿着鞭子赶着牛,一圈一圈地围着麦场转。碾麦的时间可比擞麦长多了。所以,特别困时,正好能睡一会儿。也有人靠着麦垛用麦子把自己盖住,睡着了。当碾完了一遍场叫人擞麦时,少了好几个,队长急得转着圈找人。
麦子割的差不多时,就不是全体割麦了,专门有人在场上干活。
记不清是哪年,大队买了手扶拖拉机,。从此,各个生产队就轮流用它碾场。
割麦真是个累活,第一年我们连镰刀都不会使。老乡手把手的教我们,怎么用镰刀,磨镰刀。还告诉我们怎么干活才能快。尤其是割下的麦子在手里怎样拿。割下的麦子怎么放,才好捆。我们刚开始割一把,扔一把。不但割得慢,而且扔的乱。经他们指教,我们进步很快。
麦秋时节,真是又累又困。熬过麦秋就好多了,最起码晚上不用加班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