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小就爱吃包子。刚下屉的热包子,白白的,软软的,像一朵含苞待放的菊花,很是喜人;咬一口,那鲜美的汁水瞬间在口腔弥漫,那肉馅的浓香与面皮的清香相融合,真是越吃越香。但是,那个时候物资匮乏,经济紧张,难得吃顿包子,若能美美地吃顿肉馅包子犹如过年一样的兴奋。
改革开放以后,市场活跃了,物资丰富了,钱包也鼓了,吃包子的机会自然也就多了。不仅在北京可以大快朵颐,一有机会便去各地顺便尝鲜:去天津,一定要吃顿“狗不理”;到上海,一定要去老城隍庙寻找心仪已久的蟹黄汤包;到武汉,在朋友推荐下直奔“四季美”,品尝了名气最大的香菇包子;到了开封,自然首选“天下第一楼”,那里的灌汤包确实名不虚传。当然还去过不少的地方,也大都有深受本地人钟爱的包子,如济南的草包包子,四川的酱肉小笼包,新疆的羊肉馅烤包等等不一而足,然而给我印象最深的还是南京的汤包,不仅是它薄薄的面皮柔软中蕴含着清爽的弹牙感,鲜美的汤汁能瞬间充满口腔,还有它那堪称经典的广告语更是撩人,不由得吸引你一探究竟:“轻轻提,慢慢移,先开窗,再喝汤”,这短短的十二个字便将其品质特点及吃时的讲究,描绘得淋漓尽致。确实,要想品到该汤包的美味,下箸时一定要轻,否则会将汤包弄破,用筷子将汤包的上端轻轻地夹起,小心翼翼地挪到面前,再将汤包的顶端咬开个小口,顺势吸吮里面的汤汁,那鲜美的汤汁在口腔中迅速弥漫,瞬间充满口腔,啊!真是一种美妙的享受。 话说至此,不禁要感叹我们祖先的勤劳与智慧,他们是受到哪方神灵的指引和启示?竟然创造出如此美好的吃食,并传授给我们这么多巧妙的烹饪技艺,让我们子子孙孙都能饕餮美食,享受生活。同时我还要说:现在,我不仅依旧爱吃包子,我更被包子的魅力深深地吸引。
那么,包子的魅力何在呢? 首先,包子看起来朴实无华,但其内涵却非常充分,既包住了营养,又包出来了美味。从营养结构说,包子的原料搭配是有荤有素,主副结合,非常符合“膳食结构金字塔”的要求。仅从此说,包子就是应当大力推广的一款民族美食。 其次是包子的家族庞大,亲属众多,若从烹调方法说,仅用“蒸”法的包子,在面团上就有发面与半发面,烫面与半烫面的区别。其馅心的区别就更大了,馅心既可以是纯荤馅,也可以是纯素馅,更多的是荤素混合馅;注重特色的还有海鲜馅、山珍馅;另外还有妇女儿童普遍喜欢的豆沙馅、奶黄馅等。若将“蒸”的方法换成“煎”,不仅保持了所有“蒸”包子的馅心优势,而且还增添了面皮的焦脆,使口感变成外焦里嫩,更是诱人,这就是在江浙非常受欢迎的“水煎包”。 第三,从市场的角度说,包子自古就是很多创业者从“小摊档”创业起步的产品选项,它也能成为大型连锁企业的核心产品。比如我们随处可见的“杭州小笼包”,不就是微型企业的典型代表吗?另外,在京已经初具规模的“庆丰包子铺”,据说正在苦练内功,积极准备向大型连锁企业发展。而我又是多么期待它能越做越好,越做越大,最终也能走出国门,走向世界啊。 说到此,不由得从心中升起一种感激与敬意:包子,朴实无华,像性格内敛同时又很有内涵的人,从不慕虚名,更不追求奢华,只是在默默地做着自己的本分事。这一点不正是我们应该认真思考与学习的传统精神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