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知青网

当前位置: 首页> 知青文苑 > 文学评论

林莽:生活酿造出多彩的诗歌

时间:2006-11-23 06:24来源:北京知青网作者:angelozh点击:1041次
 
              林莽:生活酿造出多彩的诗歌
 
                             李琭潞
 
    林莽,1949年11月出生。1969年到河北白洋淀插队.成为“白洋淀诗歌群落”成员之一。同年开始诗歌写作,1981年开始发表作品。著有《我流过这片土地》、《林莽的诗》、《永恒的瞬间》、《林莽短诗选》等诗集,还出版有诗文合集《穿透岁月的光芒》。编辑有《诗探索金库·食指卷》、《中国百年诗歌精华》、《中国知青诗抄》等多种诗歌选本。现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诗歌协会理事、《诗探索》编辑、《诗刊》编委。
    由《诗刊》社发起的一年一度的“春天送你一首诗”活动。从2002年起至今,已经举办了三届。每年的3月21日,是联合国教科命名的“世界诗歌日”。虽然距此尚有一段时日。但2005年的“春天送你一首诗”活动已开始在红红火火地策划筹备当中。在人们物质及精神生活越来越丰富的今天。这种活动究竟给人们带来了怎样的影响?中国诗歌的现状及发展趋势又是什么?笔者采访了这个活动的总策划、中国当代著名诗人林莽。
    
    创作的多元化  是中国诗歌发展的必然趋势
    问:“春天送你一首诗”的活动举办的目的是什么?《诗刊》在此做了哪些努力?
    林莽:“春天送你一酋诗”的活动从2002年起至今,已经举办了三届。三年中,我们已经在全国68个城市开展了这一活动。活动的目的很简单,就是要将我国优秀的诗歌传统发扬光太,通过群众活动的”活动被方式,将我们优秀的、经典的诗歌作品传播到公众中去。是通过召开各种规模的诗歌朗诵会,将诗歌专集、诗歌卡片送到更多的读者手中。2002年是北京、广州、上海三地互动;2003年是32个城市的多地互动,文化古城长沙为主会场;2004年是36个城市,河南新型工业城市鹤壁为主会场。三年中我们共散发了“春天送你一首诗”专刊十几万本,经典诗歌卡片几十万张。
    “春天送你一首诗有的媒体称为“诗歌的沙尘暴”。据不完全统计,全国有近百万人参与了这一活动。
    问:但不可否认的是,诗歌毕竟不如过去那么红火了.您怎么看现在诗歌所处的状态?
    林莽:我认为中国的新诗无论是阅读还是写作都处在正常的状态。我们可以进行一些比较,80多年的中国新诗史有两次大的高潮,一是二十世纪30年代,另一个是二十世纪80年代。上世纪80年代后,中国新诗有了近十年的沉寂期,至上世纪90年代末,诗歌写作的状态开始回升。这是可以量化的,仅从诗歌刊物的量就可以看出,上世纪80年代全国注册的诗歌报刊有18种。上世纪90年代萎缩为9种。2000年又上升为l2种。其中《诗刊》和《星星》都扩版为半月刊。现在,诗歌报刊月发行量大约为l0万册,我想这应该是世界之最了。喜欢诗歌的人在看,在读,在写,他们有一个很大的群体。同时,在中国还有一大批潜在的读者。当然,还应该从质量上来进行比较。我在编辑《诗刊》的过程中,感到中国新诗近几年有很大的进步,年轻一代诗人的写作在前人的基础上有新的发展,涌现了一批新人,他们的创作有很高的水平。《诗刊》这两年评的“华文青年诗人奖”六位青年诗人都是新人。更令人欣喜的是,他们的获奖诗集8000册一上市就卖光了。还有,我们《诗刊》的艺术培训中心,近几年报名的学员大大高于前几年。
    网络诗歌的出现  是中国新诗走出低谷的一个契机
    问:可是.如今好像仍有这样一种说法:欢诗歌的人少.喜欢读诗歌作品的人很少,喜欢创作诗歌的人更少,您怎么看这种说法?
    林莽:我以为这是相对而言的。应该有个参照系,中国的新诗有两个高潮,前面都讲过了。两个高潮以外的所谓群众诗歌运动都是非正常化的,比如“大跃进”诗歌和“文革”中的小靳庄诗歌以及上世纪50年代提倡的诗歌的民歌化等等。相对而言,现在中国的新诗处于相对正常化的跗期。我想不可能一个国家大多数人都在写诗,如果是那样,这个国家一定是出了问题。
    写的人少,这很正常。读的人少,就不太好了。近些年,我们的新诗是有些问题,有些作品质量不高,有的作品追求现代的过程中还没有写好,使一些读者不喜欢读新诗了.这种情况是存在的。但近几年,我们的新诗有了变化,现在是一个多元共生、共同发展的时期。我相信再过几年,新诗会有一个好的局面。
    问:旧体诗与新诗的发展趋势各是什么?它们在不同的背景下又是怎样紧密联系的?
    林莽:中国的旧体诗歌是有着十分悠久的文化传统的,人们还会在中国文化的大背景下不断地写下去。新诗只有80多年的历史,它还是一个稚嫩的语言艺术,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因而我认为,新诗的研究者和写作者还要努力。新旧体诗都是在一个大的中国文化框架中的语言艺术,新诗应该到旧体诗的理论和作品中吸收营养,这是必然的。
    问:现在网络诗歌发展的速度很快,很多网络诗歌都被人们所吹捧。您觉得网络诗歌的利与弊是什么?
    林莽:网络诗歌的出现也是中国新诗走出低谷的一个契机,网络为更多的诗歌写作者提供了展示自己的空间,它快捷、自主,反馈应答便利。许多青年诗人在网上获益匪浅。我觉得网络诗歌有可能成为一个自足的体系,可以和纸媒体相互补充,又相互独立。我也曾把它喻为诗歌写作的卡拉OK,在自娱中逐步有所发现。当然,现在网络上的诗歌水平良莠不齐,还有一些乱七八糟的东西,但不能因而就否定网络诗歌的作用。
    功夫在诗外  艺术也是一门学习真诚的功课
    问:在诗歌创作的过程中.对于诗人来说,有没有一个统一的创作标准或者说是搞诗歌创作的诗人可不可以“信手涂鸦”?这里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什么?
    林莽:我觉得诗歌是有一个基本标准的,从根本上说,它是语言的艺术,它是通过语言的艺术方式表现人们的生活体验与感悟,人的内在情感的发现是十分重要的。中国代有许多十分重要的诗歌理论,如《沧浪诗话》、《诗品》等。当然,近代新诗的理论也在发展,还有西方现代诗歌理论的引进。一个好的诗歌写作者,应该是一个文化知识全面的人,同时也是一个在诗歌专业上下过真功夫的人。任何创作都是不能信手涂鸦的,现在有些人认为诗很好写,只要把文字分成行,他就认为自己写的是诗了。根本不知道诗是一种美文,是需要生活的积淀、文字的训练和天赋的。功夫在诗外,正是指的这些。
    问:对于诗歌今后的发展以及对学生的普及教育,您认为这里面存在的必然性是什么?
    林莽:我们的诗歌教育是很滞后的,这两年我们的中学教材在改变。但对较为现代的诗歌作品如何讲解,我们的教育工作者还没有一套较为完整的教育方法。因而,我们的中学生对新诗的了解还停留在上世纪50年代。这种情况一定要改变。我们《诗刊》和《扬子江》诗刊在合作,2005年将共同推出“新诗第二课堂”的栏目。我们希望通过专家的推荐,为普及新诗教育提供一批优秀的新诗作品。
    问:您从事诗歌创作这么多年.最大的感触是什么?
    林莽:我自中学时代开始喜欢诗歌,l9岁开始尝试诗歌的写作与练习,12年后在《丑小鸭》杂志首次发表作品。从练习写作到现在,已有35年的时间,出版过5本与诗歌相关的书。在学习写作的过程中,受到过中国老一代诗人的深刻影响,也认真研究过中外古典和现代的诗歌理论。在我曾工作过的大学开设过《现代艺术认识方法》的课程。我以为,一个优秀的诗人,一定是一个有文化修养的人。近几年,因为在《诗刊》的工作很忙,只能抽时间写,有时出差在路上写一些草稿,再找时间修改。我正在计划写一首长诗,已经写了一些,但不知道什么时候能完成。我非常喜欢罗丹大师的一句话:“艺术也是一门学习真诚的功课。”
------分隔线----------------------------
栏目列表
推荐内容
热点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