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知青网

当前位置: 首页> 知青文苑 > 文学评论

中国红卫兵文学的延续——知青文学

时间:2006-12-20 04:08来源:北京知青网作者:angelozh点击:1359次

 

                   中国红卫兵文学的延续——知青文学

伤痕文学 主题:控诉和反思
悲壮青春 主题:理想主义和英雄主义
乡恋文学 主题:价值重建


        
文革后一批当年被打倒的老作家作为归来者重返文坛。王蒙、刘宾雁、丛维熙等归来者创作出一批有影响的作品。他们重新成为当代文坛的主导力量,他们的声音成为新时期文学的主流。他们对权力话语的沿革和重建作出了重大贡献。从某种程度上讲,这种声音就是1962年权力话语的重现。
        
归来者们以自传体创作了一系列作品,代表作有《天云山传奇》(鲁彦周)《牧马人》(张贤亮)《布礼》(王蒙)《大墙下的红玉兰》(从维熙)等,构成了新时代的主流。
        
钟亦成1957年被划为右派,开除出党,送到农村改造,仍对共产主义和党的事业矢志不渝。” “他宁愿付出一生被委屈、一生坎坷、一生被误解的代价,即使他带着各种丑恶的帽子死去,即使他被17岁的可爱的革命小将用皮带和链条抽死,即使他死在自己的同志以党的名义射出来的子弹下,他的内心仍然充满了光明,他不懊悔、不感伤,也毫无个人的怨恨,更不会看破红尘。
        
归来者们创作了一批第二种忠诚的革命知识分子,透露出这样一个事实:整整一代知识分子本身就是特殊政治培养出来的。
        
归来者的文学作品反映出知识分子与当权者话语的融合,从而构成了这一时代知识分子的典型特质。
        
主流社会对20世纪80年代前期的知青文学给予充分肯定。知青文学命名的知青形象,正是主流社会所期望的——“四人帮的反叛者,改革路线的拥护者,新时期的建设者。新时期作家群主要由文革时代的知青作家组成。经历了思想解放运动的洗礼后,他们迅速改变了思想政治立场,重新焕发了创作热情。知青作家能获得崇高的文学地位,首先在于紧跟主流社会。
        
当时代表文学主流的第二种忠诚小说,成为知青文学发展的重要参照物。知青作家和归来者有着诸多惊人的相似之处。他们虽是两代人,但是却在运用类似的叙述策略,叙说着同一种话语。他们都是用宏大的叙事,他们同是被放逐者、受难者,同时又是圣徒。从这个意义上,知青也是归来者
        
同归来者一样,知青文学颂扬苦难,把苦难说成圣者必须经历的受难。上山下乡运动所造成的苦难生活,在知青文学中被表述为:那过去的一切,都会变成美好的回忆。梁晓声在早期知青作品中塑造了一批以苦难为旗得到的自救、救赎者的形象在历史担当的层面上,他们浅薄而有轻易的话过去了,从忘记了自省和批判。知青作家和归来者一样,轻易的与历史和解了。某些人依据道德收获和文学成就,对历史表达了感激之情。
        
知青文学与归来者对乡村的态度也是相似的。他们在展示知青的苦难时,忽视了在那个灾难的年月里,数以亿计的中国农民的苦难。归来者的苦难的神圣化,恰恰是以遗忘乡村苦难为前提的。同样,后知青文学的一些作品,把乡村寓意为美妙的少女、伟大的母亲;知青不是落难公子,就是天之骄子。而这对农村的傲慢态度,都是以某种特权为背景的,或是由国家教育特权化的支持,或是由国家城乡分治制度的支持。
        20
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伤痕”“反思文学,负载着思想解放运动的历史使命,侧重意识形态和社会问题,带有鲜明的政治功利性。伤痕

------分隔线----------------------------
栏目列表
推荐内容
热点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