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知青网

当前位置: 首页> 知青文化研究

试析对知青文化认识上的几个误区

时间:2012-04-01 04:00来源:北京知青网作者:angelozh点击:932次
在广大知青中,的确有相当一部分人对倡导知青文化心存疑虑,认为国家尚未对知青插队运动做出历史性结论,知青文化还没有一个明确的发展方向和可以依据的标准,因此未可轻率评论而采取犹疑观望态度。这种观点明显缺乏辩证思考。

    近年来,在全国诸多知青研究机构、团体和传媒的推动下,知青文化有了较大较快的发展,但还远未形成预期的热潮。这种情况使人困惑,引人深思,不知症结究竟在哪里?须知全国原知青有八千万之多,只要部分人行动起来就能有效地增加知青文化的热度,然而却一直没有明显升温,还间或出现沉寂的状态。这说明原知青从整体上还缺乏这种文化的自觉。我认为,从根本上说,知青文化发展缓慢的症结就在这里。


      我由此进一步想到,知青文化顾名思义,就是原知青以自己的思想、实践与智慧创造的文化,故他们理所当然地应当成为这种文化的创造主体。如果连他们都缺少这种文化的自觉和创造的冲动,这种文化的发展前景将不容乐观。这是一种我们不愿意看到也不应该出现的文化现象。我们都知道,原知青是一个富于热情和理想信念的群体,他们对一切有意义的事情从不冷漠,更何况对待自己的文化呢?因此,他们的积极性至今还没有调动起来,其中必有一定的深层原因。


   我作为一名原知青,根据自己对这个群体的了解和体悟,认为大家缺少这种文化的自觉,主要缘于各自思想上存在的某些误区。这些误区,一是缘于对插队意义的不同理解,一时难以达成共识;二是缘于对当前“泛文化”现象的反感,对知青文化的固有价值表示怀疑;三是缘于在思想上自设禁区,一味等待国家对插队运动的历史结论;四是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曾出现过的知青文化热,使渲泻后的激情难以回复;五是缘于观念的裂变,使人怀疑它的传承价值;六是流行的“文化搭台,经济唱戏”,使人怀疑知青文化倡导者的诚意,还有其他种种,不一而足。


      插队运动结束后,尤其是进入市场经济时代以来,知青群体发出了较大的动荡和分化,原来同一命运的人已分属不同的阶层,经济地位的改变必然会导致观念形态的变化,因而对插队意义的理解很难趋同。这是一个不容否认的现实问题。但这种差异不应当构成知青文化发展的障碍,相反,却构成了知青文化的丰富与多元性。从这种意义上说,每个原知青都是知青文化的主人,都是知青文化建设义不容辞的参与者,都应当把自己触动心扉的往事、岁月难磨的情感和若有所悟的反思写出来,才能汇聚成知青文化的滔滔江河。我认为,知青文化研究的基础是占有广阔而丰富的知青文化资源。这些资源又在哪里呢?它们有的在我们插队时居住过的窑洞里,有的保存在当地人们的记忆中,但更多的还在原知青们的心中深藏,它们当时或许是隐私、或许是陋闻、或许是劣迹、或许是轶事。这些不堪回首或不屑回首的往事,很可能包含着特定的文化意义,因而应当挖掘出来供知青文化研究者参考。如果抹去了这一切的客观存在,知青文化必会因为失去血色而变得苍白,也就没有诸如《山路弯弯》、《今夜有暴风雪》、《血色浪漫》等知青题材的作品出现了。


   一个时期以来,在我们社会生活中确实存在着一种泛文化主义倾向,什么烟文化、酒文化、性文化、厕所文化、乞丐文化,不一而足,有的固然令人心仪,有的却使人望而生厌。这种文化品类鱼龙混杂的泛滥,使人们对文化概念的认识不可避免地会产生歧义,甚至“假作真时真亦假”,从而使纯正文化的光环也因此变得无比黯淡。这种不良倾向作用于原知青心理,必会构成知青文化发展的思想障碍,甚至还会影响到社会对知青文化的评价。其实,文化从来就有崇高与低俗之分,然“清者自清,浊者自浊”,优劣与否,自会得到实践的检验与历史的抉择。我们不能因此而陷入迷茫,相反,应更加激发我们使知青文化成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信心和勇气。


   在广大知青中,的确有相当一部分人对倡导知青文化心存疑虑,认为国家尚未对知青插队运动做出历史性结论,知青文化还没有一个明确的发展方向和可以依据的标准,因此未可轻率评论而采取犹疑观望态度。这种观点明显缺乏辩证思考,须知没有关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讨论,就难以做出对“文革”的历史性结论,同样,离开知青文化的发展进程,也就难以对知青插队运动的历史意义做出恰出其分的评价。因此,这种所谓的历史性结论,从某种意义上说,正是知青文化研究的归宿。有鉴于此,我们便没有任何理由放弃这一必要的过程。


   世纪八十年代初曾出现过一阵知青文化热。在那一暂短的过程中,一群知青作家推出了一批有关知青题材的文学和影视作品。这些作品较多地带有对插队生活的厌倦,对个人遭际的悲怆,对“文革”运动的愤懑,对前途命运的悲观。这些作品虽然开创了知青文化的先河,也较好地反映了部分插队生活的现实,并有较强的历史感。但没有完整地反映出一代人的精神风貌和他们在时代变革中所起的承先启后、继往开来的中坚作用,因而格调明显低沉,难以启人向上。因此我们不能将其视为对插队运动的客观评价。当这些作家们抒发了自己积久的郁气,也因此功成名遂后即转而他向。这股文化热气的转瞬消散,即带走了他们自己的文化使命,也挥发了原知青们固有的热情。其实,那股文化的阵热不是真正意义的文化热,只是少数知青精英情感的燥动,而广大知青不过是被动的受众而已。我认为真正意义的文化热必须有知青大众的参与,只有这样,才能使这项文化事业具有持久不衰的生命力。


   至于知青文化有无传承价值,能否成为对后人有所启示的精神财富,的确很难做出肯定或否定的回答。据我所知,不少原知青都存在这样的困惑和遗憾,例如,自己的故事连自己的孩子都不愿听,自己的作品连自己的孩子都不爱看,自己的经历连自己的孩子都不感兴趣,因而动摇了自己对知青文化价值的信念。这的确是一个严峻的现实问题,既是代沟问题也是文化问题。惟其这样,更需要我们积极努力,因为不解决这个问题,不要说知青文化,一切传统文化都有可能发生断链。如果那样,必将会留下无可弥补的历史性遗憾。


   现在,全国各地都存在着不少知青文化研究的机构或团体,他们在唤起广大知青文化自觉方面,在对知青文化资源加工转化方面,都发挥了重要的、无以替代的作用。然而,其中有的机构或团体也确实存在着“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倾向。这种情况,从发展地方经济的角度上说自然无可厚非,也符合国家“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战略;但从文化角度上看,虽然显得对文化缺少一种应有的虔诚,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文化的感召力。这个问题只能在这些机构或团体的自我规范中加以解决。


   综上,我认为阻碍知青文化发展的因素因然很多,但根本的问题,还是如何调动广大原知青热情参与的问题,这无疑是所有知青文化研究机构和研究者的共同责任。《华圣文化》以专栏形式引领着延安知青文化的健康发展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只要长期坚持下去,必能在唤起广大原知青文化自觉方面取得日益明显的效果。我热诚地希望这个专栏越办越好。
 

           2008-08-08

 


 

 

------分隔线----------------------------
栏目列表
推荐内容
  • 杨屏:习仲勋与近平的父子情

    继弟弟远平之后,近平也来洛阳“还债”了,面对平民,当时贵为国家副主席的他,几乎90度的庄严一躬,鞠出了习家父子对天下老百姓的良心!也鞠出了习仲勋与近平撼人心魄的父......

  • 北京知青网关于知青纪念章发行的通知

    1968年,是我们知青这一代与共和国同命运共前进的同龄人值得隆重纪念的一年。因为,知青这个在特殊历史时期产生的特殊群体,在共和国发展的史册上,以自己的青春、热血和忠......

  • 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成立始末

    1968年,根据毛泽东主席批示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命令沈阳军区以原东北农垦总局所属农场为基础,组建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在黑龙江省边境地区执行“屯垦戍边”任务。......

  • 上海知青刘行军和他东北妻子的爱情故事

    这是一篇非常感人的报道。历经辛酸坎坷,终于同18年前的爱人生活到了一起,黑龙江省五大连池市女子王亚文和知青刘行军之间的动人爱情故事,演绎了生活版的“小芳的故事”。......

  • 丁爱笛:陕北十年,那抹不去的回忆

    丁爱笛,1947年5月出生,祖籍山东日照。出生地重庆。清华附中老三届,陕北延川插队十年,做过四年生产队长,四年大队书记兼公社副书记。1978年恢复高考进入上海工业大学。现......

  • 北知网网庆12周年暨上山下乡50周年纪念活动通知

    2018年8月25日,在北京珠江帝景豪庭酒店二楼举办盛大隆重的“庆祝北京知青网成立十二周年暨纪念上山下乡五十周年文艺联欢会”。热烈欢迎广大知青朋友参加。...

热点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