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燕子:女,原名邢秀英,1940年出生,天津市宝坻县人。从小跟爷爷在农村老家长大,父亲是天津市一家工厂的副厂长。1958年,高小毕业后没有回父母所在的天津市区,而是回到家乡宝坻县大中庄乡司家庄村务农,发愤改变家乡的穷貌。在那里,她和农民打成一片,并组织了一个“邢燕子突击队”,成绩突出。1960年人民日报发表长篇通讯《邢燕子发愤图强建设农村》,介绍了邢燕子的先进事迹。此后,成为上山下乡的知青典型,被称为毛泽东时代的好姑娘。1964年,她出席中国共青团第九次代表大会,同年当选为第三届全国人大代表,毛泽东主席生前5次、周恩来总理13次接见过她。她先后历任县委副书记、地委常委、天津市委书记、市政协副主席,全国人大代表,党的九至十三大代表,第十至十二届中央委员。1981年被市委安排到北辰区工作,任北辰区人大常委会主任。现退休。
侯隽: 女,1943年生,原籍北京。1962年高中毕业后放弃高考,只身从北京来到天津宝坻县窦家村(今属吏各庄乡)安家落户,立志做一个社会主义新型农民。1963年7月,共青团天津地委发出《关于在知识青年中开民学习侯隽事迹的通知》,在天津地区青少年中掀起学习侯隽的热潮。1964年侯隽与邢燕子一起出席河北省劳动模范代表大会。1971年在北京受到周恩来总理的接见,同年被选为中共天津地委委员。中共宝坻县委委员,1973年任中共宝坻县委副书记,1976年任国务院知识青年上山下乡领导小组副组长。1972年以中国农民代表的身份访问日本。1980年始任宝坻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共青团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
鱼姗玲:出身于资产阶级家庭。父母在香港,拥有相当资产。一九六二年,鱼姗玲高考名落孙山后,谢绝了父母送她到海外留学的建议,不顾母亲的坚决反对,去新疆参加了那里的建设兵团。由于她的特殊家庭背景,鱼姗玲不仅受到建设兵团领导的照顾,而且被媒体发现,树成典范。 一九六四年第十一期《中国青年》杂志上刊载了她的一篇文章,题为《从娇姑娘到边疆建设者》。在文章中,鱼姗玲描述了自己通过劳动获得思想境界升华的切身体会,觉得自己“听党的话,不贪图舒适的资产阶级家庭生活,走革命的道路是完全走对了。”在文章结尾的时候,她还颇为深情地写道:“当一天劳动之后,望着那平如镜、直如线,一望无际的田野,感到心情舒畅极了,每次都要留恋地回头来看几遍。每当我跑过自己亲手开垦的二号小麦地到场部去时,心里就充满了一种过去从来没有过的甜蜜和幸福。劳动使我生活得十分充实十分有意义,不像过去那样空虚和无聊。”
张勇:女,1951年生,这位牺牲时年仅19岁的姑娘,原是天津市42中学68届毕业生。1969年4月25日下乡到新巴尔虎右旗额尔敦乌拉公社白音宝力格生产队。1970年6月在克尔伦河东岸西庙地区,为救护公社羊群,不幸遇难。张勇牺牲后,被追认为革命烈士,她的事迹在中央和地方的许多报刊上发表,广为传颂。草原牧民和知青遵照她的遗嘱,将她安眠在额尔敦乌拉山顶,让她和草原为伴,长眠在克尔伦河畔。我们带着家乡人的嘱托,来到张勇的墓前,为海河的女儿献上一束鲜花。 30多年前,知青用青春谱写了可歌可泣的一段历史。他们在艰难困苦、挫折中磨练,使自己变得更加勇敢和坚强,在农村牧区的热炕头上、蒙古包,读懂了人生的价值和真谛,在祖国的山山水水中,谱写了英雄的赞歌,他们豆蔻年华树起“艰苦奋斗、自强不息、保卫边疆、无私奉献”的知青精神。
当年,“铁下一条心,扎根在农村,甘愿吃尽天下苦,乐把青春献人民”这青春誓言,震撼了整整一代热血青年的心灵。随着她代表来自全国19位“知青”典型在《人民日报》上发表坚决扎根农村的倡议书,吴献忠名扬全国,成为“上山下乡”时代的一号骄女。 转眼几十年过去了,一代“上山下乡”热血青年的青春、梦想和对命运的叹息已随着回城的热潮慢慢逝去。渐渐地,她被人们淡忘了。 1998年9月28日,沈阳柳湖宾馆宴会厅。沉寂了20多年的吴献忠突然出现在人们面前,身份是辽宁知青食品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面对人们的种种疑问,历尽沧桑的吴献忠只淡淡地说:“只要心中有真诚的爱,只要胸中有不屈的灵魂,就永远不会倒下。” 这一天,与吴献忠下乡插队的日子——1968年9月28日,整整相距30年。
张抗抗:1950年出生于浙江省杭州市,祖籍广东新会,1969年插队,后报名去边至黑龙江国营农场,1977年进入黑龙江艺术学校编剧班学习,1979年毕业,加入中国作家协会分会从事专业创作,并任黑龙江省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理事等职。她于1975年便完成了反映知青题材的长篇小说《分界线》,1979年以短篇小说《爱的权利》而知名。八十年代则更是作品不断。长篇小说除《隐形伴侣》(1987),反映三十年代革命知识分子命运的《赤彤丹朱》(1995)。 1972年发表了第一篇短篇小说《灯》,1975年出版了长篇小说《分界线》。反映黑龙江农场知识青年的生活。以后又相继发表短篇小说《爱的权利》、《夏》、《白罂粟》;中篇小说《淡淡的晨雾》、《北极光》、《在丘陵和湖畔有一个人……》等。她还写了中篇童话《翔儿和他的氢球》和散文集《橄榄》,出版了长篇小说《隐形伴侣》。作品中《夏》获1980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淡淡的晨雾》获第一届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 1977年入黑龙江艺术学校编剧班学习。1979年发表短篇小说《爱的权利》,反映在新的历史时期,青年们对不同的婚姻爱情的认识与追求。从此以后,她一直将思考的重心放在当代青年事业与爱情的矛盾冲突上。1986年出版了长篇小说《隐形伴侣》,在更加广阔的社会背景上,展示了一代知青辗转矛盾的内心历程,运用细腻的精神分析手法,揭示了他们内心的创伤和追求。 后来在中国作家协会黑龙江分会任职,成为专业作家。1988年英国剑桥大学国际名人传记中将其收入“世界名人录”。
王冬梅:1956年生于南京一个革命军人家庭,辽宁大连市六中1974年高中毕业生。1974年8月带领100多名大连知青奔赴内蒙古昭乌达盟在克什克腾旗白音查干公社插队落户。1979年考入辽宁大学中文系,毕业后任《辽宁日报》记者至今。我国著名女作家,其著作有反映大连知青在内蒙古插队生活的长篇小说《神圣情感》。知青题材的文章主要有《永远浪漫的情怀》、《柴春泽:走不出的知青情结》等。 肖芸:1982年10月,一位下乡知识青年斗胆上书,请求把知青的农龄纳入工龄计,惊动了时任党中央总书记的胡耀邦。胡耀邦对知青待遇作了重要指示。1983年6月,中央365号文件明确指出:知青在农村劳动期间的农龄一律计算到工龄中去。这年9月,知青农龄普查在全国展开,八千万知青的农龄变成了工龄。那封改变知青命运的信被人们誉为“知青福音书”,而斗胆写这封信的人是湖南湘潭的一位老知青,她的名字叫肖芸。 在毛主席的家乡湖南省湘潭县,知青们再也压不住埋在心头的火苗,大家想到了敢作敢为的战友肖芸。他们知道肖芸胆大心细,“文革”中,她一个弱女子竟给中央领导写过一封反“血统论”的信。这群被工龄困得快要窒息的战友找到肖芸:“再冒一次险,代表我们写一封要求把我们下放的农龄改为工龄,这样我们就能分到房子,长上工资。”肖芸一开始有点犹豫:弄不好,自己会被打成“反革命”坐牢,女儿怎么办?丈夫怎么办?可转念一想:我们这些知青也太冤了……尽管嘴上没答应,可她在脑子里已在构思如何下笔了。 知青们说:“肖芸,写好信后,我们都签上名。如果闯了祸,你坐了牢,你的孩子由我们大伙照看。” 信的落款原本是湖南省湘潭、株洲部分老知青,后面留下几页空白供知青们签名。当肖芸拿出写好的信请大家签名时,大家全没了当初求肖芸的劲头。捧读这封信,大家直夸写得好,却没有一个人愿意签名。肖芸一下子傻了眼。当时“文字狱”的遗风尚存,人们害怕因此而惹火烧身。 1983年元旦刚过,信访办主任问:“你给省里写过信吗?”“嗯。”肖芸回答很心虚。“写的都是啥内容?”“要求把下放知青的农龄算入工龄中。”信访办主任仔细打量了一下肖芸,僵硬的脸渐渐舒展出笑容:“你真有两下子,省委办公厅来了电话,让我们信访办转告你,胡耀邦总书记对知青待遇作了批示,国家有关部门正着手调查解决知青工龄问题,即将行文。”肖芸听到这里,悬着的一颗心落了地。根据中央365号文件精神,知青在下放劳动期间的农龄一律计算到工龄中去。 此举,不仅改写了知青的命运,更为重要的是全国知青在“广阔天地”里摸爬滚打的青春岁月终于有了一个肯定的诠释。自此,知青们在晋级、评职称、分房等方面都享受到了农龄变工龄带来的便利。
1976年8月,乔文娟上街时被一辆载重拖拉机撞成重伤,生命垂危,是两位解放军战士将她送到医院,其中一位还为她献了血。解放军150医院专门成立抢救组,将她从死神手中夺了回来。从那时起,乔文娟下定决心:此生一定要用实际行动报答亲人解放军。30年来,从“拥军姐姐”、“拥军嫂子”到“兵妈妈”,从“家庭兵站”到“心理咨询热线”、“拥军网站”,乔文娟把一腔挚爱献给部队建设,满腔热忱地为部队战士排忧解难。 乔文娟先后认下了186个“兵儿子”,被11个驻军连队聘为“编外指导员”。战士们亲切地称她为“兵妈妈”。在乔文娟的“兵儿子”中,有15个不幸身患绝症。为了照顾好这些“特殊的兵儿子”,她主动辞去河南柴油机集团公司经营部经理的职务,提前办了“内退”手续,用赤诚的关爱,把几名处在死神魔爪中的战士给拉了回来。“兵儿子”姜腾患急性粒细胞白血病住院后,乔文娟三天两头前去照料,帮他洗脚擦身。战士付军长患鼻咽癌,化疗期间厌食、恶心。乔文娟就做可口的饭菜,煨好鸡汤,送到医院,一口一口地喂他。小付思想上有包袱,乔文娟就耐心开导,要他面对现实,树立信心。在她的细心照料下,曾被医生宣布只能活3个月的小付,竟奇迹般地康复了。出院那天,小付抱着乔妈妈失声痛哭:“没有妈妈,我的精神早垮了,哪会有今天!”某部身患白血病的战士蒋友清,是让乔文娟操心最多的“儿子”。为给蒋友清寻找骨髓配型,乔文娟拖着多病之躯,抱着“寻找十万分之一的希望”,行程1万多公里,先后到上海、北京、济南、深圳、香港等10多个城市,最后终于在台湾找到了骨髓配型,使蒋友清重获新生。 为更好地与战士们交流谈心,1999年初,乔文娟在家里建起了河南省第一个免费“战士心理咨询热线”,2004年又自费创办了中国拥军网。她先后到部队作报告100余场,与1000多名战士当面或电话谈心,与2000多名战士进行书信交谈,帮助300多名大龄青年军人找到对象,给企事业单位推荐了上千名退伍战士,受到各级党委、政府和广大官兵的高度称赞。 2004年1月,乔文娟被国家民政部、人事部、解放军总政治部授予全国爱国拥军模范称号,同年,被全国妇联授予第四届全国五好文明家庭。
敬一丹:1955年生于哈尔滨。1972年去小兴安岭兵团当知青,有过5年的知青生活,末代工农兵学员。1976年入北京广播学院学习,1979年起任黑龙江人民广播电台播音员,1983年考取北京广播学院研究生,毕业后留校任教,1988年入中央电视台任记者、节目主持人。现任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东方时空》节目主持人。曾经主持香港回归、澳门回归、迎接新世纪、建党80周年等一批的大型直播节目。连续获得3届“全国十佳电视节目主持人金话筒奖”,现任中国广播电视学会主持人节目研究会副会长,北京广播学院兼职教授,第九届全国政协委员。丈夫王梓木,华泰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