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知青网

当前位置: 首页> 知青人物

董加耕趣谈人生“三境”

时间:2014-03-18 09:00来源:北京知青网作者:angelozh点击:1270次
看着室外,细雨如梭,嘀嗒有声,漫过耳际。董加耕幽默诙谐地说,人到了古稀这个年龄段,一般都已淡定自若了。“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境到深处,山水依旧!

 


 
 

  上个世纪的六十年代初,董加耕高中毕业,因放弃了去北京大学哲学系深造的机会,立志回乡务农,而让国人瞩目。

  四年后,《人民日报》发表社论,时任国家副主席的董必武为他的日记题词,邓小平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发出了“向新式农民董加耕学习”的号召。同年,毛泽东的生日,伟人邀请他和陈永贵、王进喜、邢燕子四人,一起在中南海同桌吃饭。

  由此,掀起了一场遍及全国长达十多年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

 


 

  “文革”十年,他被无辜审查四次。

  1974年,在周总理的关怀下获得解放,然而粉碎“四人帮”清查相关的人和事,他再次受到牵连,又审查了13个月。一直等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才落实政策,得以彻底平反。

  2012年5月4日,共青团成立90周年组委会邀请他和夫人去北京人民大会堂,参加了“纪念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成立90周年大会”,并受到了胡锦涛总书记及中央政治局常委的亲切接见。

 


 

  一日,春雨淅沥,董加耕和我,清茶一杯谈人生。

  董加耕,大我五岁。上世纪六十年代初,他是我学习的榜样、心中的楷模;八十年代末我们在一个县区机关大院同一栋楼工作多年,我们成了同事;退休后,我们又同在一个“退协”活动,我们是老朋友、老伙伴(小注:退休前,董为盐都县政协副主席,我是盐都县政府办公室主任)。

  他笑言,自小就喜欢哲学,时而参悟禅道,在生活中获取心灵的快乐,从而以适应日常秩序,并找到人生的坐标。

  如今他已年过古稀,却依然不改初衷。回看人生,如同“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充满了禅机与哲理。

 


 

(一)

 

  人之处,纯净无暇,“看山是山,看水是水”。青春勃发,一腔热血系于报国情怀,是为人生的第一境。
  董加耕说,从小学读到高中毕业,经过了十二年的文化教育,增长的不仅仅只是文化知识,思想也慢慢成熟了。那时候觉得:报效祖国,就是人生最美好的理想。

  有一首歌,唱得特别好:“没有国,那有家。”从“五四”运动,到抗日、解放战争,再到建设新中国,每个历史时期都涌现出了许许多多的报国之士。有的为了把日寇赶出中国、解放全中国,投笔从戎,走上了英勇杀敌的战场,年轻的生命在战火中成了永恒;有的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中国,毅然放弃国外优越的生活条件,费尽周折、历尽磨难回到祖国,贡献着自己的一生。

 


 

  我高中毕业,恰逢三年自然灾害,国家正处于经济困难时期。作为一名从农村艰苦环境出来的学子,一名在学校刚入党的共产党员,以那些先辈们做榜样,服从时代的召唤,积极响应党的号召,立志回乡务农,于情理之中,应属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了。那时的农村贫瘠落后,沿用着最原始的耕作方式。我说要当新式农民,就是要带头宣传唯物主义,改变“天种人收”的天命观,用青春热血,回报我的家乡父老……当时,我确实就是这么想的,也这样去做了。根本没有想到这样的举动后来会引起了社会的轰动,再后面的事情,那就更不可能预料了。


 


  有人问我,像你这样品学兼优的人不读大学,谁还搞科学,谁还做教授?

  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曾经说过:“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这就好比,在同一时间内,往往人生只有一种选择的可能,你选择了A,就顾及不了B;同样,你既然选择了B,就不可能顾及到A一样。而且更难以去衡量,你不可能说,选择A是重要的,而B就不重要了;或者说选择B是重要的,A就不重要了。任何事情,难得两全。做任何事情,总离不开时代的背景。

  在我们的那一代人身上,有着“为集体而非个人工作的精神。”回乡务农,锻炼了我的意志,是我一生的财富。刚刚回到农村,吃不饱,还要人拉犁,我曾写下“身居茅屋,眼看全球,脚踩污泥,人忧天下”几句话,时刻提醒自己,要鼓起勇气,增强信心。我还积极倡议创办“江苏农业函授大学”,面向全省招生,普及农业科学知识;以开河治水、推广良种、科学种田、加强管理、改“一熟制”为“三熟制”,提高粮食产量;转变思路,创办乡镇工业、家庭副业作坊,提高经济效益,增加农民收入……现在越来越觉得,我们的辛勤劳作,也为祖国今天的繁荣奠定了基础。我和当年千千万万的知识青年一样,为自己有那一段经历而感到骄傲,从来就没有后悔过。

  再说,上山下乡的知识青年中,之后有很多人也上了大学,成了新一代科学家,为改革开放又立下新功。

  所以,我当时回答:“不可能!”就是这个意思。

 


 
 

(二)

 

  人生总是充满了不确定性。在人生的拐点,可能会产生一种迷茫,觉得“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了。

  董加耕以为,面对迷茫,保持清醒的头脑,做到“三省吾身”,有一种内心的制约,是为人生的第二境。

  人生,像一次有趣的旅行。起初,你大概只是知道一个方向,中间会遇到什么河流,什么沟壑。是否会在山穷水尽之际突然柳暗花明,眼前开阔,无法预料。

  60年代初,到文化大革命开始,我的人生是一路上扬。回乡务农,虽然辛苦,但诸多的荣誉纷至沓来,内心填满了幸福和美好。

  然而,根本想象不到,文革中,受到了冲击,一下子被绊倒了。原来为全国知识青年学习的新式农民,反倒成了“黑标兵”、“走资派”、“5·16现行反革命”。74年,由于周恩来总理的亲自过问,才获得解放。可是粉碎四人帮之后,在清查与“四人帮”有牵连的人和事时,又被错定为“有严重问题”,隔离审查,长达13个月之久。

  人生中,一次又一次的跌宕沉浮,如同在自己撕裂的心灵上一遍接一遍地撒盐。

 


 


  在那些纠结、痛苦、煎熬的日子里,我曾经反反复复地诘问自己:“我究竟错在哪?”终是百思而不得其解。


  包括后来的落实政策,组织上发现事实与结论明显不符,结论是错误的,可纠偏时又偏偏留下了“尾巴”;胡耀邦同志来盐城,明确指示恢复我原来的职务,后来因为他自己的辞职又使得落实政策的计划落空……

  尤其被审查的那些日日夜夜,孤独与无助,漫长得像蹲在了黑洞里;审查的过程,一天又一天,总是“重复昨天的故事”。

  茫然的白天,我只能站在窗前,仰望长空,叩问苍天;

  孤独的夜晚,我借着微弱的灯光,彻夜读书,期盼在阅读中能使自己怦然“心”动。

  这种情况下,我既不能黯然消沉,又不愿意将自己脆弱的一面暴露出来。于是,我就拿起了笔,开始了一日复一日地写日记……

 


 

  经过这样一个挑战自己的过程,才渐渐地明白:一个男人,只有把咀嚼痛苦作为生命的常态,才算得上是一个真正的男人。我们无法阻挡人生障碍的出现——是去克服它,还是倒在它的面前,这完全取决于每一个人,取决于自己正确的判断,作出正确的选择。

  所以,我既不埋怨这个世界,也不再自责。因为,埋怨、自责,无济于事。

  首先,我告诫自己:身处逆境,在个人遭遇不公的情况下,矢志不渝地坚守信念,这是每一个理想主义者的试金石。

 


 

  国人的脉搏,从来就是与国家的脉搏一起跳动的。个人的价值观,首先应该服从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离开了“核心价值观”,何谈个人的价值观?没有国家的强盛和繁荣,哪有个人的幸福和安适?

  经过了折腾,才有了改革开放的今天;加快发展,民富国强,建小康才会有希望。

  董加耕问我,看过铁匠“淬火”吗?看了你就知道了,刚才如此柔软的铁件,在经历了极其短暂的痛苦之后,霎时就改变了自己的命运,从此变得无比的坚硬和刚强。

  淬火的过程,驽钝的我,猛然醒悟——那哧哧的声音便是再生的呐喊,那升腾的青烟是生命的涅槃!淬火的过程,原来就是追求完美的过程。这种“美”,是对生活最好的一种诠释,是对生命的一回历练,是对精神的一次洗礼;这种“美”,将会伴随我一生,激励我一生,鞭策我一生。

  他说,当时我在日记写下一句话,叫“苦难是最好的大学”。之后,还曾经写过一首打油诗,“当官非本意,进京不由己,而今从头越,为民办实事”,就一刹那的功夫,思想就豁然开朗了。”

 


 
 

(三)

 

  看着室外,细雨如梭,嘀嗒有声,漫过耳际。董加耕幽默诙谐地说,人到了古稀这个年龄段,一般都已淡定自若了。“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境到深处,山水依旧!

  他以为:无欲的生命是安静的。在我们这些人的眼中,一切外在的物质形式就像风中的一片片浮云。一个安静的生命,他完全舍得丢下尘世间的一切,譬如荣誉、恩宠、权势、奢靡和繁华……因为舍得,所以淡泊;因为淡泊,所以安静。

 


 

  他还说,就我而言,能遇上的,都遇上了;该经历的,也已经历了。有一句话叫:久立寒风,钝化了冷,反而精神抖擞;常居暖室,怕风不开窗,一出门就容易感冒。

  别人如何评论,我已不在意;至于我,从来就没把自己错当“干粮”。

  我曾经由“傻”变红,后又由红变黑。黑是别人抹上去,抹是抹不上的。我现在真正恢复了本色,不红也不黑,应该是“绿色生态”的颜色。

 


 

  因为,至今我的心依然牵挂着农村、农业和农民。

  孔子述而不作,絮语成经典;乾隆遇壁题诗,积数逾万,却无一句风流。深感庆幸和欣慰的是:在人生的顺境中,我没有太多的欲望;逆境里,我没有消沉、没有丧失原则、没有丢掉做人的尊严“卖身求荣”。退下来,就更不去计较得失、追逐名利了。我始终守住了自己的人格底线。

  现在的我,心灵自由,轻松愉悦。乐观是一种积极向上的心境。它可以激发人的活力和潜力,让人青春常在;而悲观则是一种消极颓废的心境,它使人悲伤、烦恼和痛苦,凡事斤斤计较,自然影响身体健康。良好的心态可以登上高寿的殿堂,记得一首顺口溜:“高官不如高薪,高薪不如高寿,高寿不如高兴。”这应该是我们每个退休老人此时的心境。

 


 

  他说,我现在已经愉快地步入人生的金秋时期,红叶与霞光交相辉映,除了参加一些必要的社会活动,发挥余力之外,有足够的时间享受着温馨的家庭生活。

  我和老伴,在农村艰苦中结缘,从风风雨雨中过来,对她无故受株连,教师不让做,干部不准当,白天下地干活,夜里给生产队推磨。我的工资停发,全靠她一人挣工分养活一家老小。现在日子好了,我们也都已退休了,相濡以沫,依旧琴瑟和谐。如今孩子们有了各自的小家,我和老伴两人在机关大院宿舍区,有一套虽然不大但还算宽敞的房子,每逢星期假日儿孙们回来,欢聚一堂,享受着天伦之乐。

 

  向晚人生,圆满如斯,夫复何求?
 

 


 
 
 

 

------分隔线----------------------------
栏目列表
推荐内容
  • 杨屏:习仲勋与近平的父子情

    继弟弟远平之后,近平也来洛阳“还债”了,面对平民,当时贵为国家副主席的他,几乎90度的庄严一躬,鞠出了习家父子对天下老百姓的良心!也鞠出了习仲勋与近平撼人心魄的父......

  • 北京知青网关于知青纪念章发行的通知

    1968年,是我们知青这一代与共和国同命运共前进的同龄人值得隆重纪念的一年。因为,知青这个在特殊历史时期产生的特殊群体,在共和国发展的史册上,以自己的青春、热血和忠......

  • 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成立始末

    1968年,根据毛泽东主席批示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命令沈阳军区以原东北农垦总局所属农场为基础,组建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在黑龙江省边境地区执行“屯垦戍边”任务。......

  • 上海知青刘行军和他东北妻子的爱情故事

    这是一篇非常感人的报道。历经辛酸坎坷,终于同18年前的爱人生活到了一起,黑龙江省五大连池市女子王亚文和知青刘行军之间的动人爱情故事,演绎了生活版的“小芳的故事”。......

  • 丁爱笛:陕北十年,那抹不去的回忆

    丁爱笛,1947年5月出生,祖籍山东日照。出生地重庆。清华附中老三届,陕北延川插队十年,做过四年生产队长,四年大队书记兼公社副书记。1978年恢复高考进入上海工业大学。现......

  • 北知网网庆12周年暨上山下乡50周年纪念活动通知

    2018年8月25日,在北京珠江帝景豪庭酒店二楼举办盛大隆重的“庆祝北京知青网成立十二周年暨纪念上山下乡五十周年文艺联欢会”。热烈欢迎广大知青朋友参加。...

热点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