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知青网

当前位置: 首页> 知青影视

王筠流着泪写下46万字的小说《长津湖》

时间:2021-10-22 11:51来源:北京知青网作者:angelozh点击:882次
王筠十年前创作长篇小说《长津湖》时肯定没有想到,作为第一部深度挖掘抗美援朝中长津湖战役的小说,今天会被广大观众误认为是电影原著小说。王筠看来,这是一个回避不了的话题和热点,他也指出了电影和小说在人物设置和细节等方面的相似之处。

 


 
 

王筠流着泪写下46万字的小说《长津湖》

 

       电影《长津湖》热映后,很多媒体记者问作家王筠:“《长津湖》电影是根据您的小说改编的吗?”王筠回复:我有说过是根据我的小说改编的吗?王筠十年前创作长篇小说《长津湖》时肯定没有想到,作为第一部深度挖掘抗美援朝中长津湖战役的小说,今天会被广大观众误认为是电影原著小说。王筠看来,这是一个回避不了的话题和热点,他也指出了电影和小说在人物设置和细节等方面的相似之处。

 

       “(比如)美军撤退的时候,在最后一个阻击阵地,志愿军成建制冻死在阵地上,陆战一师的团长敬礼,这个最早出现在《长津湖》小说里,这也是我小说当中想象出来的,不一定有这样的事,也不一定让我们的对手来表达这种敬意;电影《长津湖》最后也有类似的镜头。小说里面写到山东人孙大个子最后锯掉脚的时候,战友说你不用担心,不行你跟我回老家去,我们种菜地,只要有我吃的,就一定把你养得好好的,我给你唱一支歌吧,唱一支沂蒙山小调,听完这个歌你就不难受了。”王筠告诉笔者,确实在一些人物设定上有雷同之处,指导员欧阳云逸是上海人,因为他们所在的第九兵团20军之前是新四军的部队,有很多上海人,读过书,会说英语。对于电影中胡军饰演的雷公牺牲时战友也给他唱沂蒙山小调,对于种种相似的设定,王筠的回应是:“我只能说纯属雷同。”

 


资料照片

       而新书发布会上嘉宾军史专家、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的张明金却直言指出自己看过电影《长津湖》和小说《长津湖》之后的感受:“我觉得《长津湖》电影的编剧有点不太厚道,为什么这么说?因为《长津湖》这个小说我认真看了,而且看《长津湖》的电影之前我又重新浏览一遍,我想知道电影和小说有没有共同的地方。”他认为,有些人物关系的设计和故事情节的展现,很多是小说《长津湖》的影子。比如同一对人物关系,伍千里和伍万里是亲兄弟;《长津湖》里也有两个主要人物,吴铁锤跟着他参加革命的吴一六。电影设置开始的场面,在火车站上千军万马登车,《长津湖》小说开篇也是来到东北边防丹东,车站上千军万马准备渡江。“电影和小说开头完全一样,展现的场面一样。电影和小说当中诸多的雷同,从参战的部队来讲,穿插七连和前卫营,无非是营和连的不同。电影的设置上有很多雷同的地方,可能有的是纯属巧合,但是雷同多了就不是巧合。”张明金说,“我以为(电影)是源自于《长津湖》这部小说,但是看完电影之后挺失望,(字幕)没有《长津湖》小说的只言片语,我相信电影的编剧和导演在运作筹拍《长津湖》的时候一定会认真审读王筠这部《长津湖》,无非王筠榜上没名而已,但是我相信广大读者看完《长津湖》这部小说之后会有一个公正的结论。”


向长津湖前进的中国第九兵团部队

 

       不过发布会现场另一位嘉宾军史研究专家丁伟对此反驳称:“我们绝对不要说《长津湖》这个电影很多地方抄袭小说,绝对不能这样说。因为这个电影我参加审片了,我可以负责任地说,我先看了,如果有抄袭我会当场指出来。因为陈凯歌导演下部可能还跟我合作,这个电影绝对不会去抄袭某一个小说,如果它抄袭的话,它抄袭的是《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战争史》,这个抄袭是应该的。”现场,嘉宾社科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白烨也发表了自己的看法,他建议:“电影(应该)在什么场合写一下,本剧的编剧或者素材,参考了我军抗美援朝战争的战史、回忆录,以及长篇小说《长津湖》,这样就完整了,因为(小说)毕竟是同名作品,在十年前就有,不可能无视。”

       抛开“抄袭”的争议,我们不妨了解一下小说《长津湖》的创作背景。作家王筠早年参军时,就在参与长津湖战役的20军服役,所以接触了许多珍贵的资料,也采访了军里的一批参加过长津湖战役的老兵。他花了三十年准备、半年写作了这本46.6万字的小说,写的时候面临诸多困难,因为十年前这个题材还是没人敢写的禁区。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王筠在解放军艺术学院文学系读书,那时接触到了一些抗美援朝的资料,王筠感到很有兴趣,从此开始研究和写作抗美援朝的文学作品,《长津湖》出版后获得了第十二届五个一工程奖和全军文艺优秀作品奖特别奖。在《长津湖》《交响乐》之后,王筠目前正在创作有关抗美援朝战争的长篇小说三部曲第三部《阿里郎》,三个长篇共近200万字。

       为什么写抗美援朝长篇小说系列首先要写《长津湖》?王筠看来,抗美援朝是不想打、不愿意打,但又不能不打的一场战争,对于刚刚成立的新中国比较仓促,我们准备不是很充分,因为战争是突然爆发的,先期中央军委做出部署,把第九兵团,也是主力部队,从南方紧急往东北方向调过来,1950年11月初过鸭绿江,从吉林集安紧急入朝,部队顶风冒雪十昼夜开赴到长津湖战场,完成了战役集结。“如果没有这场艰苦鏖战,冰天雪地上这场战争的伟大胜利,美军第十军可能就往鸭绿江方向推进,我们就非常困难了,如果美军的‘铁钳攻势’计划完成,我们就非常困难被动,整个战场形势就非常危急了。”王筠说,长津湖战役在抗美援朝战争当中起到伟大的历史性转折作用,是胜利的拐点。

 


资料照片
 

       另一个创作动机便是这场战斗的残酷性,王筠讲道,长津湖战役是在极端恶劣天气条件下实施的,第九兵团过江零下二十几摄氏度,随着深入战场距离的增加,最冷的时候到零下四十摄氏度,在这样的严寒条件下不适合作战,首先是要解决生存问题。第九兵团20军、26军、27军,除了27军的胶东人多一点,20军部队大部分是南方人,很多人没有在高寒地带作战的经验,浙江那边很多战士连这么大的雪都没见过。半个多月在战场上生存、作战、冲锋,敌我双方的减员都非常大。有资料统计,长津湖战役第九兵团冻伤数万人、冻死数千人,20军战史记载伤亡达2万多人。美国海军陆战第一师虽然条件好,有帐篷、防旱靴、大衣,冷的时候可以煮一杯咖啡,但他们的冻伤减员也非常大的,他们修建了临时机场,光陆战一师运走的伤员就达四千多人。

     “长津湖战役每一个战斗我都研究过,不是一定在创作中用得上,但通过研究,可以介入到当时冰天雪地的战场状态、战壕状态,在写作进入战争状态后,写出来的比较真实。”王筠说,自己写作时会非常投入,“写《长津湖》我确实是流着泪的。我这个人比较懒,写《长津湖》时间比较集中,五六个月写完,有时候跑到山里没人的地方写作。每个写作者的习惯不一样,有些人喜欢有大纲、有框架,但是我从来没有,我总体上有一个想法,进入那种状态之后就开始写,很多东西都是写作过程中产生的。写到关键的时候,这些人物不是跟着你走,而是你跟着人物走。写《交响乐》时我给自己定下一条标准,光感动自己不行,首先要感动读者。写到《阿里郎》我又有一个标准,哪怕你自己不流泪,你应该让读者流泪,那就算成功。”

 

 

------分隔线----------------------------
栏目列表
推荐内容
热点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