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知青网

当前位置: 首页> 社会万象

北京“煤改电”工程之外的简易楼

时间:2014-12-02 12:57来源:北京知青网作者:angelozh点击:583次
北京的“煤改电”工程迄今已经实施了13年,共计完成平房居民改造26.4万户,每年可实现减少二氧化碳排放65.7万吨,二氧化硫1980万千克,氮氧化物990万千克。不过,白纸坊北里的三层简易楼,似乎不在“煤改电”之列。

 


 

      三层高的白纸坊北里11号楼,顶层已经被烧成了空壳。11月22日晚,一场大火把这栋建于上世纪60年代的简易楼烧掉了大半,所幸没有人员伤亡。


      家住10号楼的张大妈,站在咫尺之遥的火灾现场前,苦闷地唠叨着:“如果我们这儿没着火,可能都没人关注我们,谁能想到,北京城的二环里面,还有我们这么破的楼房,没有独立卫生间、没有燃气管道。暖气,我们家从60年代等到现在,50多年了,还是没通。”


      白纸坊北里约有20栋建于上世纪60年代的简易楼,至今没有通暖气,每年冬天,这里千余居民都是靠煤炉、“小太阳”电暖器熬过寒冬。虽然22日晚那场火灾的原因还没有公布,但张大妈和老街坊们都担心,悲剧会再度上演。


      “没暖气,冬天,滴水成冰。自己想办法取暖,咱这房子,木质门窗,用煤取暖,很容易着。电线50多年没换过,用电暖器,线路也容易着火。楼跟楼之间,几乎没有空隙。如果22号那天晚上有大风,这一片就都点着了。”


      是忍受寒冰,还是挑战易燃的极限,白纸坊北里千余名居民,每个冬天都在忍受煎熬。

 


 


      许多铝质烟囱从屋内探出


      就像北京城很多老地名一样,白纸坊的来历当然与纸有关。


      历经元明清,直至近代,白纸坊一代分布着大大小小数十个造纸坊。1956年成立了宣武造纸厂、北京合营造纸厂等三家大中型工厂。不久之后,造纸厂撤走,这里成了纯粹的居民区。没想到50多年过去了,原先造纸厂的痕迹无处可循,这里的居民楼却像纸张一样,保持着易燃的特性。


      白纸坊北里11号楼,掩藏在一片老旧小区之间。这是一栋标准的简易楼,只有三层,红砖垒砌成墙,油毡做成房顶。木质门窗已经斑驳,少数居民用塑钢窗将其替代。11月22日那晚的火灾,将11号楼三层房顶几乎全部烧空,窗户玻璃因高温而爆裂,散落在楼房四周。


      张大妈就住在与11号楼相邻的10号楼,两楼之间的间距,原本有十米,但简易楼在其50多年的历史中,又不断派生出简易房。私搭乱建的简易房,挤占了楼与楼之间的空隙,过道只有两三米宽,别说机动车,连三轮车都需要小心避让,才能顺利通行。火灾发生时,因为过道狭窄,消防车根本无法驶抵现场,消防战士用几十米的水管接水,才扑灭了11号楼的大火。

 


 


      “那天晚上是没风,我们运气算不错的了,你看这房子挨房子,还有大树,把房子都连到了一起,有点儿风,就全点着了。”


      据勘察现场的消防战士介绍,火灾的原因暂时还不清楚。不过,张大妈和老街坊们都觉得,很可能与取暖有关。


      “你看见没,就那个银白色的铝管子,就是烟囱,烧煤炉排废气的。”顺着张大妈的手指,抬头往烧焦的屋顶看,焦黑的屋顶下,一根根形状各异的铝质烟囱,与墙面垂直,兀自挺立。张大妈说,只要有这种烟囱,家里就一定是用煤炉取暖。在白纸坊北里这20多栋简易楼,这种取暖的方式,在过去50多年都是主流。“我们当然也知道,烧煤有危险,一是容易着火,二是煤气中毒,但冬天冷,又没通暖气,怎么办?”

 


 


      火灾现场旁就是蜂窝煤库房


      张大妈把记者引入10号楼一层一间只有10平方米的小单间,楼道里没有灯,白天也是漆黑一片,屋子里光线也很暗淡,一只铁质的煤炉,默默燃烧。煤炉上,接着根新换的铝质烟囱。煤炉边,堆着几块还没烧过的蜂窝煤。


      50多岁的张大妈,在上世纪70年代,嫁到了白纸坊,而那时候,她的公婆已经在此居住了十多年,“我们家从有这个房子,就住在了这儿”。这50多年来,北京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二环通车、三环建成,再到四、五、六环,城市的边界越扩越大,但城中心、二环里面的白纸坊北里却一直没有变化。


      “这么多年了,又是拆迁、又是老旧小区改造、又是煤改电,跟我们好像都没有关系。”做饭用煤气罐,解手去公厕,取暖用煤炉,张大妈家这些生活细节,几十年未曾改变。


      老人家有点自嘲地说:“我们倒也是自采暖,等天冷了,就自己烧煤炉,不受局限。”


 

 


      每年一到冬季,张大妈家的头等大事,就是采购蜂窝煤。以前,蜂窝煤就近就能购买,如今从环保出发,北京大力推进“煤改电”,蜂窝煤越来越难找。“现在的蜂窝煤,都是六环外的工厂烧制好了,送到城里的代售点,我们去订,花钱让他们给送过来。”


      每个冬季,张大妈家大约要使用1600块蜂窝煤,一共需要花费1200块钱,“大概是两车,一车能送800块”。送来的蜂窝煤都囤在楼前的小库房里,库房每家都有,只不过是私自搭建的。


      张大妈家的小库房,就在自家的楼道口,10号楼有其他居民,直接把储煤用的小库房,搭到了11号楼的后身。所幸22日那场大火,没有点燃满是蜂窝煤的小库房,不然火灾的破坏力可能更大。


      “没辙,谁也不想这么危险,地方就这么点儿,人都不够住,只能把煤堆在人家楼下了。”对于老街坊们储煤的方式,张大妈也表示理解。


      她家现在住着三口人,一共两间房,一间是简易楼里面的小单间,一间是楼外私搭的小平房。孩子已经成家,家里住不下,只能在附近又租了间平房。“我们这儿好点儿的房子,一套就是好几百万,像我们工薪阶层,可买不起。”

 


 


      防火只能用土法子


      简易房的产权在房管局,张大妈无权出售,所以她只能等待,“前几年说过要拆迁,也说过要改造,等吧。”


      但是每年冬天的取暖,必须采取积极的方式,尤其是应对潜在的危险。


      她想过自己实现“煤改电”,用“小太阳”电暖器取代煤炉。但是简易楼的电线几十年没有维修,一过热极易燃烧,她家的“小太阳”用过几次后,就束之高阁。空调,取暖效果一般,而且也同样有用电隐患。对比下来,相对高效、安全的取暖设备依然是煤炉。


      为了防止燃烧不充分,蜂窝煤必须事先晒干。为了防止烟囱漏气,张大妈家每年都会更换新的烟囱,以保证密封效果。她甚至还在房门上装了一个简易的排风扇,“每天晚上打开一会儿,不然不敢睡觉”。


      不管煤炉开不开火,张大妈都要在上面放一壶水,以防有易燃物进入煤炉。几十年积攒下来的防风险土方子,张大妈还在用,最近,她听说邻居小青在网上买了一个一氧化碳报警器,“过几天我问问她效果好不好,如果好用,我也托她给我买一个。”

 


 


      简易楼改造需再等待


      北京的“煤改电”工程迄今已经实施了13年,共计完成平房居民改造26.4万户,每年可实现减少二氧化碳排放65.7万吨,二氧化硫1980万千克,氮氧化物990万千克。不过,白纸坊北里的三层简易楼,似乎不在“煤改电”之列。


      2010年开始,北京市就展开了针对老旧小区的改造工作,首先是普查阶段。对于简易楼,北京市住建委有明确的定义,即建于上世纪50年代后期至70年代中期、2至3层砖混结构,设计使用寿命一般在20年以下,没有专用厨房和卫生间。按照2010年的普查数据,全市共有简易住宅楼882栋、113.5万平方米,涉及28000余户。


      2012年3月初,北京市政府印发了《北京市老旧小区综合整治工作实施意见》。时任北京市老旧小区综合整治工作新闻发言人的张农科称,调查鉴定显示,北京的简易楼全达到了危房标准。2012年的北京市两会上,市住建委曾明确表示,将在2015年年底前完成全市882栋简易住宅楼的改造。


      白纸坊街道办辖区内简易楼共有27栋,主要位于崇效寺和菜园街两个社区,涉及5000余户居民。


      11月24日,记者走访了白纸坊北里所在的崇效寺社区,工作人员告诉记者,简易楼的改造,“前一段时间有过消息,但最近没有什么进一步的消息,还是得等上面的通知。”


      2013年,相关部门曾表示,虽然由于牵涉改造资金数量大,安置房数量不足,以及简易楼多位于密度较大平房区或坐落于规划中的道路、绿地上等原因,实施起来还存在较多困难,但仍要求各区县按照一楼一策的原则,充分运用好现行的各项政策,制订并上报2014年简易楼改造计划。


      夜幕降临,气温骤降,老街坊们又要往煤炉里填新蜂窝煤了。

 


 
 
 

 

------分隔线----------------------------
栏目列表
推荐内容
  • 杨屏:习仲勋与近平的父子情

    继弟弟远平之后,近平也来洛阳“还债”了,面对平民,当时贵为国家副主席的他,几乎90度的庄严一躬,鞠出了习家父子对天下老百姓的良心!也鞠出了习仲勋与近平撼人心魄的父......

  • 北京知青网关于知青纪念章发行的通知

    1968年,是我们知青这一代与共和国同命运共前进的同龄人值得隆重纪念的一年。因为,知青这个在特殊历史时期产生的特殊群体,在共和国发展的史册上,以自己的青春、热血和忠......

  • 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成立始末

    1968年,根据毛泽东主席批示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命令沈阳军区以原东北农垦总局所属农场为基础,组建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在黑龙江省边境地区执行“屯垦戍边”任务。......

  • 上海知青刘行军和他东北妻子的爱情故事

    这是一篇非常感人的报道。历经辛酸坎坷,终于同18年前的爱人生活到了一起,黑龙江省五大连池市女子王亚文和知青刘行军之间的动人爱情故事,演绎了生活版的“小芳的故事”。......

  • 丁爱笛:陕北十年,那抹不去的回忆

    丁爱笛,1947年5月出生,祖籍山东日照。出生地重庆。清华附中老三届,陕北延川插队十年,做过四年生产队长,四年大队书记兼公社副书记。1978年恢复高考进入上海工业大学。现......

  • 北知网网庆12周年暨上山下乡50周年纪念活动通知

    2018年8月25日,在北京珠江帝景豪庭酒店二楼举办盛大隆重的“庆祝北京知青网成立十二周年暨纪念上山下乡五十周年文艺联欢会”。热烈欢迎广大知青朋友参加。...

热点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