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知青网

当前位置: 首页> 社会万象

公寓楼终结的温情

时间:2013-12-01 05:17来源:北京知青网作者:angelozh点击:527次
当现代化进程,在造就相对舒适生活及居住空间的同时,是否正在失去田园牧歌般的人际关系?当我们怀旧般地遥想起我们少年时代的那份没世难忘的记忆时,除了家庭温暖、父母慈爱外,浮现在我们脑海中的,便是我们曾经拥有过的居民楼里“两小无猜”式的纯真友情了

 


 
 

      我们什么时候开始称一座住宅为公寓的呢?这个称谓,在改革开放以前对国人而言是闻所未闻的。至多,我们可以从翻译小说中领略一二,但感觉上,公寓距离我们的生活何其遥远。

 

      那时没有公寓,只有居民楼,而且一律由国家分配——私人购房还是一个陌生的概念,个人无权购买。这一体制随着新时代的到来而土崩瓦解了。住房分配制在一夜之间成为历史陈迹,住宅开始市场化了。但即便在那时,公寓二字似乎还没有成为今日之耳熟能详的名词,人们还在习惯性地沿用着旧时代的称谓——居民楼。

 


 

      当居民楼成为历史之后,伴随着居民楼的个人体验亦化为了一段弥足珍贵的记忆。那时的“居住权”因供给制,大多是同一单位的同事共住其间,故而少有陌生人。清晨起来,敞开门,或下楼散步或上班路上见到的人,基本都是熟脸,都是抬头不见低头见的同事、邻居。自然免不了打声招呼,哼哈两句,那个时候最时兴的一句招呼便是“好,吃了吗?”

 

      那时居民楼的“街坊”大多是同一单位的子弟,因为父母乃同事、熟人,孩子们自然熟络,亦成为玩伴:一块结伴上学,或下课后又结伴玩耍。女孩爱结伴踢毽子、跳橡皮筋。男孩则一块耍弹子游戏或玩捉迷藏。每家如发生点什么事儿,亦会很快在左邻右舍间不胫而走。家长里短地谈天说地,是那个“居民楼”时代的典型特征。

 


 

       随着新时代公寓的崛起,没拆迁的居民楼依然留存。它矗立着,竟像是对消逝年代的一种缅怀与留念,但已然不再是过往的景观了。入住的居民混杂,南腔北调;住户的身份亦因其混杂而彼此互不知晓,这在戒备森严的管控年代是难以想象的。

 

      新与旧恰好构成了一种潜在二元对立关系,当它抹去了记忆与岁月的存在时,它呈现的,必然是值得当代人探寻思考的新型人际关系的居住模式。

 

      公寓的居者,当然隶属于中产以上。在那个消逝的年代里,这一阶层还曾是一个遥远的梦想,甚至是不敢想象的梦境所在。而当时代突飞猛进地演进到当下,则梦想成真了。

 


 

      公寓绝不像其外观所显示的那般,是一个规整格式化的综合整体,一个相对统一封闭的空间格局。倘若我们晚间站在公寓之外围,将视线投向在大地上昂然崛起的一幢幢公寓,只见万家灯火,人影晃动,会在恍然间尤觉居者的生活模式几近趋同,但又彼此相邻。从概念上说,居者当是相熟来往频繁的——围墙划定了他们的身份所属,仿佛他们将会是一个可以想见的存在性共同体,就像旧有的居民楼内时常发生的“故事”。

 

      但事实则不然。

 

      尽管公寓之居者有着相似的生活模式:晨起洗漱毕用过早餐后,将自己稍加修饰一番,然后或开车或赶往地铁、公车,行色匆匆地踏上了上班之路;临近黄昏时,他们又一如既往地纷纷返回居所,开始打点晚餐。当暮色渐合,夜幕缓缓落下之时,自然地亮起灯光。几乎每一天都是前一天日程的重复,如此循环往复。这仅是一种抽象的日常生活模型的塑形与描述,但它几无例外;而例外的仅是极少数人。

 

      那么公寓之于城市人,究竟又意味着什么?

 

      作为一个由钢筋水泥所铸造出的现代化“盒子”——一个看似形态、造型各异,但其实其功能则整齐划一的水泥盒子,充满了一种对人的冷漠与疏离。人在其中,貌似占有了一个独属于他的居住空间,有了一个隶属于自己的统治领地,但这亦是一个被物化了的空间,冷冰冰的隔壁,成了你与他人相隔绝的分界线。它在划归你的属地之时,亦划定了人与人之间的遥可不可及的距离。

 

      尽管从外形空间上观察,楼内的人都处在一个大致相似的生活节律中,并被拘囿于一个殊途同归的盒子里,但盒子内的人与人之间并没有构成任何友谊关系。我们在失去了以往的、还略带点儿田园生活气息的居民楼的生活模式时,亦失去一种温情令人回味与缅怀的人际关系。在这个冷漠的盒子里,人与人的关系如那部现代派小说所夸张描述的一样,陌生与疏离到了令人齿冷胆寒的程度。

 

      当社会学家一再宣称的社会共同体,被一个个冷漠的“盒子”所象征,将人与人彼此隔绝,孤独、冷落、寂寥与无奈便应运而生时,我们不禁要问,当现代化进程,在造就相对舒适生活及居住空间的同时,是否正在失去田园牧歌般的人际关系?当我们怀旧般地遥想起我们少年时代的那份没世难忘的记忆时,除了家庭温暖、父母慈爱外,浮现在我们脑海中的,便是我们曾经拥有过的居民楼里“两小无猜”式的纯真友情了。

 

      公寓楼的诞生,标志着一个现代生活模式的来临,也无声地宣告着一个曾有过时代的终结。

 


 

      (作者王斌系编剧、作家)

 

 

------分隔线----------------------------
栏目列表
推荐内容
  • 杨屏:习仲勋与近平的父子情

    继弟弟远平之后,近平也来洛阳“还债”了,面对平民,当时贵为国家副主席的他,几乎90度的庄严一躬,鞠出了习家父子对天下老百姓的良心!也鞠出了习仲勋与近平撼人心魄的父......

  • 北京知青网关于知青纪念章发行的通知

    1968年,是我们知青这一代与共和国同命运共前进的同龄人值得隆重纪念的一年。因为,知青这个在特殊历史时期产生的特殊群体,在共和国发展的史册上,以自己的青春、热血和忠......

  • 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成立始末

    1968年,根据毛泽东主席批示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命令沈阳军区以原东北农垦总局所属农场为基础,组建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在黑龙江省边境地区执行“屯垦戍边”任务。......

  • 上海知青刘行军和他东北妻子的爱情故事

    这是一篇非常感人的报道。历经辛酸坎坷,终于同18年前的爱人生活到了一起,黑龙江省五大连池市女子王亚文和知青刘行军之间的动人爱情故事,演绎了生活版的“小芳的故事”。......

  • 丁爱笛:陕北十年,那抹不去的回忆

    丁爱笛,1947年5月出生,祖籍山东日照。出生地重庆。清华附中老三届,陕北延川插队十年,做过四年生产队长,四年大队书记兼公社副书记。1978年恢复高考进入上海工业大学。现......

  • 北知网网庆12周年暨上山下乡50周年纪念活动通知

    2018年8月25日,在北京珠江帝景豪庭酒店二楼举办盛大隆重的“庆祝北京知青网成立十二周年暨纪念上山下乡五十周年文艺联欢会”。热烈欢迎广大知青朋友参加。...

热点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