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知青网

当前位置: 首页> 知青史库

浅谈知青文化

时间:2012-05-17 02:39来源:北京知青网作者:angelozh点击:2783次
上山下乡那段与青春有关的日子,是一片挥之不去的记忆,不管我们今天以如何的眼光去看待它,它都已沉淀在共和国的历史中,影响了我们的一生,形成了知青文化。

       带着困惑,我借助于网络信息博览了知青文化, 从中得到启示:“一个产生过太多愚忠文学、健忘文学、卑怯文学、麻木文学的知青群体,会有不再漠视自己血泪体验的真正的史记和文学?”历史,是人类精神生命与文化生命的行迹,以此类推,知青的历史是精神生命和文化生命的行迹,它造就了知青文化。

      自1968年起,到1978年止,上海市知青总人数为1112952人。我是76届知青,是其中的一员。记得1966年9月,我刚上小学一年级时,就经历了史无前例的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在停课闹革命的旗帜下,还没学完拼音字母的我,就停课回家,由奶奶教我背诵老三篇。又在复课闹革命的口号下,重返校园。我的首轮班主任被戴上帽子靠边站,由红卫兵小将占领讲台,拿着油印的小册子替代课本,教我们学习革命口号:“将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进行到底!”1973年2月我进了中学,先戴上红卫兵标志后改换为红卫兵袖章,跟着起哄写了不少大字报,贴满了校园,在声讨大会上我首当其冲。直到1977年6月我中学毕业,在上山下乡的政策下,不顾父母的劝阻,于1977年7月5日来到了海丰农场元华18大队,开始了知青的旅程。如今,人生已过半个世纪,这段知青历史与其等待后人评判,还不如作为文化、生命、精神浩劫年代亲历者的我,自己来写自已的历史。

      随着历史的步伐、时代的旋律,来之于方方面面的文化新词涌进我的耳目,我从知青文化资源的斑斑点点中,读懂了知青文化这一词组;我又从亲身参加知青活动中体会了知青文化这一词汇。我曾一度被弘扬知青文化燃烧起往日青春岁月的火把,在七十年代里,我在海丰农场元华18大队的天地里,以大队通讯员和团总支宣传委员的责任,拿起手中的武器,挥笔写下了知青历史诗章;我曾一度被引领知青文化感召力下置身于知青文化的浪尖上,近两年来,我在知青联谊园网络里畅所欲言,热衷于知青联谊活动;如今我沉浸于落后知青文化的说法,在迷惘中探究知青文化,在困惑中浅谈知青文化。

      什么是文化?从广义上说,人的一切活动都是文化。什么是知青?知青是遭受历史嘲弄的一代青年共同称呼。什么是知青文化?知青文化是记录知青的成长、成熟、成人的历史经历,同时反映这一代人的精神风貌。自从知青上山下乡开始,就有了知青文化。所以知青自身就看重文化、热衷文化、参与文化、建设文化,并以“网络+报刊+活动”为构架形式体现文化。

      如果说上山下乡时的知青文化是基础文化,是知识、文明、卫生的普及、宣传和推广,那么,当今的知青文化则是进入了创作阶段,是一个崭新的高层次文化。这些年来许多知青都在竞相撰写回忆录、自传、创作小说、影视剧等,生动地体现了知青雄厚的文学创作功底和实力。

       翻开历史的章节,从1968年到1978年,由于文革的特殊历史原因,在“知识青年到农村去”的最高指示下,掀起了一场人类历史上绝无仅有的数千万城市青年下放到农村的人口大迁徙,于是谱写了知青战天斗地、艰苦奋斗、深沉悲壮、可歌可泣的壮丽诗篇,为历史留下一笔宝贵的记录和财富。尤其,知青之间充满了血浓于水、兄弟姐妹般的亲情和爱心,演绎了无数感人至深、催人泪下的真情故事。上山下乡那段与青春有关的日子,是一片挥之不去的记忆,不管我们今天以如何的眼光去看待它,它都已沉淀在共和国的历史中,影响了我们的一生,形成了知青文化。

      我们所说的知青文化,不仅是指上山下乡十年的知青文化,而且是指伴随着知青一代完整的人生。它应该经历“前知青文化”、“后知青文化”、“知青后文化”三大阶段,即使是知青这代人过世后,知青文化还会有后来的继承者继续研究。

       为什么当今大谈知青文化?在我看来,知青文化最大的优势是拥有极其雄厚的生活积累和人生感悟。从六、七十年代起,知青开始走向社会。随着时间的推移,生活的积累,自八、九十年代,知青文化开始也走向社会,尤其叶辛《蹉跎岁月》等作品逐步受到社会重视后,掀起知青文化高潮。返城后的知青,频频聚会、联欢,知青网站、知青报刊、知青文艺团队如同雨后春笋般地不断涌现。特别是近年来随着大量知青退休,知青文化更是出现了百花齐放、竞相斗艳的局面。一批与共和国同龄的知青是经过上山下乡艰苦摔打历练,又经历改革开放实践,既熟悉城市,又了解农村,是城乡联系的天然桥梁和纽带。这一代成熟知青,已成为主流文化、先进文化、主旋律文化的代表者。 由此可见,大批优秀的伤痕文学、伤痕影视、伤痕美术作品等,对全民族的深刻反思和思想解放起到了极其巨大的推进作用。

      知青们为追溯那段难忘的历史,近十多年来,崇明森林公园知青纪念碑上的“青春无悔”、奉贤海湾的上海农垦博物馆历次围垦的壮举、大丰上海知青纪念馆再现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情景等。通过展品,重现当年知青劳动、生活、学习场景,有血有肉无声地诉说着那段艰难的岁月,极富有历史沉重感。在热闹中回忆,在时尚中怀旧,知青文化为我们点燃起生命的火焰,燃烧起那难忘岁月的火把。

      近三十年的教学生涯,使我一直处身于文化氛围,对文化两字特别敏感,尤其,我亲身经历过海丰农场生活,更是对知青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记得还在九十年代,为适应时代的需求,我就开始学习计算机。2009年我很时尚地建立起搜狐博客,写了很多文章,上传了很多照片。网络空间是知青群体虚拟生存的世界。知青文化的精彩在网络载体中表现得淋漓尽致。我在浏览知青文化网络信息时,被“蓦然回首”、“深沉反省”、“痛心疾首”、“激情依旧”所感染。从网上文字中可以觉察到知青人生底色上的沧桑烙印,那种吃苦耐劳精神、关注国事习惯、处事平等公正的敏感、对旧体制的爱恨交加等,创立了特定历史条件下形成共性特征的知青文化。这两年多来,我进驻联谊园这个共享平台,在回顾与憧憬、在诉说与倾听、在碰撞与互动中,联结了知青的情结,迸发出智慧的火花。

       2008年一次聚会时,我第一次见到了《大丰上海知青》专刊。2009年一次怀旧旅行时,我第一次向《大丰上海知青纪念馆》投稿。2010年我被孙老师邀请时,我第一次参加海丰农场元华30大队颁发特刊仪式。很有感触,知青报刊是根据知青人群特点,为知青提供了休闲的文化平台。重视办好纸质版的知青报刊,有着网络无法替代的功能,就如档案,纸质档案有着它相当重要的地位。相对网络媒体和电子杂志而言,绝大多数知青由于不会上网或忙于生计,更方便阅读纸质版的知青报刊。

       当我们即将走向未来,走向共生,走向草色的深处时。还必须看到知青文化尚处在不成熟和不自觉的阶段,当下的知青文化“偏红”是文革“极左”思想的流毒还没有肃清,还存在着许多影响知青文化健康发展的错误观点,知青论坛缺乏新思想,略显保守和人气不足。有时还不能平和、友好、坦诚、宽松地进行多元化的交流和沟通,少数论坛的版主和核心网友不懂得如何尊重不同意见的新进入者。种种现象,暴露出落后知青文化的苗子。

      由于历史原因,知青一代作为共和国的特殊群体,其生活方式、环境命运、精神追求、价值取向使知青文化的血液里残留着中国文化的糟粕和特殊年代的毒素。知青文化的开展也流露出知青一代作为社会弱势群体或边缘群体的典型心态:喜欢夸大自身作用和优点;不喜欢提及自身缺点和不足;介意别人批评,不够冷静反思。但是知青一代人的追求与历代青年的追求进步是一样的。知青群体大多数的理念是崇尚“理想主义”和留恋“激情岁月”。在对昔日的回忆中重拾青春价值,以赢得自我肯定。所以说知青文化的主流是多层面多维度地展示了知青一代的精神风范。

      知青一代作为共和国的特殊群体,其生活方式、环境命运、精神追求、价值取向无可避免地发生着巨大变化,一些知青的历史遗留问题将成为影响城市社会稳定的主要因素,因此,与此相关的新时期知青文化资源的发展与建设尤为重要。

       我们应该在现有的起点上,敞开心扉,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发扬光大联谊园的知青文化,并齐心协力办好特刊,通过我们辛勤的耕耘,留下我们这一代知青真实的足迹和精神财富,让知青文化这一朵中华文化百花园中的奇葩盛开。托起心中的太阳,在蓝天白云下,以激励知青群体的人生信念,建立起多层面的知青文化,成为城市进入老年化社会后的一道生机勃勃、拔新领异的绿地,成为缓和城市矛盾的社会植被,以教育后代,共创和谐社会,留下深远的历史意义。

 

                       2012-03-24

 

 

------分隔线----------------------------
栏目列表
推荐内容
  • 杨屏:习仲勋与近平的父子情

    继弟弟远平之后,近平也来洛阳“还债”了,面对平民,当时贵为国家副主席的他,几乎90度的庄严一躬,鞠出了习家父子对天下老百姓的良心!也鞠出了习仲勋与近平撼人心魄的父......

  • 北京知青网关于知青纪念章发行的通知

    1968年,是我们知青这一代与共和国同命运共前进的同龄人值得隆重纪念的一年。因为,知青这个在特殊历史时期产生的特殊群体,在共和国发展的史册上,以自己的青春、热血和忠......

  • 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成立始末

    1968年,根据毛泽东主席批示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命令沈阳军区以原东北农垦总局所属农场为基础,组建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在黑龙江省边境地区执行“屯垦戍边”任务。......

  • 上海知青刘行军和他东北妻子的爱情故事

    这是一篇非常感人的报道。历经辛酸坎坷,终于同18年前的爱人生活到了一起,黑龙江省五大连池市女子王亚文和知青刘行军之间的动人爱情故事,演绎了生活版的“小芳的故事”。......

  • 丁爱笛:陕北十年,那抹不去的回忆

    丁爱笛,1947年5月出生,祖籍山东日照。出生地重庆。清华附中老三届,陕北延川插队十年,做过四年生产队长,四年大队书记兼公社副书记。1978年恢复高考进入上海工业大学。现......

  • 北知网网庆12周年暨上山下乡50周年纪念活动通知

    2018年8月25日,在北京珠江帝景豪庭酒店二楼举办盛大隆重的“庆祝北京知青网成立十二周年暨纪念上山下乡五十周年文艺联欢会”。热烈欢迎广大知青朋友参加。...

热点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