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知青网

当前位置: 首页> 老三届园地

陶民:话谈“小六九”

时间:2019-06-24 05:34来源:北京知青网作者:angelozh点击:2014次
平心而论,“小六九”是从古到今从中到外,整体上在校学习时间最短教育质量最差的一届所谓初中学生。“小六九”实质上仅仅是小学毕业而已。在“小六九”知青身上反映出多种社会矛盾,即69届现象,也就不足为奇。

 


 

       人们都喜欢把当年上山下乡的知青们称之为老三届,即66、67、68届,唯独不提69届。这批应该66年小学毕业,69年中学毕业的学生被人称之为“小六九”,“六九”就六九呗,偏偏还要加上个“小”字,似乎带有一点贬义。

 

       从未听说哪一届学生,叫“小”XX,有吗?独此一家!同是“六”字头的六六届老高三和六九届小六九,一“老”一“小”差距十分明显。

 

       所谓老三届,是文革前进入初高中的学生,不论在校时间长短都算,就连68届仅仅进中学才一年文革就开始了,学习时间也不长,偏偏也算是老三届。他们都是正规军,老嘎得很,而且有正规文凭,当之无愧的老。所以无论从哪个角度说,“小六九”都是不伦不类的群体。

 

       出生在五十年代,战争结束,一张白纸,百业待兴。60年代初进入小学,正是学知识、长身体的时候,偏偏遇上三年自然灾害,少穿倒也罢了,缺吃是明白的,连基本的粮食都得不到保证,更别提补充营养了,一个个面黄肌瘦,成了名副其实的“小”六九。

 


 
 
 
        66年,小学就要毕业了,“小六九”们按老师的要求填写了报考初中的志愿书,可是连考试的机会都没有,仅仅拿到一张由校长签名的小学毕业证书,轰轰烈烈的文化大革命就开始了。
 

       眼看着那些哥、姐们揣着红宝书,扛起大红旗,走南闯北进行革命大串联,因为当时的规定,只有中学以上的学生才能开出证明,才能去各地大串联。而“小六九”们被抛弃在小学、中学、社会、家庭之间莫名其妙地游荡、徘徊,成了社会游民、混混,没人疼爱的小西癞子。眼看着那些哥姐们活跃在文革的大舞台上,破四旧立四新,抄家批斗地富反坏右走资派,“小六九”只有围观的份,只有起哄呼口号的份。哥姐们贴大字报,刷大标语,“小六九”只能提提浆糊桶。

 

       瞎混混到67年10、11月间,总算盼来一纸入学通知书,就近入学,管你小学学习成绩好与差,没得商量,不去也得去,谁也不得例外,于是乎,“小六九”们终于获得进入中学学习深造的机会。

 

       闹哄哄的文革如火如荼地进行着,校舍一片狼藉,“复课闹革命”“阶级斗争一抓就灵”标语口号随处可见。教室小、学生多,五十多人济济一堂,满满登登,想动一下都难。

 


 

       老师上课没教材,学生听课没有课本,只有学校自行印刷的随时可能丢失的几页据说是教学材料。油墨印刷时间长了,蜡纸褶皱了,就花了,字迹模糊,还要核对一遍。各科有各科的学习材料,一卷往兜里一揣,也没人背书包,很容易弄脏丢失。因为是班主任老师教数学,课堂纪律好一些,数学几何学得多一些,什么一元一次方程、全等三角形的定理、勾股定理等。其他科勉为其难对付着上,总有几个起哄闹事不爱听课的学生,常常搅得老师没法上课,课堂纪律可想而知。管那个语文女老师叫“小头三梅”;物理老师叫“压强”(因为教了压力与压强);代课的张老师是革委会成员,一只眼睛是白的,于是送了个外号“夜乌蛋”。化学课压根没上过,元素符号形同天书。英语课教了26个字母,毛主席万岁,我们热爱毛主席,我们是毛主席的红卫兵等,至今还会口诵,手写就不一定正确了。有作业做不做随意,交不交随意,反正没有考试,没有升留级,没有奖励和惩罚,时常看见几个工宣队队员(上海禽蛋厂的工人)戴着红袖标,背着红宝书袋,在窗外走过,算是巡回查看,每当这时教室里安静了许多。时常有闹事的学生被叫去教育了一阵、训斥了几句,倒也老实了一些。

 


 

       67年至69年底两年时间下乡劳动去了许多次,最长的是带着行李去川沙龚路公社启明大队学农,半个月时间参加秋收,摘棉花、割稻谷、打稻谷,是坐川沙庆宁寺旁的小火车去的,集体宿舍打地铺,热闹得很;学工劳动X次印象最深的是去禽蛋厂,十四、五岁的小孩,和工人一样在屠宰烫泡的大池子边上褪拔鸡毛,没有工钱、没有津贴,据说拔鸡毛算是脏活,每人每天5分钱的营养汤,让其他学生羡慕得要死。因为是夏天,每天都有酸梅汤,甜甜的酸酸的,随便喝,感觉特别好喝,特傻!

 

       掐头去尾地算,“小六九”在中学学校的时间仅仅是两年半,中间学工、学农、批判资产阶级还占用了很多时间,临了连个毕业证书都没有拿到。说是初中毕业,其实空有其名。自然在人前矮了半截,甘愿被人称之为“小”六九。70年开始等待毕业分配,学习最高指示,献忠心,表决心,开大会,总动员,开小会分组讨论,统一思想。春节过后,经三结合的毕工组讨论研究定下每个学生的去向,然后陆续分批开拔了。其实目睹老三届的哥姐们离开学校,“小六九”们早就知道自己的命运了。只是不明白凭什么人家是四个面向有个选择,“小六九”就应该“一片红”,一股脑儿一窝端,而且是六个方向:黑龙江、云南、江西、安徽等,唯独没有上海近郊。

 


 

       小六九都是些不满16周岁的娃娃,个子没长成,身体没发育,甚至童音还未完全变过来,一群乳臭未干的毛头小伙、小丫头,离乡背井,扛着行李卷踏上火车,当火车启动的一瞬间,车上车下一片狂嚎恸哭,涕泪交加,就连火车的鸣笛声黯然失色,就连上帝都为之动容的场面,至今还在我眼前晃悠。火车一路颠簸三天三夜到了二井,一个从未听说的小车站,成了生命中重要的一点;站在汽车上一路风尘十多里路到了分场。从此开始了长达九年的令人心酸却难以忘怀的艰苦岁月。

 

       “小六九”们私底下说是在修地球,美其名曰:屯垦戍边建设农村,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相比之下,每月31.25元的工资让我们这帮“小六九”稍有心安,养活自己没问题,君不见,很多农场老职工一家五六口人也只有这些钱,况且去插队的朋友更困难。这点工资成了众人羡慕的高工资。

 


 

       初谙人事的“小六九”品尝着人生的酸甜苦辣,一言难尽的独立生存,也是群体生活,让“小六九”们懂得了生活的艰难,懂得了生存的艰辛,懂得了命运的叵测。夏天每天天刚亮就集合列队跑操,冬天天还没亮,迷迷瞪瞪地冒着零下好几十度的刺骨寒风,照样训练,有一次,据说是零下38度出去跑步,那个冷啊,至今未忘。原本一心一意面朝黑土,背朝蓝天的辛苦劳作,编织着扎根农村一辈子的噩梦。

 

       忽然有一天,传来高校要恢复招生的喜讯,于是老三届的哥姐们成了当然的老师,宿舍里挂起了黑板,上起文化课来,语文、数学、英语。放下锄头,重新学习,“小六九”激起高涨的学习热情,期盼能改变自己命运的那一刻诱惑着每一个人。尽管有人表了忠心,要坚持乡村的伟大胜利。当有人上大学走了,有人征兵入伍去了,有人投亲靠友了,陆陆续续的,犹如一泓恬静的湖水中投进了石头,人们躁动的心一时间难以平复。盛传多时解决知青问题的钓鱼、撒网、拷浜终于到来了。

 


 

       返城了,各种各样的理由:病退、顶替,全都走了,宿舍空了。高高兴兴地返城了,两手空空地回家了,“小六九”们又陷入了重新认识、重新工作、重新生活的崭新课题。要工作等分配,因为无技能,多数人只能在街道工厂里弄生产组“屈就”,要结婚没钱没房子,因为住房紧张,多数人只能在小阁楼中“窝居”,打地铺。“小六九”们多少年后才慢慢地融入这既熟悉而又形同陌路的大都市。终于有了自己的小家,哪怕是方寸之地;终于有了自己的孩子,再苦不能苦孩子,倾其所有,呵护、培育,无微不至地,满怀希望地热切期盼孩子能够出人头地,有出息地生活在这个城市,体面地生活在人群中。2000年前,“小六九”再次陷入尴尬的境地,多数人面临单位重组、整合。下岗了、转岗了、买断工龄了,没有特长的的“4050”们中多数是“小六九”。上有老下有小,屋漏偏逢连夜雨。再次就业,再次上岗,再次认识。生活偏偏是那么捉弄人,历尽坎坷的“小六九”咬咬牙,狠狠心,爬起来,掸掸身上的尘土,继续挣扎在生活的漩涡之中。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如今的“小六九”已经步入花甲,知青老矣尚能饭否?有的伺奉老人、有的照看孙儿,有的忙于儿女婚事,生活没有安闲。只有夜深人静之时,才能思忖自己的一生,才能回味自己的过去,才能放眼自己的未来。劳苦艰辛了一辈子的“小六九”们,谁会关注我们,谁会关心我们,谁会关怀我们。


 

 

       平心而论,“小六九”是从古到今从中到外,整体上在校学习时间最短教育质量最差的一届所谓初中学生。“小六九”是在上山下乡中被集体运动的所谓“知识青年”,实质上仅仅是小学毕业而已。在“小六九”知青身上反映出多种社会矛盾,即69届现象,也就不足为奇。虽“贵为”知青,享受到一些知青政策,虽有少部分幸运儿早参军、早返城、早上大学,改变了自己的命运。但从整体来说,无法改变“小六九”整体弱势的客观事实。从上山下乡时的非工、非农、非军、非学的无所适从的强烈失落感,一直到改革开放后的今天,内退、协保、买断,时代的失落感依然强烈存在。其实“小六九”们心里跟明镜似的,无论是何时,即使返城后也一样,差距感,低人一等的感觉始终伴随左右。就像没娘的孩子,到哪都遭白眼。生活的煎熬,岁月的磨练岂是一句两句话能随便侃完。

 

       其实,我们都知道,总有一天,我们都会衰老,老态龙钟;总有一天,我们都会化成烟尘,四下飘荡;总有一天,有人会说,这帮“小六九”终于走了,话语中有庆幸、有哀伤、也有无奈。即使到了那时,我们还是“小六九”,这是一顶永远都摘不下去的帽子,也许是永远也不会消失的历史符号。

 


 

       无数年之后,但愿人们人们能够依稀记得,曾经有过一届学生:一群名不成、功不就、吃尽苦、受够累、遭人嫌、惹人烦。没有上帝、没有神仙,也没有救世主,要创造我们的幸福,要安度我们的晚年,只有靠我们自己。珍爱吧,自爱吧,曾经的、永远的“小六九”。愿“小六九”们能够自强不息,趁我们现在还能走、能说、能看、能想,给自己一个幸福、安静、顺利、祥和、健康的老年生活。

 

 


 

 

------分隔线----------------------------
栏目列表
推荐内容
  • 杨屏:习仲勋与近平的父子情

    继弟弟远平之后,近平也来洛阳“还债”了,面对平民,当时贵为国家副主席的他,几乎90度的庄严一躬,鞠出了习家父子对天下老百姓的良心!也鞠出了习仲勋与近平撼人心魄的父......

  • 北京知青网关于知青纪念章发行的通知

    1968年,是我们知青这一代与共和国同命运共前进的同龄人值得隆重纪念的一年。因为,知青这个在特殊历史时期产生的特殊群体,在共和国发展的史册上,以自己的青春、热血和忠......

  • 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成立始末

    1968年,根据毛泽东主席批示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命令沈阳军区以原东北农垦总局所属农场为基础,组建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在黑龙江省边境地区执行“屯垦戍边”任务。......

  • 上海知青刘行军和他东北妻子的爱情故事

    这是一篇非常感人的报道。历经辛酸坎坷,终于同18年前的爱人生活到了一起,黑龙江省五大连池市女子王亚文和知青刘行军之间的动人爱情故事,演绎了生活版的“小芳的故事”。......

  • 丁爱笛:陕北十年,那抹不去的回忆

    丁爱笛,1947年5月出生,祖籍山东日照。出生地重庆。清华附中老三届,陕北延川插队十年,做过四年生产队长,四年大队书记兼公社副书记。1978年恢复高考进入上海工业大学。现......

  • 北知网网庆12周年暨上山下乡50周年纪念活动通知

    2018年8月25日,在北京珠江帝景豪庭酒店二楼举办盛大隆重的“庆祝北京知青网成立十二周年暨纪念上山下乡五十周年文艺联欢会”。热烈欢迎广大知青朋友参加。...

热点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