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知青网

当前位置: 首页> 知青牵手佳缘情

知青“三哥”令人嗟叹的爱情故事

时间:2015-03-16 03:38来源:北京知青网作者:angelozh点击:756次
原来,三哥的“对象”家庭有历史问题,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历史时期,这会直接影响仕途的发展。此时,来自家族的压力铺天盖地的扑来。世俗的偏见,亲友的指责,使任何凡夫俗子都会举棋不定、犹豫彷徨。


 


 

                    一

  在上世纪50年代,佳木斯市政府为了市民的副食供应,在郊区建立了5个副食品生产基地,即四丰园艺场、苏木河、猴石山果木场等,为共和国初建的新兴工业城市提供了蔬菜、副食保障。


  四丰园艺场就坐落在四丰水库的西侧,它依山傍水、风景秀丽。因为距市区仅一步之遥,在“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时,便成了有点权势家庭孩子的避风港。我们的“冯三哥”就是在1968年下乡后,碾转调入此地。“三哥”是个组织能力极强且吃苦耐劳的年轻人,他无论走到哪,身边都会凝聚一群志同道合的年轻人,不出几年便从普通农工走上领导岗位。

 


 


       四丰园艺场风生水起的年代,正是三哥当政的历史时期。那时,物质相对匮乏,一个产副食的企业自然是人人相求的对象。鸡蛋、牛羊、水果、葡萄酒等主打产品为企业积累了丰厚的财富,也为领导者积攒了深厚的人脉。


  “四丰山”还是“四峰山”,佳市人没几个人搞得清楚,但景色秀丽倒是所有佳市人的共识。坐落在水库旁的园艺场,牛羊遍地,果树成行,新建的琉璃瓦办公室和古色古香的牌坊大门,让所有到此一游的人流连忘返,赞不绝口。可是,改制后的园艺场凄凉的画面让人不忍直视。昔日古色古香的办公室,如今已被基督教堂收购,琉璃瓦之上压了顶“圆锥”和十字架,便成了监督教的领地。显现了两种文化对峙,或者说融合的态势。只有那褪了色的仿古牌坊,默默的守望着历史的变迁。


  其实,三哥真正的情感寄托还是在最初下乡的农场。当文革的硝烟刚刚消散,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来临时,作为积极向上的班干部、带头响应的“三哥”,便义无反顾的率领先头部队进入前沿“阵地”。听先头部队的同学讲,那是一个大雪纷飞的日子,第二天早上起来,银光素裹的场部在阳光的照射下分外刺眼,为欢迎“知识青年”接受再教育的彩旗在白雪的衬托下,使画面更加清新、亮丽。昔日沉闷的劳改农场,凭空添加了一批朝气蓬勃的年轻人,好像早早的披上了节日的薄纱,生机盎然。三哥理所当然的是这群青年的领导和感情寄托者,因为,这些人是昔日的同学、现在的战友,所以,他们没觉得新的环境陌生、艰苦。

 


 


  公元一九六八年末,正是中苏关系最紧张的时期。当时,黑龙江省的部队和体育系统、企业都把摔跤、格斗、擒拿的高手调集到“珍宝岛”一线和“苏修”的士兵对峙。据说,当时的场景非常搞笑,我方的战士都扮成民兵的模样,面对身着军装,身材高大的前苏联士兵,一开始时还是“文斗”,你来我往吵架一般。只会拳击不会摔跤的俄国士兵,在有中国功夫的“民兵”面前吃尽了苦头。对峙最激烈时,双方各持器械大打出手,头破血流。这就是珍宝岛战役的前奏。


  公元1968年12月30日,正是中、苏关系剑拔弩张之时,我们这一批学生在老师和三哥等人的鼓动下,来到梧桐河农场。那天,气温格外寒冷,铅灰色的天空还飘着小雪花。行进着的破公共汽车在不平的道路上左右颠簸,沉闷的车厢只有少数人在私语,全然没有影视作品里的亢奋、热烈的画面。车窗玻璃上的厚霜被人费劲的剥落个小孔,争先恐后的向外张望,茫茫雪原谁也说不清走向何方。    

 


  近百里的路程走了约3个小时,到站后便结束了在旅途中的胡思乱想。农场的环境和各项设施比预想的优越,整齐的街道,挺拔的白杨,一栋栋的宿舍虽然是草盖却规整明亮。每栋宿舍长近30米,南北大炕 ,土屋地上,等距的扣了两口直径两米的大铁锅。上批先到的同学在帮忙烧炕,还不停的往大铁锅里添稻草取暖。因天气犯风,诺大的空间里烟雾弥漫。分铺位、收拾行李,吵闹、喧哗声都在猫腰中进行,简直乱成一团。

 


 


  处在备战状态的边疆农场连空气都有点紧张,元旦的伙食没有想象的那么可口。此时,有的同学侦察到劳改就业人员食堂的伙食优于知青食堂。此消息一出,令众人愤慨,大家纷纷找到以三哥为首的学生“领袖”陈诉不平......看似平静的元旦过后,次日便爆发了知青运动史上少有的炮打分场革命委员会的激烈事件。事件的起因并不是蓄谋已久,而是几个“头头”简单的商量后,准备在备战动员的大会上顺便提出的议题。


  元旦的第二天晚饭后,知青们集中在俱乐部开会,刑满释放人员也被集中起来。此时,在漆黑的星空下气氛显得有点紧张。按照会议的程序,着重强调备战的重要性,随着强烈高亢的打倒“苏修”的口号中,会议接近尾声。此时,其中的一个学生“领袖”突然站在台前慷慨激昂,着重的申诉了对伙食的强烈不满,其讲话的煽动性和战斗性极具“斗士”的水准。此人短小精悍,身着一身褪了色的黄军装,腰扎武装带,如佩戴袖章,就是标准的红卫兵形象。可能是在学校造反时养成的习惯,在把对伙食的不满和知青运动联系起来阐述后,他大声喝到:把XX主任揪上台来!此时台上台下口号声此起彼伏,场面格外亢奋。被揪上台的革委会主任被突如奇来的阵势吓得不知所措,昔日沙场的勇士也脸色苍白的一头雾水。这是个建国时就是营职的转业干部,在战场上不知多少次面对死神,但面对刚转换身份的红卫兵却真是从心里惧怕。整个大会开得圆满成功,知青们人心振奋,在“大海航行靠舵手”的歌曲中圆满结束。


 

 


  但是,复杂的政治利益较量还在后面。在文革前就有一批鹤岗市的青年在农场落户,就算是“前知青时代”农场工人,文革运动时都是当地造反派的主力。随着大批知青的涌入,本地原生态造反派因力量微弱,几乎销声匿迹。1969.1.2事件,就像酵母一样把事态迅速膨胀,使静默、冷落的“原生态”造反派感觉有突然发力的机会了。接下来便是凑材料、找人谈话、争取反戈一击的骨干,在总场革委会的领导下很快的平息了知青领袖的“嚣张”斗志。事后,因事件是“炮轰”革委会而定性为“1.2反革命大会”。好歹,事件的骨干都是根红苗正的红卫兵,原生态造反派们也不能妄加别的罪名。但原生态造反派的头领们又可以趾高气扬的在知青面前指手画脚了。有几个策划事件的外围知青头目,也因反戈一击有功而取代了知青“领袖”的位置。


  三哥的情绪一下子跌到冰点,作为事件的总导演,自然难脱其咎,挨收拾的力度就可想而知了。但他天生的乐天性格、刚毅正直的思想品格和广泛的人格魅力,使三哥没有消沉,反而该吃就吃、该喝就喝,脸色从不见愁容。尤其,当天首当其冲慷慨陈词的“吴阿哥”更是七个不服、八个不忿:“我们就是毛主席的忠诚战士,保卫的就是无产阶级政权,何罪之有!”刚强之极令人钦佩。 


 


 


二             


  三哥还有一个凄婉、刻骨铭心的爱情故事,至今,回想起来还让人摇头叹息。 其实,三哥在造反团的时候,爱情就已悄悄地来到身边,是同班的女同学。按文学的词汇形容:十六、七岁的青少年正是情窦初开的人生阶段,古往今来,描写浪漫和美好的爱情故事都是在这个年龄。但在40年前,因封建残余“男女授受不亲”的意识影响下,少男、少女的初恋交往如地下党接头一般,极其隐蔽。在知青中,很难看到像文学作品里描写花前月下、耳鬓厮磨的热恋镜头。三哥的“女同学”因身材娇媚、能歌善舞,被荣幸地选进毛泽东思想文艺宣传队。因为宣传队在总局系统小有名气,需要各处演出,所以,三哥的热恋场景几乎看不到。“1.2大会”后受挫的知青“领袖”经过不断的努力、拼搏,大部分又走上领导岗位。在以后的三年中,他们带领知青在“老队长”的领导下,三九天冒着严寒修水利,春天趟着冰碴播水稻,夏天除草、施肥,秋天收割、打场。经过几年的岁月风霜,在逐渐长大的知青们对前途迷茫时,三哥的家人给他安排了一条有希望的出路——就是前面提到的“佳木斯四丰园艺场”。   

 


 

 


  在郊区的园艺场,是有点“权势”家庭子女下乡的去处 ,想在此地出人头地并非容易。三哥经过一番打拼,终于在组织的呵护、培养下,在“仕途”上初见起色。两年来,园艺场的鸡舍、果园、农田印满了“打拼者”的足迹。为了不辜负组织的培养,就在放牛时还在苦苦的规划未来的人生。但在人生关键的路口,却出现了令人非常头疼的感情抉择。


  原来,三哥的“对象”家庭有历史问题,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历史时期,这会直接影响仕途的发展。此时,来自家族的压力铺天盖地的扑来。世俗的偏见,亲友的指责,使任何凡夫俗子都会举棋不定、犹豫彷徨。


  本人近距离的接触故事的女主人,是在到食堂干活以后。 随着农场文艺宣传队不断的吐故纳新,三哥的“对象”返场后也到食堂工作。因年长于我,还有三哥的关系,故而以“琴姐”相称。琴姐是个和善、勤快的女人,干起活来就像踩着舞台上的“寸步”,一阵旋风干净利索。细嫩长条的脸上总是挂着微笑,细长的眼睛,弯弯的充满了善意。因为是小骨棒,虽然象小肉滚似的,却显得十分苗条、性感。到食堂后,可能是爱情的力量,看她每天都充满了阳光,人少时还偶尔晃动一下舞姿。我有幸和琴姐搭伴,早起做饭。没人愿意起早干活,只好大家轮班。所以,在起早做饭的日子里建立了友情。

 


 


  其实,在知青下乡的第二年,水稻的收成就大面积的减产。因本地水稻小有名气,在粮食“统购统销”时代,就由国家用粗粮取代农场职工的部分口粮。一时间,农场的当地人怨声载道:“梧桐河鱼米之乡,知青来了鱼米吃光,偷鸡摸狗、人心慌慌。”由此,农场进入了吃返销粮的时代。若干年后,接触了寒地水稻知识后,方知第三积温带以上,水稻扬花期间如遇低温,授粉不佳必遇减产。那个农技不发达的年代,让知青当了替罪羊,现在想起来觉得好笑。


  闲话少叙,还说做饭吧。每天早餐是玉米面大饼子,大米或是玉米面粥。最辛苦的是寒冷的冬天,早上必须四点起床,怕惊醒别人,摸黑悄悄地向食堂走去,路过女生宿舍顺便招呼琴姐。其实,半夜三更的到女生宿舍召唤人,还真得讲点艺术,假如真有不怀好意的小人妄泼脏水,便有点说不清道不白的味道。所以,每次到女宿舍窗下轻扣窗棂,确认屋里人闻听之后,便重踏脚步迅速离去,以避桃李之嫌。


 

 


  要说贴大饼子没有技术含量也不完全对。除了发好面、调好碱外,火候的掌握也非常关键。食堂做饭的大锅,直径近两米,如做大米饭一百斤米才焖半锅饭。贴饼子时要蹲在灶台上作业,上下两层,久之便技术纯熟,投篮一般,速度快捷。记得有一次,天气特别寒冷,蹲在锅台上扔饼子时,靠墙边有一个柜子嘎嘎作响。寻声望去,只见柜门悄悄、慢慢地打开。此时,静悄悄的空气在加上窗外呼呼的寒风,真有点让人毛骨悚然。只听得一声恐怖的尖叫,琴姐哇地抱住我藏在身后。此时空气象凝固一般,小时听过的鬼、神故事一股脑地涌在眼前。要不说“女人的力量是强大的”,女人恐怖的一声喊叫,倒像似一声号角把我从恐惧中唤醒。我立刻意识到男人的责任和尊严,掰开抱住我身体的纤细嫩手,勇士般地上前探个究竟......后来听人说,新建的房子都有下沉的过程,房子嘎嘎作响和柜门自然开启,都属自然现象,纯属虚惊一场。但此次的近距离接触,生平第一次接触到年轻女性的温柔和芳香。事后,每每看到她象舞蹈似的劳动姿态,越发感到美丽动人。


  进入“冬至”,这是北半球最寒冷的季节。我发现“琴姐”的情绪特别低落,看举止动态并不像身有疾患。经打听,方知佳市方面传来不好的消息。


  原来,故事的主人公三哥在仕途蒸蒸日上时,来自亲友的压力也日渐紧迫。因为是年轻有为的仕途新星,自然有若干热心的媒人争先保媒,举荐女性中的“娇娇”者。当时,摆在三哥面前的最大人生抉择是:一个是地市级的女青年干部,一个是家庭成分不好的下乡知青。地位高的女性社会地位显赫,但相貌欠佳。社会地位卑微的初恋知青却楚楚动人,贤淑善良。一方面是来自知青“陈世美”式的道德谴责,一方面是仕途“出人头地、荣华富贵”的诱惑。艰难的抉择,让如此优秀的“仕途明星”,最后荒唐的选择了前者。

 


 


  其实,在那个男女感情相对封闭的年代,不可能像现在的年轻人一样,刚一相识便卿卿我我、形影不离。由于少男、少女的羞涩和总认为是大家的楷模,三哥的初恋在旁人看来并不热烈,因当时条件所限,见面也不频繁,甚至可能连一次热烈的拥抱和甜蜜的亲吻都不曾有过。但据人讲:三哥因早年丧母,在文革刚开始时就得到了琴姐的关爱,在学校“造反”时便已是战友、恋人了。尤其在1.2炮轰革委会事件后的低潮时,更是得到女友的呵护和情感上的支持。残酷的现实表明,初恋的情感,在功名利禄面前显得是如此脆弱 。可是,当人生已近暮年时,感情的欠账会时时地萦绕在灵魂里,此时的功名利禄早已是过眼云烟。



  经过痛苦的抉择,三哥还是和厅级的女干部喜结连理。在不懈的耕耘下,四丰园艺场蒸蒸日上,成绩灼人。此时一把手的大位早已被人觊觎。三哥到省委党校学习回来后,一手创建的根据地以被觊觎者占领了。以后的工作经历均无建树,因身体不适,便早早退养在家休闲。琴姐也在没返城前找到爱情的归宿,夫妻二人男耕女织,打下一片自己的小天地,生活美满。

 


 


  如今,三哥夫妻都已过早的离开我们。四丰园艺场距墓地仅咫尺之遥,夫妻二人在默默地看着园艺场的破败。改制后的景象全然没有了昔日的风采,承包的果林因不懂园艺而荒废,葡萄酒厂因承包造假而破产,道路年久失修而坑洼不平。就连昔日古香古色的办公室也变成了基督徒的精神家园。谁也说不清楚“改制”的优与劣,进步还是倒退?  


  现在,又有“港资”根据“小城镇建设”的政策,在此运作。如要顺利,若干年后这里又会繁花似锦、景色秀丽。到那时,随着城市的发展,恐怕公墓也得拆迁了。
 

 


 

       

        2015-01-29

 

 

------分隔线----------------------------
栏目列表
推荐内容
热点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