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话里的“局”
满恒先
谈北京
老北京语言丰富.一个字往往含有不同的意义。“局”就是一例。
北京有很多叫“局”的地名,越是老地图,上面的“局”就越多。侯仁之先生主编《北京历史地图集》的“明北京城”地图上,仅“万岁山”(今景山)以北,就有“兵仗局”、“织工局”、“巾帽局”、“织染局”、“火药局”、“酒醋面局”等。上述这些“局”,分属内府二十四衙门,像“兵仗局”是职掌成造枪剑、鞭斧、盔甲、弓矢各样大小神器的官署(白鹤群《北京街巷胡同分类图志》)。其中的许多“局”沿用为近代胡同名,如“织染局胡同”、“火药局胡同”等。这些“局”是在皇城圈儿里的。圈儿外也有专为皇家服务的“局”。比如北城根儿的“酒醋局”,是明代宫廷的“外厂”,即生产御用酿品的工场、作坊。其所在地就叫酒醋局胡同,后改叫国旺胡同。
北京还有一些地名因与明代官办金融机构有关,也称为“局”。如东四北大街的香饵胡同里(明属教忠坊)有“宝泉局”。这是大明朝廷铸造钱币的地方。《明史》记载,洪武初年,户部下设钞纸局、印钞局。弘治元(1488)年“户部请鼓铸,乃开局铸钱”.天启二(1622)年设“宝泉局”。造币厂设在“东四北的钱粮胡同,俗称钱粮局”。(翁立《北京的胡同》)清朝建立,仍沿用明法“户部置宝泉局,工部置宝源局。”(《清史稿》卷124)只不过在京的造币厂变成四个,其中的南厂就在钱粮胡同。明朝的宝源局在黄华坊的石大人胡同(即外交部街),是制定“钱法”(硬币铸造、流通的规定、条文等)的衙门。
民间有些行业或集市,在老北京嘴里也称“局”,比如“果局”、“帽局”、“药局”等。近代北京最有名的“果局”在德胜门内的果子市大街,是京西、京北果品的集散地,并因此得名“果子市”。《析津志》记载,在钟楼街西、南有“皮帽市”和“帽子市”。所以今地安门外大街有“帽行胡同”、“帽局胡同”。这些“局”大多具零售、批发、存储的功能,附近必有相关设施,比如“果局”就离不开冰窖。德胜门里有果子市,城外就有冰窖口胡同。后来前门的果子市兴旺起来,附近的东珠市口和打磨厂也有冰窖。
在老古玩、玉器行和旧货行,有许多不设门脸儿,或不在门市交易的情况,老北京人称为“内局”。因为这些行业经营的商品体积小、价值大,且具风险性,所以商品的收购或转让往往是在茶馆里商谈,兼有联络感情和行情信息交流等内容。比如,玉器行人就常在花市“青山居”对面的茶馆聚会。旧时,北京有串胡同收旧货的商人,左手握两寸皮鼓,右手持竹棍,以鼓为号,招揽生意。其中有本钱多、眼力精的打鼓人,身穿长衫,腋下只夹一个包袱皮儿,专收珠宝玉器,称为“打硬鼓的”。前门外粮食店是打鼓商聚集的地方,其中这些人聚会的地方,人称“包袱斋”。他们在这里交流“哪条胡同的王爷落了架”,“哪家的使唤人能往外顺东西”等信息。他们在北京人熟地熟,又多是亲戚或“发小儿”,再加上事先定好招数,互相配合,不出一个礼拜就能“憋”到宝。老北京人称其为“做局”。
所有这些“局”,不管是官署,还是行业,都讲究一定的规矩,彼此间有所约束,称为“局气”。胡同里的孩子,不论是拍“洋画儿”,还是玩“官军捉贼”,也都要遵守一定的规矩。“不跟他玩儿——他不‘居气’!”您瞧,不懂规矩连游戏的资格都没有啦。
BW07-01-06 Jl7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