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知青网

当前位置: 首页> 知青岁月 > 回忆往昔

身边的小芳

时间:2008-09-03 12:56来源:北京知青网作者:angelozh点击:2177次
    一曲《小芳》唱毕,掌声雷动,在单位这次卡拉OK比赛中我获得了“优秀歌手”奖。熟悉我的人都很惊讶地问我﹕你怎么会拿这首歌参赛?是的,我一向对这首歌都持批评态度。我是知青,我在农村时除了傻吃猛干穷欢乐,就是抠报纸、学马列,还有后来的自学微积分、微分方程,很少考虑什么“前途”,也没有过什么和村里“小芳”吊膀子之类的风流经历。我一向嘲笑这首歌的油腔滑调。
    可是后来,我的态度却有所转变。
    在96年的春节前,我利用出差的机会去了一趟我插队的小山村。虽说那里已经于92年通上了电,但我上山那天偏偏踫上停电,所以窑洞里看到的仍是二十八年前的“麻油灯,吱吱响,点的还是那么丁点儿亮”。
    农村人真不经老,当年的房东也就比我大15岁,我刚到村里时他是队里最精明强干的劳动力,但此时老得牙都快掉光了。油灯下,我们回忆着往事,谈着其它知青的下落,他惊叹我还是可以操着纯正的当地土话和他聊天。
    他忽然对我说:“要是丑花知道你回来了,一定会从前沙涧回来看你。”
    哦!丑花,我回想起这是个留刘胡兰短发的小女孩。接着,他告诉了我一段我一直不十分了解的情节....
    丑花虽然没有“一双美丽的大眼睛”,也不是“辫子粗又长”,但是却并不丑,也许小时候很丑吧。她是队长的小女儿,68年她大约只有十一、二岁,是个性格开朗、爱说爱笑的小姑娘。我是知青负责人,经常去队长家,当然和她也很熟悉。在我眼中,她不过是个村里的小丫头片子而已。当地的风俗,小孩到这个年龄就由大人包办婚姻。丑花定亲那天跟着她嫫去前沙涧,经过我们知青门口时大家正在吃饭,我早知道这事,就带头哄起来。她满不在乎地回过头,冲我们撇了撇嘴,似乎在说﹕你们什么都新鲜,少见多怪!
    后来的日子,十多个知青走的走散的散,有后门的去当了兵,有路子的转到了“五七干校”农场,有“本事”的成了“工农兵学员”。到73年时,村里就只剩下连我在内的两个“臭老九”子弟了。那年夏天,另一个知青到大队学校当了民办教员,在队里干活的知青就只有我一个了。虽然学校也曾点名要我,但我在队里是保管兼出纳,偶尔还要代理队长,我也对教书不感兴趣,所以也没去。即便如此,我还仍旧是个乐天派,成天和村里的小伙子们打呀闹呀地,不懂什么叫发愁。在这一年的麦收季节,我才忽然注意到﹕丑花已经长大了。
    在我插队的地方,平常干活都是男女分开,女社员由妇女队长带着干,只有在麦收时才“男女混杂,干活不乏”。那个地方以自然村为生产队,人少地多,不足百人的生产队却有七八百亩地,正经劳动力仅仅二、三十人。所以一到麦收,那就是从天不亮干到天黑,只要能看得见就别闲着。每块地都是又窄又长的梯田,净是些近公里长的地垄。这季节是男女老少齐上阵,连放麦假的小学生带“三寸金莲”的老太太一块算,每天人均割麦子都要在2.5亩以上,以我那时的年纪,割三亩地也是不在话下的。那天正忍着腰疼割得欢,一个姑娘从后面左一个“交叉把”,右一个“抢把”地赶上来﹕“冒洞啦!”原来是丑花。这里割麦子的规矩是三人一组,一人三垄,当中这个人叫“巩洞”,必须割在前面,如果被两边“挂翅”的超了就叫“冒洞”。好吧,我就把“巩洞”的位置让给你,看你能好受得了!但跟在她后面我发现这已经不是以前的丑花,她动作干净利索,要跟上她还真不是那么轻松的事,没多一会儿就被她拉下十多米。当然不能服输!我憋足了一口气左蹿右跳地玩起了“搓把”——队长一般不准用这手法割麦,因为腕力小的这样会留下较高的麦茬。用队长的话说﹕“看你割那麦茬,妇女还能蹲下尿吗?”但我是例外,论掰腕子全公社的小伙子也没几个是我的对手。不到100米远,我终于再次追上丑花也要“冒洞”了,我却偏偏不冒,直起腰,举起镰,象赶牲口一样得意洋洋地吆喝她“跑快一点儿!”让大家都看得哈哈笑,那得胜者的感觉就别提有多爽了。
    下午该担麦子了,小伙子们都是一人一条大扁担,挑起两个比人还要大的麦子捆,爬坡翻梁地从地里挑到场上,全部那几百亩麦子都是要这样干的。杀麦子捆的是挑麦子人自己,这样可量力而行。我一手按着麦捆,另一手接过女社员们抱过来的麦子,正在和大家取笑上午丑花如何被我赶着走,丑花咯咯笑着跳到我身后,趁我两手腾不出来的时候胳肢我来了。我忍着笑,急忙杀紧了牛皮绳,抽出一只手向后狠拍了一掌。没料到这一掌正拍在她屁股上,隔着那层土布裤子,我第一次感觉到什么叫“丰腴”。众人大笑,丑花闹了个大红脸。我有些后悔——我这才意识到,她已经不是个天真的小女孩,而是一个实实在在的女性了。
    还是在那年,秋收季节妇女摘棉花,作为保管我每天将摘回的棉花过秤入库。一天中午已到吃饭时间,我在场上还有些豆子没碾完,一个人在忙。丑花来到场边,要我开棉花库门,说她的摘棉筐忘在里面了。我好只放下活去了。库房的院子四孔大窑洞,不住人,此刻又是中午,社员们都在家吃午饭,只有我俩在一起。她拾起了筐挎在肩上,却不走,坐到棉花堆上端祥着我,好象有话要说。从那略带娇羞的目光中我也似乎感到了些什么,便拿起了门锁催她﹕“回家吧!我要锁门了。”
    那年入了冬,我终于不堪忍受一个人自己磨面、自己做饭的日子,上四十多里外的后山水利工地去凿洞开山了,干的是打炮眼,吃的是“大锅饭”。那里全是小伙子,更是混得像个高兴的傻瓜。
    这样的水利工地,劳动保护是极差的,再加上农民的文化素质低,不到两年就已经死了三个人。在我来之前不到一个月,这个一号天井工地就有我们大队一个小伙子掉下去摔死了。其它工作点分别还有排哑炮炸死和触电死亡的。按城市里的看法,这样的活是给多少钱也不能干的,但是农民们在干,每天除了记工分外只有可怜巴巴的三毛多钱补助,而且住宿条件极其恶劣。说老实话,这是十分令人感动的。
    在这里,由于没负担,我成了第一号大玩命。这已经是下乡插队的第六年,那些自称“一辈子扎根”的人们早就离开了农村,那“猴子称大王”的原理居然落到我头上,我成了全县知青中最知名人物。尽管我在地区知青代表会的大会发言中,把“扎根农村”改成“坚持农村”、把“一辈子接受再教育”改成“继续接受再教育”,那些当领导的还是没听出来。我的名字甚至还上了省报。当然,除了给县领导壮门面的那些活动外,我还是在工地卖我的苦力玩我的命。
    不知不觉地又到了春节,民工们回家过年,我没家没业,正好在工地值班。过了初五大家都来了,领导放我十天假。然而回到村里发现惨了,我还得现搭锅台现做饭,这说长不长说短不短的十天,值得费一回工夫吗?以往回村来都是因为要照顾那两个知青总共的一亩二分自留地,最多也不过忙上三、五日,背回几个馒头就对付过去。农谚“麦在种,秋在锄”,说的是冬小麦用不了多少田间管理,所以我们的自留地就年年种的是冬小麦。春节后小麦还没返青,我这十天可怎么熬?
    真是天无绝人之路,恰好丑花家利用农闲在打私人窑洞,我就又有了帮忙和吃饭的地方。在工地是抡大锤打钢,回来是抡大镐打窑洞。这抡大镐也是当地的一个功夫,只要使劲使得对,一天接一天地抡镐,手上也不会打泡。这十天就不难熬了。
    接受了这一次的教训,以后我不再轻易回村,对我来说,“好出门不如赖在家”的说法,在村和在工地都是一码事。后来在工地担任了民兵营长,“水不下山,人不下山”,整整干了一年半。
    1975年的夏天,县知青办将各点的零散知青来了个“合点”,我被合到了山下平原地带。为了甩掉知青的“包袱”,公社主任亲自跑上山来监督我和另一个知青的搬家,我们离开山村时相当匆忙。我自嘲是“粮未增产奖增产,水不下山人下山”。在村里只听说,丑花不久前已经出嫁(当地只要虚岁满18就发给结婚证),过门那天哭成了个泪人。
    这次旧地重游,丑花她爹已死于胃癌多年,这是当地的常见病。房东告诉我,我在后山水利工地时丑花要她爹退婚,要嫁给我,说自己是大姑娘,不能亲口说,让她爹来跟我说,并一口咬定“他同意,我知道”。她爹却是理所当然地大骂她一顿“死不要脸”,关在家里几天不准出门。
    我这才回忆起,那次帮队长家打窑洞,伺候吃饭就只有丑花的嫂子,打了十来天窑洞,就从来没有见到丑花露面。我死活再也想不起来和丑花最后一次见面是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
    我终于明白:这,原来就是发生在自己身边的《小芳》的故事。
    下山时我“回头看看走过的路”,村边没有“小芳”。我回忆起了她的爽朗笑声。可是,如果她当年有胆量向我直接提出来的话,我有可能接受吗?这么多年来,我几乎从来就没想起过她,也不知道她老成了什么模样,见了面还能认识吗?真没想到她还在望眼欲穿。当初别人告诉我她哭得死去活来时我并没有特别在意,却不料只有我一个人闷在葫芦里,如今也实在没有再去见她的勇气。
    为了这份感人的情意,我也只能献上这首《小芳》,虽然这首歌并没有唱出她心中的凄惶,虽然她这辈子到头也未必能够听到....
------分隔线----------------------------
栏目列表
推荐内容
  • 杨屏:习仲勋与近平的父子情

    继弟弟远平之后,近平也来洛阳“还债”了,面对平民,当时贵为国家副主席的他,几乎90度的庄严一躬,鞠出了习家父子对天下老百姓的良心!也鞠出了习仲勋与近平撼人心魄的父......

  • 北京知青网关于知青纪念章发行的通知

    1968年,是我们知青这一代与共和国同命运共前进的同龄人值得隆重纪念的一年。因为,知青这个在特殊历史时期产生的特殊群体,在共和国发展的史册上,以自己的青春、热血和忠......

  • 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成立始末

    1968年,根据毛泽东主席批示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命令沈阳军区以原东北农垦总局所属农场为基础,组建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在黑龙江省边境地区执行“屯垦戍边”任务。......

  • 上海知青刘行军和他东北妻子的爱情故事

    这是一篇非常感人的报道。历经辛酸坎坷,终于同18年前的爱人生活到了一起,黑龙江省五大连池市女子王亚文和知青刘行军之间的动人爱情故事,演绎了生活版的“小芳的故事”。......

  • 丁爱笛:陕北十年,那抹不去的回忆

    丁爱笛,1947年5月出生,祖籍山东日照。出生地重庆。清华附中老三届,陕北延川插队十年,做过四年生产队长,四年大队书记兼公社副书记。1978年恢复高考进入上海工业大学。现......

  • 北知网网庆12周年暨上山下乡50周年纪念活动通知

    2018年8月25日,在北京珠江帝景豪庭酒店二楼举办盛大隆重的“庆祝北京知青网成立十二周年暨纪念上山下乡五十周年文艺联欢会”。热烈欢迎广大知青朋友参加。...

热点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