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知青网

当前位置: 首页> 知青岁月 > 回忆往昔

插队生活片断(十三) 离开北京

时间:2007-11-06 04:57来源:北京知青网作者:angelozh点击:1401次

 

    67年底和68年五、六月,我们学校有两批同学去了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68年六月一批去了内蒙牧区。报纸广播上陆陆续续地刊登播放一些介绍知青在农村“广阔天地,大有作为”的文章。那时的年轻人对报纸广播非常相信,持续的宣传给我的印象就是只有下乡一条路了。既然是此路一条,晚下不如早下。

    当内蒙牧区的报名时,我去试了一试,没有遂愿。原由虽然没告诉我,但我心里很清楚,牧区靠近中蒙边境,政治上要求可靠,属于基干民兵(有持枪的资格,政审条件很高)的标准。我父亲这时候正关在“牛棚”里受审查批判,我充其量只够普通民兵(只有排队喊口号的份,不能摸枪)的格。当听到内蒙农区报名的消息时,我就去报了名。回到家向妈妈说起,才从妈妈那儿知道,妹妹也报了名。

    没多久,我和妹妹被批准了。在办理户口迁出手续后,发给我们每人十六块钱,和够买一床棉被的棉花票。拿到钱和棉花票,我心头一酸,不知怎么的,有一种被……的感觉。到农村后,又发给我们每人一身深蓝色制服式棉衣和棉裤。听说,因为我们下乡比较早,发的东西还稍稍多些,后来大批知青下乡,东西发的就更少了。

    行前,学校还为我们被批准下乡的同学办了学习班。许多一同下乡的同学,还是在这次学习班上才刚刚认识,虽说都是一个学校的,但平时主要是和本班同学相处,其他班和年级的很少来往,不要说初中的同学,就连高二其他班的几个,我也是脸熟但叫不出名。我们这批人分了三个组,每组十个人左右。学习班上,还请来了开鲁县(直到这个时候,我才知道将要下乡的地方)知青办的两位同志介绍情况。他们(有一位女同志)说了一连串的数据,什么土地面积、人口、工业、农业、牧业等等,我只记得全县人均年收入是六十几元。

    学习班上让大家座谈感想,记得WH即兴做了一首诗,其中有两句:“滚滚西辽河水,巍巍开鲁城……”,一听就知道来自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的朗诵词,但那年月盛行抄袭,还没有“著作权”之说,所以谁也没吱声。回到家,我查了查地图,找到了开鲁县和西辽河。直到这时,我才知道自己将要生活的地方在什么位置。

    出发的前一天,我全家到天安门。父亲还关在“牛棚”里,不让出来。在清华教书的叔叔听到消息赶来,因为他有一架照相机,总算在下乡前留下一些照片,但是只有母亲和我们兄妹五人,没有父亲。

    一九六八年八月二十六日,这是我一生难忘的日子。

    那天一早,我到了学校。我在这所学校呆了七年,就要离开,多少还是有些留恋。我在学校里到处转转。音乐教室里,看到几位所谓的“牛鬼蛇神”老师和校领导在几个学生的监督下,弯腰曲背地向领袖像“请罪”,其中有著名民主人士黄炎培的女儿黄小同老师。这就是学校给我留下的最后印象。

    八点钟,我们三四十个人集合,在毛主席像前宣誓后,排队出发步行前往北京站。这段路大约有十公里,我们在校时常参加下乡劳动和集会游行,这点路对我们来说算不了什么。因为我们学校和北京站都在天安门东侧,就没有绕路去天安门告别。一路上,已经确定留校当教师的高三同学X陪着我们。地处朝阳区日坛地区的使馆区是我们的必经之地,就在前几天,前苏联出兵波兰,当我们从波兰大使馆门前经过时,有同学开玩笑说:“波兰已经被人灭了,咱们也进大使馆瞧瞧。”

    火车站打开了东侧的一个铁栅栏门,我们的专列就停在一站台,站台上挤满了送行的人群。几个月前,我曾在这里送走去兵团和牧区的同学,今天我也成了被送的对象。再往后想远一点,今天送人的人,不知哪一天也会被其他人送上远行的列车。

    快开车了,我走进车厢坐到自己的坐位上。紧跟着上来几个女生,她们显得很激动,一上车就急切地占据了靠站台的窗口,探出身子和站台上的人握手告别,四五个人把窗口塞得严严实实。我只好退后一步,从上半个窗口看站台上的情景。

    “哐当”一声,车身动了,就像平地里刮起一股风暴,只听见站台上“哇!……”地响起一片哭声。一个五大三粗的黑不溜秋的壮小伙子(看模样平日里是个打架斗殴,头破血流不眨眼的角色),不知送的是弟弟还是妹妹,咧着大嘴,哭得俩眼通红,鼻涕眼泪流得满脸也顾不得擦,像个三四岁的孩子。有个妇女大概是不忍目睹离别的一幕,捂着脸背转过身子……

    不一会儿,列车开出了车站,H从窗口转过身来,我看见他脸涨得通红,脸上挂着两行泪珠。半个多小时后,同学们的情绪逐渐平稳下来。尽管过去大家都不熟悉甚至陌生,但是共同的道路共同的命运迅速地缩短了感情上的距离,大家不声不响地拿出家里亲人准备的零食水果,不用请,也不用让,大家不约而同地不分你我。吃了东西,大家渐渐熟悉,开始说笑,车厢里气氛逐渐活跃起来。话多了大家发现小LW挺有意思,问她:“你今年几岁了?”“十六。”“虚岁呢?”“十四。”“哈哈……实岁十六,虚岁十四,你怎么算的?”“不是虚岁小两岁吗,十六减二,正好是十四。”回答得很肯定,引来一阵更大的笑声。

    火车上过了一夜,天亮后看看窗外,景色已经和关内大不一样。树少了,连绵不断的庄稼地不见了,地面高低起伏,光秃秃的,虽然有点草,但又稀疏又矮小,沙土的黄色反而成了大地的主调。远处不时地出现小群的牛羊马群,但是距离古诗中描述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意境似乎相去甚远。大家感觉有些失望,大概是为了弥补我们的失望,车窗外土路上出现一位乡村邮递员,他稳稳地骑坐在一头高大骆驼的驼峰间,骆驼慢悠悠地走着。我们见了异常兴奋,纷纷拿出《毛主席语录》向他挥动,他见了也向我们招手,并且驱赶骆驼追赶火车。骆驼奔跑起来和马不一样,昂首阔步一步一步显得从容不迫很是优雅,由于步幅很大,跑的速度并不慢,跟着火车跑了十几分钟竟然没落后多少。

    第二天早上到通辽,马上换汽车。我们这一列车共约一千人,五百多人是朝阳区的,分到开鲁县。另外五百多人是西城区的,分到扎鲁特旗(在通辽北一两百公里,牧业为主)。车子是解放卡车,谁也没有计较,反倒有些自豪感,解放军不就是经常坐敞篷车吗。
    汽车向西开出通辽不久,要过西辽河,河上有座木桥,此时正在大修,来往车辆都得从河床里走。河床里全是沙子,只有河床中间有一个房子大小的坑里还有一点水。车走到一半陷在松软的沙窝里,大家只好跳下车来推。我不由得想起了WH的诗,难道这就是那“滚滚西辽河水”吗。
------分隔线----------------------------
栏目列表
推荐内容
  • 杨屏:习仲勋与近平的父子情

    继弟弟远平之后,近平也来洛阳“还债”了,面对平民,当时贵为国家副主席的他,几乎90度的庄严一躬,鞠出了习家父子对天下老百姓的良心!也鞠出了习仲勋与近平撼人心魄的父......

  • 北京知青网关于知青纪念章发行的通知

    1968年,是我们知青这一代与共和国同命运共前进的同龄人值得隆重纪念的一年。因为,知青这个在特殊历史时期产生的特殊群体,在共和国发展的史册上,以自己的青春、热血和忠......

  • 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成立始末

    1968年,根据毛泽东主席批示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命令沈阳军区以原东北农垦总局所属农场为基础,组建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在黑龙江省边境地区执行“屯垦戍边”任务。......

  • 上海知青刘行军和他东北妻子的爱情故事

    这是一篇非常感人的报道。历经辛酸坎坷,终于同18年前的爱人生活到了一起,黑龙江省五大连池市女子王亚文和知青刘行军之间的动人爱情故事,演绎了生活版的“小芳的故事”。......

  • 丁爱笛:陕北十年,那抹不去的回忆

    丁爱笛,1947年5月出生,祖籍山东日照。出生地重庆。清华附中老三届,陕北延川插队十年,做过四年生产队长,四年大队书记兼公社副书记。1978年恢复高考进入上海工业大学。现......

  • 北知网网庆12周年暨上山下乡50周年纪念活动通知

    2018年8月25日,在北京珠江帝景豪庭酒店二楼举办盛大隆重的“庆祝北京知青网成立十二周年暨纪念上山下乡五十周年文艺联欢会”。热烈欢迎广大知青朋友参加。...

热点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