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知青在禁区种出了“争气胶”的
背 后 新 闻
在北方热火朝天开荒辟地科学种田的同时,南方知青则在世界禁区种出了“争气胶”,兴起大范围种植橡胶的运动。
为了促进橡胶生产的发展,改变国家长期依赖橡胶进口的局面,中央领导同志对在“文化大革命”前夕、农垦农场的基础上组建起来的生产建设兵团寄予了厚望。农垦部军代表在1969年8月23日的《关于改变农垦部直属垦区和事业单位领导体制的报告》中特别指出,广东的海南、湛江两个橡胶垦区,遵照中央指示成立广州军区生产兵团,以促进该地区的开发。l970年1月4日发出的《国务院、中央军委关于下放农垦部直属的云南、福建、广东、广西垦区的通知》,更明确宣布:“橡胶,是一项重要的战略物资,大力发展橡胶生产,对于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是极其重要的。”
然而国际上权威的植胶理论认为:橡胶树只能在赤道两侧南北纬20。以内生长,超越20。就是植胶禁区。
我国是温带国家,北纬20。以内地区只有一个小小的海南岛。按照上述理论,我国岂不是只能沦为贫胶国,而种不出橡胶,就只好依赖进口,依赖进口就等于眼睁睁让帝修反卡我们的脖子。因此打破国际反动势力对我国经济封锁,种出“争气胶”的重任就历史地落在了云南生产建设兵团20万干部职工和知识青年身上。
1970年,兵团党委制定了一个突破“三禁区”的雄心勃勃的计划,即突破最远(北纬25。线),最高(海拔l500米),最冷(年平均气温摄氏15。以下)的世界禁区。该计划产生的依据不是实践经验,不是经过严格取证和科学数据和理论,而是来自那些制定政策的人们的主观意志和一厢情愿的勇气决心。
于是就有成千上万的兵团战士信心百位地投入这场改天换地气壮山河的橡胶大会战。
第三师十五团分布在北纬25。以北的高黎贡雪峰脚下,属沟谷型亚热带温湿气候,当地人从未有过种植橡胶的历史。但是该团广大干部职工和知识青年决心在这里进行打破禁区的伟大尝试。他们挥汗开荒,砍伐森林,修筑大片台地,精心培育胶苗……整整一个旱季,他们弱小的驱体竟然魔幻似地摧毁了一座热带雨林,扒光了高黎贡山的这个山头。他们用唾沫湿润着自己的咽喉,心中掠过旱季风一样燥热的自豪,前人从未干过的事情他们干了……
短短几年后,终年积雪不化的高黎贡大山下奇迹般地出现了排列整齐迎风摇曳的橡胶林带。他们用铁的事实,不,用战无不胜的思想和劳动的双手打破了“北纬20。以北不能种植橡胶”的世界神话。
1974年1月初,由于西伯利亚冷气流南下,越过哀牢山脉,使本地区气温急剧下降,勐遮最低气温达一5.8C,勐满植胶区达一2.2C,打洛植胶区达一0.1 C。3日后,勐遮坝区的甘蔗全部冻死,亚热带果树——香蕉、巴蕉、木瓜等干枯叶落;勐满、打洛地区的阴坡胶林毁于一旦。勐遮区乌龟山北麓l959年定植的2亩胶林无一幸存。6日清晨,糖厂饮水井旁洗菜锅中冰层厚达12厘米。这次寒害给五团当年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达400余万元。
广州兵团的橡胶会战从l969年开始全面铺开。当年橡胶树定植面积为17.49万亩,种植橡胶树478.89万株。1970年定植面积为l51.83万亩,种植橡胶树3006.35万株。其劳动场面不亚于云南兵团。
1972年2月29日的《人民日报》,报道了这样的消息:l971年广东、海南岛等地乳胶产量比l970年增产7.2%,剑麻等超额9.6%完成国家任务。当年广州兵团橡胶面积达382万亩,占全国橡胶面积的70%,产于胶4.46万吨,占全国干胶总产量的89%,平均单株产量为1.93公斤。
云南生产建设兵团l970年橡胶定植面积3.54万亩,年末实有橡胶种植面积46.06万亩,年产干胶1943吨;l971年橡胶定植面积11.67万亩,年末实有橡胶种植面积56.28万亩,年产干胶3603吨;l972年橡胶定植面积6.33万亩,年末实有橡胶种植面积60.Ol万亩,年产干胶5444吨;l973年橡胶定植面积8.73万亩,年末实有橡胶种植面积66.44万亩,年产干胶6616吨。
但是在高产数字的后面隐藏着严重的问题。根据农林部l971年冬季和1972年春季的调查,在广州兵团的橡胶生产中有以下三大问题:
种植任务高指标。原广东橡胶垦区曾有过两次不顾主客观条件盲目发展的教训。l951~1968年累计植胶420万亩,只保存了217万亩,损失很大。
1971~1972年又重犯了这个错误。l969年以来,3年开荒种植橡胶180万亩,相当于广东垦区过去l8年橡胶保存面积的83%。
由于开荒种植任务高指标,劳力、机械、肥料、苗木等都跟不上,3年累计报废近50万亩,占种植面积的28%。其余l30万亩,保苗率一般只有40%左右,折实有面积约50万亩。一年的种植任务,补植三四年才能完成,搞了大量的无效劳动。
投入林管的劳力很少,有些胶林荒芜,增粗慢,开割率低,产量低。1970年开割2600万株,只占1965年以前种植的5200万株的50%。
防护林的营造也很少。l968年前累计造林l54万亩,每年平均造林9万亩。这3年虽然计划造林40万亩,实际只完成l2.4万亩。对原有的防护林管理差,砍伐多,有的甚至毁林种胶,这是70年代云南风害严重的一个重要原因,对发展橡胶威胁很大。
割胶生产瞎指挥。制定干胶生产计划不从实际出发,指标偏高,有些单位为了完成任务,对过去建立的一些合理的生产管理制度置之不顾,不是在加强林管、防病养树上下功夫,而是片面强调一个“割”字。有的把两天割一刀割的制度改为天天割,甚至一天割两三刀、冒雨割、低温割等等。过去规定胶树围粗50厘米左右开割,现在有些40厘米左右,甚至30厘米就开割了。
广大战士和基层干部对这种做法提了不少意见,但是有的领导干部听不进去,甚至说什么“农垦那一套是防御性的,我们现在要搞进攻性的”,“管是手段,割是目的”,强调要这样“挖潜力,做贡献”,等等。l970年吃了大亏,1971年仍然没有纠正。用这种“杀鸡取蛋”的办法,不仅影响了当年生产,而且影响到以后若干年的发展。1971年,全兵团因病害、死皮、风断已停割的胶树达576万株,占开割树的22%,有的团严重溃疡树占到百分之三四十。
经营管理不善。有些干部不敢抓生产、技术和经营管理,生产不计成本,花钱不按计划,管理没有制度,所以非生产用工多,劳动生产率低,成本增高,产量下降。非生产用工一般占百分之三四十,出勤率约百分之七八十。l971
针对这些问题,广州兵团虽作了修订。但l969—1974年,开荒种植橡胶树219万亩,补换植胶150万亩,仅存113万亩,保存率为30.6%。年每吨干胶成本比l970年提高14%。有些用货单位反映,干胶不符合标准,要求退货。1974年,橡胶种植面积达到364.43万亩,共8390.22万株,开割面积为150.72万亩,干胶总产为4.07万吨。
云南兵团共开荒定植橡胶25万株,产干胶l7700吨,生产粮食2.62亿斤,l970年全团亏损581万元,1971年亏损912万元,1972年亏损543万元,l973年盈利190万元,1974年亏损1607万元,共计亏损3453万元。
曾一度热火朝天的广州兵团和云南兵团在1974年被取消了,但留在知青记忆中的不单单是种植橡胶的艰辛……
姜成武 节选 《尘劫—知青畅想曲》(丁晓禾编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