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知青网

当前位置: 首页> 知青岁月 > 回忆往昔

与钱有关的几件事

时间:2008-06-30 02:59来源:北京知青网作者:angelozh点击:1576次

 

           会 餐

    刚探亲回来,谁兜里还不剩个块八毛儿的,于是大家把钱凑到了一起(我们当时过的是共产主义生活,谁要是偷偷地将钱掖起来压箱子底儿,会被别人瞧不起的),究竟怎么处置这些钱,大家还得坐下来好好商量商量。这也难怪,我们哪一个回来时不是满载而归,大到衣物鞋帽,小到针线蚊香,一应俱全。还有什么东西好买的呢?怎么着也得想办法把它花出去才是。我们这帮男知青有一个通病---嘴馋,所想到的消费办法总离不开那张嘴。一个小伙子提议说:“公社有个干部食堂,我们干吗不到那里去撮一顿儿,享受享受干部的待遇呢?”此建议立刻获得大家的全票通过。

    计划在第二天就付诸实施了,这天早饭我们好像都没了食欲---大家把自己的肚子都寄托给了中午的会餐上。离晌午还差一个多钟头,这边就开始蠢蠢欲动了---我们先派出两位美食家打前站,去跟食堂的大师傅商定菜谱,随后大队人马(其实也不过五、六个人)也出发了,一路上嘻嘻哈哈、打打闹闹的,就这么一顿会餐把这帮人烧得不知道自己姓什么了。

    半个小时后我们到达了目的地,本想一到地方就抄筷子开撮儿,没想到八字还没一撇呢!我们真是瞎了眼,怎么挑了这么两个人来打前站,他们哪里是来定菜谱啊,整个像一对儿家庭妇女在跟人家没完没了地砍价呢!在我们的干预下,事情很快有了结果,大师傅下厨房掂勺去了,我们则围坐在桌子旁,用筷子敲打着碗碟,唱着歌曲,颇有点儿今天在包间里唱卡拉OK的味道。可是这歌唱着唱着就变味儿了,不是忘了词,就是走了调。原来是隔壁炒菜时散发出来的香味儿,把哥儿几个的魂儿早就勾走了,虽然嘴上还在哼哼着,但那么多双眼睛已不约而同直勾勾地盯在了那沾满污渍的门帘上。大师傅开始上菜了,回锅肉、木须肉、肉丝炒韭黄…,看着一道道久违了的佳肴,眼珠子都快瞪出来了。俗话说得好:脸皮薄吃不着,脸皮厚吃个够,弟兄们插队一年多脸皮练得比城墙还厚。到了这关键时刻还顾及什么吃相,大伙儿一拥而上,碗儿碰碗儿,筷子绊筷子,没等主食上来,几个盘子转眼间就全见底儿了,至于味道嘛---就跟猪八戒吃人参果的感觉没什么两样儿。

            吃西瓜

    一位知青也不知道从哪里翻出来一块多钱,你说这够干吗使的,为了这俩钱儿,我们专门去公社的供销社里转了一圈儿,能有什么可买的呢?烟是工农牌雪茄,咱业余烟民受用不起,至于酒上回买就上当了,又苦又辣的酒底子,哪儿是给人喝的,最后没办法,全都喂邻居家的猫了。几位在柜台前转了两、三个来回,也没有找到可以买的东西。这趟算是白来了,我们又顶着大太阳往回赶…。

    “看,西瓜!”一位知青兴奋地叫起来,顺着他手指的方向望去,不远处有一片西瓜地。其实过去大半夜顺藤摸瓜的事儿我们没少干,这回不是兜里的钱在作祟吗,我们也堂堂正正地花钱买瓜吃上一回,哥儿几个直奔看瓜人的棚子而去。

    看瓜的老乡从我们的口音里听出是北京知青,热情地挑来两个西瓜,打开来一看,嗬!薄皮儿红瓤的西瓜还真是久违了(往日都是夜里偷西瓜,大黑的天儿哪还管它皮儿薄、皮儿厚、什么瓤的?能吃就行!),几个人争先恐后地拿起来就啃。老乡在一旁看着挺奇怪的“你们在北京吃不着西瓜吗?” “谁说的?我们那里的黑绷筋儿一点儿都不比这里的西瓜差!”…“你们在北京见过毛主席吗?”“那还用说,在北京没见过毛主席还叫北京人?”几位的话匣子渐渐地被打开了,七嘴八舌地边吃边侃,老乡羡慕地蹲在旁边听着…。此时双方的角色已悄悄地发生了变化---买瓜者俨然成了布道者,而卖瓜者则变成了忠实的信徒。瓜吃得差不多了,当我们掏出钱给老乡时,他却死活不肯收“你们北京娃给我讲了那么多北京的事,我就很满足了,哪能还要你们的钱!再说这瓜地是队里的,吃一两个也算不了什么!”这回倒是我们不好意思了---这里的老乡也太朴实了,不就跟他聊了一些北京的事儿吗,就这么知足,把我们看成了他的朋友。这件事给我们的感受很深(早知道我们就光明正大地来这里传播革命火种,省得黑灯瞎火地干那些见不得人的勾当了)。

            接风酒

    当地人结婚有许多风俗习惯,比如说闹洞房---一些年轻人敢当着新郎官的面亲吻新娘;许多人在新郎、新娘入洞房后,趴在窗外在窗户纸上捅出无数个眼儿往里看,而且一呆就是一宿。要是在北京人的眼里这些做法早就算闹出了格儿。

    在这里要说的是陕北的接风酒,所谓的接风酒就是在新郎迎娶新娘回来的路上,亲朋好友们(也可以是不认识的人)用条凳横在路中间,凳子上摆放着盛满酒的酒杯,新郎和新娘要想过去,就需要由迎亲的人留下喜钱方可(一般为一角钱)。

    这天远远地听见村外的山路上传来迎亲的唢呐声,我们就好像听到了发令枪响,不约而同地抄上条凳、板凳、椅子等物具,拿着盛满了水的酒盅、酒壶、饭碗等容器冲出窑洞,直奔村外杀去。

    迎亲的队伍加上新郎、新娘也不过十几个人,当他们经过村口时,等在那里的是六、七道“防线”。队伍停了下来,但唢呐还在继续地吹着。迎亲的头儿不禁皱起了眉头,这样的阵势还真让他拿不准了主意,一群人都看着新郎,在新郎的示意下,一下子就让我们在他们身上扒了六、七层皮。但是恶作剧还没有收场的意思,前面的防线刚撤走,在后面几十米的地方又建起了层层的“壁垒”,碰上这么一群厚颜无耻的年轻人,迎亲的人有些面露不快,但奈何不了今天是大喜之日,面对这帮“打劫”之徒,真是急不得恼不得,只好私底下与我们商量---迎亲队伍还有十几里的路要走,如果喜钱都让你们讨要光了,面对村里的接风酒就无法交待了。我们还算是识趣之人,在宰完这六、七刀后,没有再为难他们。迎亲的队伍在咽下我们专为他们备下的接风“苦酒”后,又吹着唢呐远去了…。这场闹剧还真是有些过了头儿,但比起他们闹洞房的那些出格之举,也算是小巫见大巫了。

------分隔线----------------------------
栏目列表
推荐内容
  • 杨屏:习仲勋与近平的父子情

    继弟弟远平之后,近平也来洛阳“还债”了,面对平民,当时贵为国家副主席的他,几乎90度的庄严一躬,鞠出了习家父子对天下老百姓的良心!也鞠出了习仲勋与近平撼人心魄的父......

  • 北京知青网关于知青纪念章发行的通知

    1968年,是我们知青这一代与共和国同命运共前进的同龄人值得隆重纪念的一年。因为,知青这个在特殊历史时期产生的特殊群体,在共和国发展的史册上,以自己的青春、热血和忠......

  • 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成立始末

    1968年,根据毛泽东主席批示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命令沈阳军区以原东北农垦总局所属农场为基础,组建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在黑龙江省边境地区执行“屯垦戍边”任务。......

  • 上海知青刘行军和他东北妻子的爱情故事

    这是一篇非常感人的报道。历经辛酸坎坷,终于同18年前的爱人生活到了一起,黑龙江省五大连池市女子王亚文和知青刘行军之间的动人爱情故事,演绎了生活版的“小芳的故事”。......

  • 丁爱笛:陕北十年,那抹不去的回忆

    丁爱笛,1947年5月出生,祖籍山东日照。出生地重庆。清华附中老三届,陕北延川插队十年,做过四年生产队长,四年大队书记兼公社副书记。1978年恢复高考进入上海工业大学。现......

  • 北知网网庆12周年暨上山下乡50周年纪念活动通知

    2018年8月25日,在北京珠江帝景豪庭酒店二楼举办盛大隆重的“庆祝北京知青网成立十二周年暨纪念上山下乡五十周年文艺联欢会”。热烈欢迎广大知青朋友参加。...

热点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