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插过队的人,很难想象出插队生活的艰辛。 一个17、8、9岁的孩子,乳臭未干,刚刚从学校毕业,有的还在就读,就义无反顾地走出校门,响应国家的号召,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一场轰轰烈烈的到农村去、到边疆区、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的运动席卷全国。就在国家贫穷,农村更贫穷的大背景下,一批受过初中、高中教育,毕业的、未毕业的青年,奔赴了祖国最需要的地方——或军垦建设兵团、或农场、或农村插队。到革命圣地延安插队,只是奔赴农村广阔天地战天斗地青年中的一部分。 革命圣地延安,是毛主席战斗过十三年的地方,是消灭反动派,建立新中国的摇篮,是自力更生、艰苦奋斗、自己动手、丰衣足食革命精神的发源地,多么让人向往的地方。 一批青年满怀豪情、壮志凌云、意气风发的来到延安,被组织,仨一群两一伙的分配到遍布在群山的沟沟岔岔中的各个公社、大队、自然村落里。半山腰的土窑洞就成了青年们的家。出门见的是山,抬头看的是山,群山环绕,摸爬滚打在深山里。羊肠小道曲曲弯弯、上上下下,宽宽窄窄,对面能讲话,握手需半天。夜晚,寂静的山川里,偶尔传来几声狼嚎、犬吠。土窑洞里,萤火虫般的煤油灯,照亮一块角落。几个青年人围坐在一起,议论着将来的问题。欢快、好奇、激动、活泼了一个正月的年轻人们,热情逐渐的冷却,生活要自立了,要自力更生、自食其力了,一种完全新鲜的生活开始了。 插队的头一年,国家还以每人30斤原粮的定量供给,好像是麦子、谷子算细粮,占百分之二十,玉米等五谷杂粮算粗粮,占百分之八十。由于都是原粮,买回来后要自己加工成可食用的米、面等。记得还发给每人每月生活费10元,这10元钱要用在柴、米、油、盐、酱、醋、茶的开销上,还要用在加工粮食、日常生活用品上。就这10元钱,太紧吧了,要不是五六个人一个灶,集中起来使用,真不知咋样生活下去。既然要自己开灶了,先买些米、面、菜、食用油、盐、柴火、煤炭、点灯油等等,这一批东西能使用多长时间,谁也不知道,但生活费却用去了三分之二。一个月过不下来,以后该咋办呀。还好,有大家推崇的、比大伙大1、2岁的老兄当管家,听他的吧。从此,米、面用的差不多的时候,就要推碾子、拉磨;吃水要到山下的水沟里挑;用柴火要自己去山里砍;一些日用品要到离村30里左右的供销社去买,一切都要自理。农活一开始忙,人家也就顾不上用再多的精力来照顾这些知青们了,这也是常理。农活也同样要自理,像铡草、掏地、犁地、送粪、拿粪、点种、锄地、镰刀收割、担担子、背背子等等农活都要从头学起。有的有把子力气就可以了,有的还真需要点经验技术。就这样开始在地里刨食,争工分分口粮。这些城里娃,也像模像样的找块毛巾围在头上,拿条绳子系在腰间,模仿着说些当地的语言,与当地农民摸爬滚打在一起,披星戴月地战斗在穷山沟沟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