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知青网

当前位置: 首页> 健康生活

劳作坊:老知青聚会观感

时间:2017-04-06 01:34来源:北京知青网作者:angelozh点击:1755次
让我们通过不同方式(聚餐、茶会、网谈等),踱步在知青的“大院”里,从而有助于继续保持对晚年生活的乐观心态、善于调整各自的生活习惯。人说我花甲,我当朝阳红。使年尚不老的知青群体,保持固有的活力。
  
 
 
“命运”:知青聚会永恒的话题
 
      近日参加两次规模不一、形式不同的“黑土地”知青聚会,回想一下,从各人谈吐之中,有一个词语总会从各人的谈吐之中、不时地不经意地出现。这个词语就是“命运”(或者说法换个样,叫“运道”、叫“机缘”)。再回想一下,其实长期以来,主导我们知青思想脉络的习惯思维,就是认同历史命运。
 
      这个历史命运是我们知青集体共同拥有的。
 
      我们曾经乘坐同一列火车,离开故乡,年轻稚嫩,毫无社会阅历与处世经验可言,但又那样的胆大、豪气冲天、无所畏惧、不怕苦与累、即使经受再大再多的痛苦也不向故乡的双亲诉说、甚至视死如归。我听到一位插队在新鄂公社的知青说:当时到了地方,一看此地距离黑龙江(国境边界)有百十里,个个都向领队干部提出申请,要到沿江公社去插队,因为那是“反修第一线”。这个历史记忆有着典型意义:当年指引知青思想的“毛主席语录”有着绝对的权威,“一不怕苦,二不怕死”,是当年知青实实在在的的思想情绪,是那一代人所拥有的历史命运。
 
      我们也曾经在插队的地方,启动谋生的本能、学会处世的技巧、领略成长的烦恼、经受受挫的折磨。知青刚到农村的时候,在当地老乡眼里,不过是一群来自大城市的男女娃娃,不几年之间,知青不仅仅成为种田能手、还有的是电工、木匠、拖拉机手、乡医、教师、村干。我听聚会时坐在左手边的“插兄”讲:当年他曾参与一次“山林灭火”,担任“火头侦查”工作,从新鄂公社所在地一直顺火势跑到伊春地区;来回骑马,去时,走走停停不知几日;返回时,穿越山林费时四昼夜。这个历史回忆也具备典型意义:当年知青经过数年锻炼之后,已经成为当地各行各业的骨干资源,在抗击特大灾害或处理紧急事务方面,知青已能独当一面。假如把这一些看作是知青的成就的话,排除个人的主观因素,要谈客观条件的话,就是时势与环境的促成作用。当年帮助知青成长的不仅仅是“毛主席语录”,还有边疆人民群众的言传身教,尤其是在新鄂公社插队的知青,还得到鄂伦春族以及蒙古族、达呼尔族、鄂温克族群众的指授(诸如骑马、打猎、野外生存的技能以及豪放豁达的性格)。知青——这批城市娃娃,能够很早“断奶”,离开双亲与相对舒适的家庭环境、离开物质条件优越的家乡,到边远地区农村山林经受苦和累的锻炼,不能不是一种历史命运。这个命运,不是当年哪一个个人可以回避的,而是几乎人人必须被动或主动接受的。我们把这种命运叫做集体命运,是否恰当呢?
 
 
      正因为我们知青承领了这一份集体的历史的命运,所以在“后知青岁月”里,继续在各地各行各业,挥发各自的“知青气息”,一步一个脚印地走到现在。我们不可能清除自身固有的知青品格、不希望轻易地放弃长期形成的“知青梦”、也没有理由不把这一份感受留给下一代。让我们说出来,写出来,告诸同命运的人与关心我们的人。
 
                                              
“童趣”:知青聚会的时代印记
 
      一代知青绝大多数已过花甲之年,此次新鄂知青聚会,按惯例为生肖属马的知青(本命之年)颁发纪念品,上台的仅有俩人,也是知青当中年龄最小的俩位。大家几乎从公职当中退休,回到家庭事务中当“三全”(全职、全天、全气候)服务员。
 
      但在聚会中,相视年老的模样,感受得到的是欢快愉悦的气氛,甚至不乏“童趣”。大多数知青有着安度晚年的物质条件,也有温馨的家庭生活。所以,老友团圆,言行举止,不用套话俗话,也不计长幼尊卑。兴之所至,茶杯一端,愉快的话说出来,高兴的事让同伴分享。酒杯一端,或者略露绝技,稍显身手、或者载歌载舞,惊艳压场。(我很佩服新鄂知青中的“星光”。这些“歌手”与“舞者”似乎可踏上央视“大道”。)所以,聚会找乐子,喝的是茶酒,消费的是精神盛宴。“笑一笑,十年少。”难得一聚,何乐而不为?
 
      固然还有一些知青,晚年生活还有一些不如意的地方,但是想一想当年经历的各种各样的困难,眼前的问题或许大可不必过于烦恼,就可以自我调整心态,淡化一些精神上的压力。在聚会中,找老友倾吐为快,也是一种卫生的精神疗法。(近两次知青聚会中,都观察到了。)
 
      再想到在我身上发生的一个惯性作用:每一次参加知青聚会活动之后,我都会产生一次历史记忆的小高潮。回味同伴讲的某一小段忆旧的话语,就会促发自己的回忆,促使沉睡在某一些脑细胞中的浅记忆活跃起来,就会想起多少年不曾回想过一些细节;还有观察到同伴的某一些特定举止,我仿佛又看到当年他(或她)当年的身影,又帮助我回想起曾经有过的青春的气息。心头不由自主地滋生一些感恩的情绪、友谊的呼唤、关注的愿望。
 
 
 
      所以,我要说:让我们通过不同方式(聚餐、茶会、网谈等),踱步在知青的“大院”里,从而有助于继续保持对晚年生活的乐观心态、善于调整各自的生活习惯。人说我花甲,我当朝阳红。使年尚不老的知青群体,保持固有的活力。
 
 
体温:知青聚会的人文关怀
 
      世上古老民族,历来多灾多难。中华民族在外族入侵之后,更是倍受摧残,挫伤民族自信性。国人丑陋的议题,时时泛起,反映出近现代社会一股情绪,其中合理因素不可忽视,但也不必深陷其中,过度悲观以至于藐视人间的良性。
 
      人间处处有大爱,稍微睁眼即可发现。在知青聚会当中,更能品味其中的真挚情感。去年夏季,部分新鄂知青返回第二故乡看望老乡,恰值数十年不遇的洪水泛滥,他们立即慷慨解囊,鼎力襄助。在此次聚会中,他们又如数家珍,通过去年新鄂知青之间以及知青与老乡之间的往来日志,列举了很多起已知的互助或自助的事迹;同时在言谈之中,还说出多起鲜为人知的好人好事。(东发一位老知青患病期间,也得到众插友的关心与帮助。)
 
      老知青几乎个个是平凡的人,言行常年不见报端。弘扬人间正气、表彰善行良性,不得不靠我们知青自我传递与群内流传。这是必须的!
 
      我在想:知青为什么要聚会?是不是知青的气味相投。我们曾是同一类人,至今还保存着这一类人的气息,自助与互助,理所应当,义不容辞。关注我们之中的每一个同伴,也是每一次聚会的不二话题。自我鼓励与互相鼓励,既是一种精神力量的来源,也是物质生存的必要条件。多一点精神关怀,容易做到,不可不为;来一点物质帮助,也可尽力而为,尽心为之。我也想:知青可以怎样聚会?设当以重情为主,平淡易行,君子之交淡如水,小道常行。
 
 
      当然,最为重要的是:愿同伴都有一个好的身体,才是回报群体与反馈群体的必须的本钱。(体健有多法;健身少不了。健身有多法,各人有各招。听新鄂丁君讲至今仍然每周要打一次全场篮球。令人羡慕!)新春在即,去奢华,弃富丽,着工农装,充粗食肚,放开双脚,走入大自然,是不是知青应有之意呢?
 
 
“五味”:知青聚会的味道
 
      大年初四,曾经插队于逊克县的上海知青,在上海绍兴饭店旗舰店聚会啦!好大的场面,好喜庆的气氛,好热闹的人群——据说有300多人。
 
      我的观感,可以总结为“五味俱全”。
 
      水味,聚会大厅的一张张桌子上,放着一瓶瓶纯净水,人手一瓶,体现的是简朴的会风。与会知青绝大多数是退休员工,认同简约化、平民化的聚会,唯有去奢华,才能靠拢知青的大多数。
 
      烟味,大厅中有一股股烟雾缭绕,似乎在衬托着忆旧的思绪。烟民见面先递烟,那是多年养成的习惯。我看知青间的递烟,手伸出去的是过滤烟,眼中闪烁着的是一小片旧报纸加一小撮土烟叶形成的手卷烟。看到“烟民插友”的满足与快乐,身为“厌烟族”的我也感受到一份亲切与温暖,不由自主地收敛起严峻的目光。
 
      酒味,近年来老知青聚餐开始流行慢品美酒的新酒风,(毕竟年龄都较大了,拼酒的风气已不盛行。)就餐时,大多数人只是小饮一盅,细腻之至;但是,一经酒友挑起,不服输的劲头也会陡然冒起。一位得“幸运大奖”的插友发表“获奖感言”之后,一口闷下多半杯酒,令看客回忆起豪爽的东北味儿。
 
 
      色味,男人爱看美女,秀色可餐,讲的就是色味。此次聚会,众插友表演了许多相当精彩的文艺节目,尤其是几个艳舞——着装艳丽的“达坂城的姑娘”与“莫斯科郊外的夜晚”表演时,插友们从不远处望着台上曼歌妙舞的女郎,不免浮想联翩。几个表现唱腔的节目,也令人叹为观止。有位获得满堂喝彩的“阿庆嫂”,唱功与做功不减当年。
 
      菜味,该酒馆的菜肴,色香味俱全,享誉北上海。但是,有过年因素、再加上思想活跃,极大地影响了食欲。就餐者舌尖发麻,味蕾迟钝,面对自费买单的满桌菜肴,只“开工”不“用功”。无论整条肥美的大鱼,还是整碗红烧肉,十双筷子也撬不动,稍沾一脔而罢。散席后,个个整理着装,穿戴打扮,不顾“光盘”新风,扬长而去,于此略见铺张陋习。
 
      五味毕至,综合起来却是一股“和气味”。喜庆和睦,其乐融融,贯穿长达四个小时聚会(聚餐)的始终。
 
 
眺望:知青聚会的焦距
 
      忆旧,是知青聚会的永恒话题,但是随着岁月的流逝、绝大多数知青分别退出工作岗位之后,也逐渐增加一些新的话题,我把这一些新话题归之为:“眺望”。
 
      不论知青返城之后曾经做过什么样的工作,一旦退休了,都有一个共同的身份:“退休人员”。近年来,又都逐渐步入花甲人群之中,聚会中出现频率最多、也是呼应最广泛的三句话是:“身体健康,什么都有了。”“子女好,是最大的幸福。”“吃喝不愁,自我满足。”
 
      三句话,反映出知青群体向前看的集体心态。
 
 
 
      眺望,既可以是一种正确的姿态回顾过去,也可以全方位展望未来。聚会中,一位不知名的插友(我过去不认识)讲起他当年刚动手术不久、不顾家长反对,“偷出”户口本,报名到逊克插队。讲的过程中,眉宇间洋溢着激动的神色。现在,他退休了,退休工资很低。桌上有人故意问:你后悔(插队)吗?他说:有什么后悔的?一生中唯有此事,最值得骄傲。另一位插友在桌上介绍本队一些老乡的近况,不免唏嘘再三。第二故乡仍然没有彻底摆脱落后贫困的现状。出生在边疆农村的同龄人,远不如知青幸运;更何况老一辈人,吃的苦头,更比知青多,比之当自足。
 
      是的,我们当自足。在聚会中,很少听到牢骚话;更多的攀谈是在相互宽慰,或者关注熟知的前辈老乡以及其他未参与聚会插友的境遇;也有的交流敬老的做法,冀望吃苦受难的老人在晚年过得好一点;最受欢迎的话题是健身防病的心得、以及治疗治愈疾病的手段。谈孩子的事情也很多,无奈目前都市青年结婚的高龄化或单身化,妨碍此类话题的畅通。但不妨不少插友眺望儿孙满堂的未来。
 
      对知青群体未来走向的眺望,也成为知青成员必须关心与思考的话题。我希望走大众化的路线,具备低成本、自觉性、松散型、高品位的特质。
 
                                                              2014-02-04
 
 
 
------分隔线----------------------------
栏目列表
推荐内容
  • 杨屏:习仲勋与近平的父子情

    继弟弟远平之后,近平也来洛阳“还债”了,面对平民,当时贵为国家副主席的他,几乎90度的庄严一躬,鞠出了习家父子对天下老百姓的良心!也鞠出了习仲勋与近平撼人心魄的父......

  • 北京知青网关于知青纪念章发行的通知

    1968年,是我们知青这一代与共和国同命运共前进的同龄人值得隆重纪念的一年。因为,知青这个在特殊历史时期产生的特殊群体,在共和国发展的史册上,以自己的青春、热血和忠......

  • 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成立始末

    1968年,根据毛泽东主席批示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命令沈阳军区以原东北农垦总局所属农场为基础,组建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在黑龙江省边境地区执行“屯垦戍边”任务。......

  • 上海知青刘行军和他东北妻子的爱情故事

    这是一篇非常感人的报道。历经辛酸坎坷,终于同18年前的爱人生活到了一起,黑龙江省五大连池市女子王亚文和知青刘行军之间的动人爱情故事,演绎了生活版的“小芳的故事”。......

  • 丁爱笛:陕北十年,那抹不去的回忆

    丁爱笛,1947年5月出生,祖籍山东日照。出生地重庆。清华附中老三届,陕北延川插队十年,做过四年生产队长,四年大队书记兼公社副书记。1978年恢复高考进入上海工业大学。现......

  • 北知网网庆12周年暨上山下乡50周年纪念活动通知

    2018年8月25日,在北京珠江帝景豪庭酒店二楼举办盛大隆重的“庆祝北京知青网成立十二周年暨纪念上山下乡五十周年文艺联欢会”。热烈欢迎广大知青朋友参加。...

热点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