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分,秋色平分,秋意浓浓。
“分”为“半”之意。一年中,“立秋”为秋季开始,“霜降”为秋季结束,“秋分”正好是立秋至霜降的中间。秋分这天,白天和黑夜一样长,各12小时,“阴阳相半也,故昼夜均而寒暑平。”
我国从2018年开始,将每年秋分日设为“中国农民丰收节”,既体现了国家对农民和农村的重视,也饱含了五谷丰登、百果归仓的祝愿。
“秋分卸梨”。梨,美在这均匀秋色中,于天于地于人,都富含着足够的分量。
一、梨之利 因利得名,又因利传世
梨树,最初是被称作“利树”的。
河北省赵县古称赵州,盛产雪花梨,种植历史悠久。当地有这样一个传说:很久以前,大安村一带很多老百姓都咳嗽不已,用了各种办法治疗都不见效,许多人相继去世。一天,一位老年妇女带来一棵树,指导人们把树栽上,告诉他们第二年秋分时节吃这棵树上结的果子就可以治好咳嗽。第二年,人们吃了这种果子,果然不咳嗽了。大家便纷纷从这棵树上剪枝插栽,每年秋分时节都食用这树上结出的果子,再也不受咳嗽的折磨。大家觉得这树对人有利,就叫它“利树”。后来,仓颉造字时,见它是果木,就在“利”字下加了一个“木”字,树便叫“梨树”,树上结的果子就叫“梨”。人们把那位送梨树的老妇尊为“梨花娘娘”,并在村口建庙祭祀至今。
“梨者,利也。”元代医药学家朱震亨说得没错,“其性下行流利也。”梨可“润肺凉心,消痰降火,解疮毒、酒醉”。明末清初医药家李中梓在《本草通玄》中也提到,梨具有“生者清六腑之热,熟者滋五脏之阴”的功效。梨性寒,味甘、微酸,入肺、胃经,可用于热病津伤、消渴、咳嗽、便秘等症的治疗。
梨之利,体现在它的实用性上。最早人们吃梨,注重的就是梨良好的润肺降火效果。魏文帝曹丕曾诏曰:“真定御梨大如拳,甜如蜜,脆如菱;可以解烦、释涓。”人们特别注重在秋分时节来享用梨之利。到了唐代,还诞生了秋梨膏。当时,唐武宗李炎患口干舌燥、心热气促之类病症,吃了很多药没有效果。御医和满朝文武非常着急,遍访医方。访得一名道士,道士呈上一份以梨为主、配伍蜂蜜等物熬制的蜜膏,请皇上秋分时节服用。唐武宗遵医嘱服用后,病就好了。慢慢地,秋分时节吃梨,便成宫廷美味。再流传下来,民间也喜欢秋分食梨。
梨之利,除了实用,还很有思想。它的利,蕴藏在“秋”里,出自阐述天地世间万象变化的古老哲学经典《易经》,是乾卦的卦辞之一 ,“乾:元,亨,利,贞”。
乾为天,刚健中正。乾卦是《易经》第一卦,乾卦是根据万物变通的道理,以“元、亨、利、贞”为卦辞,以示吉祥如意。在古人眼里,元、亨、利、贞代表仁、礼、义、正和春、夏、秋、冬。“元,始也,万物之始,于时配春,春时万物之发生,春以初生得其元始之序;亨,通也,万物之长,于时配夏,夏时万物之长养,夏以通畅含其嘉美之道;利,和也,万物之遂,于时配秋,秋时万物之成熟,秋以成实得其利物之宜;贞,正也,万物之成,于时配冬,冬时万物之收藏,冬以物之终而纳于正之道。”由此,贞下起元、周而复始,自然万物生成的全过程,是阴与阳的和谐统一。展现在人们眼前的,是日月往来、寒暑交替、老幼更替、生生不息。
秋与利相配,这才有了万物之熟、利物之宜。梨因利得名,又因利传世。那秋色浓厚的秋分时节摘下的梨,也一并融和在这朴实无华而又博大精深的古代哲学思想中,有义、有吉、有道。
二、让梨人 被议论包围的孔融
梨,有谦有让。
孔融让梨的故事,大家都很熟悉,南朝宋时期历史学家范晔把这个故事编进了《后汉书》:“年四岁时,与诸兄共食梨,融辄引小者。大人问其故,答曰:‘我小儿,法当取小者。’由是宗族奇之。”《三字经》也收录:“融四岁,能让梨。”
因为梨,孔融出名很早。不过,让梨的故事也有不同的议论,有人说孔融之所以选小梨,是因为之前受过兄长教训,不敢拿大的;也有人说这“让”太显心机,又有悖儿童天性,用来博取大人表扬,属于“讨好型”人格等。也就是从让梨开始,作为孔子的第二十世孙、“建安七子”之首的孔融开始被各种议论包围。
孔融十岁那年,随父亲到京城洛阳。他很想当面认识当时的洛阳名士李膺,便对守门人说自己是李膺先生的亲戚。守门人不敢怠慢,赶紧进屋通报。李膺看到一个陌生的小孩进屋,感到很奇怪,就问他同自己有什么亲戚关系。孔融不慌不忙地说:我俩的先祖孔子和老子有师生情谊 (孔子曾向老子请教过关于周礼的问题),因此,我俩是世交呀!一个小孩能随意用老典故建立新关系,令在场宾客十分惊奇。太中大夫陈韪知道这件事情后说:聪明的小孩长大后不一定聪明。孔融笑着说:那您小时候也一定很聪明吧?戗得陈韪不知如何应答。李膺则笑着圆场:你现在聪明,将来肯定更聪明。
这一事件,孔融被人说成是爱耍小聪明、自以为是、锋芒太露。
建安元年,孔融被刘备上表推荐兼领青州刺史,其任国相之北海国(约山东昌乐县西边)遭遇大将军袁绍长子袁谭进攻。双方从春天战斗至夏天,城内战士仅剩数百人,流矢还是像暴风雨一样袭来,待城内短兵相接时,孔融仍然“凭几读书,谈笑自若”。至夜晚城池沦陷,他才逃奔至太行山以东,妻儿都被袁谭所掳,袁谭完全占据了青州。
这一事件中的孔融,更获差评,除了被指责为志大才疏、装模作样、毫无军事才能之外,还被指责为无情无义、没有担当。
不过之前孔融在北海国做国相时,还是颇得好评,被时人称为“孔北海”。他修建城邑、设立学校、举荐贤才、表显儒术、奖励进取。只要国人有一点微小的善行,他都加以称赞、以礼相待。国人没有后代及四方游士有去世的,他都帮助安葬他们。
孔融一生忠于汉室,屡屡触怒曹操,最后被曹操斩杀,且株连三族。从他后来的性格特征来看,他四岁时让梨不太可能是“受过训斥,才不敢拿大的”和“讨好”大人,关于对他的一些议论中,有一部分也可能属于时下所说的“阴谋论”。
曹丕对孔融的评价还是褒多于贬的。他把孔融比作汉赋名家,在孔融死后还以重金悬赏征募他的文章,他说:“孔融体气高妙,有过人者;然不能持论,理不胜辞,至于杂以嘲戏。及其所善,扬(扬雄)、班(班固)俦也。”扬雄是西汉学者,班固是东汉史学家,他俩与司马相如、张衡并称汉赋四大家。
滚滚长江东逝水啊,而让梨的时光,始终熠熠生辉。
三、梨园情 唐玄宗担任“校长”
梨滋生了一个行当:梨园行。
梨园行的来历,有多种说法。清代乾隆年间进士孙星衍在嘉庆九年(1804年)撰写的《吴郡老郎庙之记》中记载:“相传唐玄宗时,庚令公之子名光者,雅善(霓裳羽衣舞),赐姓李氏,恩养宫中教其子弟。光性嗜梨,故遍植梨树,因名曰梨园。后代奉以为乐之祖师……”
唐玄宗李隆基热爱音乐,也很爱吃梨。他让梨园由一个单纯的果木园圃,演变成为一个演习歌舞戏曲的场所,成为我国历史上第一所国立戏曲学校。宋代史学家王溥在他撰写的断代史《唐会要》中记载:“开元二年,上以天下无事,听政之暇,于梨园自教法曲,必尽其妙,谓皇帝梨园弟子。”“玄宗既知音律,又酷爱法曲,选坐部伎子弟,教于梨园。”“这丝竹之戏,音响齐发,有一声误,帝必觉而正之。”
梨园弟子是从太常乐工中精选的,有几百人之众,可谓阵容庞大。唐玄宗亲自担任梨园的崔公(或称崖公),相当于现在的校长(或院长)。唐玄宗还为梨园创作过作品,诗人贺知章、李白等都为梨园编写过节目。
李龟年是当时最出色的梨园弟子之一,他和李彭年、李鹤年兄弟三人都有文艺天分,李彭年善舞,李龟年、李鹤年善歌,李龟年还擅吹筚篥、擅奏羯鼓、长于作曲等。他们创作的《渭川曲》特别受唐玄宗赏识,可惜现已失传。由于他们演艺精湛,王公贵人经常请他们去演唱。
诗人兼音乐发烧友王维也在梨园结识了李龟年。据史料记载,王维于开元九年(公元721年)进士及第即任朝廷太乐丞,是掌管乐和礼的官。当时,李龟年是唐玄宗最喜欢的御用乐师。两人的相遇相知是自然而然的事。王维有首脍炙人口的《相思》:“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很多人把它当作为爱情诗,殊不知这首诗的另一个标题为《江上赠李龟年》,是王维在天宝年间与李龟年别离时所作。
王维还经常送梨给李龟年吃,那蜜甜的梨汁不仅润喉,更滋润了李龟年的心。《相思》也陪伴李龟年度过后来的艰难岁月。天宝末年,安史之乱爆发,唐玄宗仓皇西逃,王维被安禄山的叛军扣留,李龟年也逃到了江南。颠沛流离之时,唯有《相思》长伴。李龟年这时的歌声,常令听者泫然而泣。他还经常唱王维的另一首诗《伊川歌》:“清风明月苦相思,荡子从戎十载余。征人去日殷勤嘱,归雁来时数附书。”以表达对长安、唐玄宗及故友的思念。
杜甫跟李龟年也颇有交情,早年在长安经常见面,惺惺相惜,后因安史之乱而分开。公元770年,杜甫逆湘水来到潭州(今湖南长沙),可巧碰上了李龟年。诗人,音乐家,久未谋面的旧友,重逢在山河破碎身世浮沉之际。语言变得非常无力,唯有两行清泪从眸中淌出。悲伤的杜甫吟出了《江南逢李龟年》:“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也就是在这一年,59岁的杜甫客死在湘江飘零的船上。
唐代之后,梨园从皇家戏曲学校逐渐演变为戏曲行业的雅称,那些从业的演员都被称为“梨园弟子”。或许,将戏曲行业称为梨园行,也是取了梨之利。因为对于戏曲演员而言,嗓子很重要,梨是利咽润喉的佳品,梨园弟子得用梨来保护嗓子。
于是乎,梨之情,代代相传,响彻梨园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