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知青网

当前位置: 首页> 健康生活

谢陈:忙碌是长寿最好的“养生秘方”

时间:2019-06-15 03:06来源:北京知青网作者:angelozh点击:1348次
国内外有关学者一致认为:老年人除了应该保持良好习惯外,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要尽可能的多动脑,多动手。因为生命在于运动,生命又首先在于脑的运动。

 


 

       长寿是一个亘古不变的话题。在古代,为了长生不老,君王炼仙丹。在现代,为了活得更长,人们选择吃些保健品。实际上,人能否长寿主要与两方面有关:一方面,就是基因,拥有长寿基因者,容易长寿;另一方面,与习惯有关,有良好的习惯,乐观的心态、有目标追求、并有为实现目标的规划和行动,充实忙碌的过好每一天,身体会更健康,自然也就容易长寿了。

 

       我国新闻漫画的泰斗方成老先生享年100岁。老先生一生与漫画结缘70余载,创作了大量漫画和杂文。在晚年仍坚持创作,思路也非常敏捷,甚至在93岁时,每天还能够自己用电脑打字写传记。很多人问他养生之道,他写打油诗一首,配上骑自行车的自画像。诗曰:“生活一向很平常,骑车书画写文章。养生就靠一个字——忙!”


 

       忙碌是这些百岁名人的养生诀窍!“忙”的确是全世界众多“大师”级人物的养生诀窍,比如:著名华裔建筑师贝聿铭,设计了苏州博物馆、卢浮宫玻璃金字塔,今年101岁;著名教育家徐中玉,主编并开创《大学语文》教材和课程,今年103岁;汉语拼音之父”周有光,享年112岁;作家罗洪,被钱钟书称为“真奇才”、“真正的小说家”,享年107岁;“国学大师”、著名学者季羡林,享年 98 岁;巴金 101 岁,马寅初 101 岁,钱学森 98 岁,……这些“大师”级人物的长寿,让无数人羡慕不已。

 

       国内外有关学者一致认为:老年人除了应该保持良好习惯外,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要尽可能的多动脑,多动手。因为生命在于运动,生命又首先在于脑的运动。人的机体衰老,首先是从大脑开始的。古今中外大量资料证实,终身勤于好学、善于思索的脑力劳动者多获长寿。就其原因,是勤奋能防止脑细胞老化,推迟了大脑的萎缩,协调了全身各系统器官的生理功能,从而起到延年益寿的作用。

 


 

       常言道。脑怕不用。身怕不动。人的大脑是越用越灵的。日本松泽大树教授对210个人脑细胞组织进行X光断层摄影发现。人脑开始萎缩,空洞部分增多即智力衰退,一般在40岁以后。但经常用脑的人,脑萎缩少、空洞体积也小。英国神经生理学家斯和米勒的研究证明:人的大脑受训练的时间越少,衰老的速度也就越快。但人脑紧张而有序的工作,开始的越早,持续时间越长,老细胞就老化的越慢。国外学者还通过实验表明,积极从事脑力劳动的人。其脑细胞越发达,老化进度就越慢。

 

有目标的老人更健康

 

       “ 有目标的生活的确会让老人显得年轻”,中国老年学学会老年心理专业委员会秘书长杨萍介绍说,大量研究表明,设定生活目标可以减缓衰老。

 

       晚年生活缺乏目标和规划,是导致老年人生活浑浑噩噩的主要原因之一。不管在城市还是乡村,很多老人的日常生活就是消磨时光,他们要么在家看电视,要么坐在墙根下发呆,要么和邻居亲友打麻将,要么一天到晚忙着做饭带孙辈,看似每天也很忙,内心却得不到充实。生活重心方面,许多老人希望常与孩子在一起,但很多年轻人或远在外地,或忙于事业和小家庭而忽略老人的感受,这些都会让老人觉得人生没有目标,继而丧失生活热情。而一些患有慢性病的老人,行动不太方便,整日待在家里,更会觉得生活缺乏动力和乐趣,甚至觉得自己是家庭和社会的包袱。

 


 

       生活目标之所以对幸福晚年影响深远,首先是因为有目标让人变得充实,并能获得社会支持,避免心理危机的发生。科学研究显示,没有生活目标、缺乏行动力的人更容易患上抑郁症,甚至自杀。而有目标的老人不会因为失落感或某一次失败而颓废,他们能积极寻求子女、亲友、邻居的心理支持。其次,拥有生活目标的人会给自己一些压力,这种适度压力让人的心态更积极,可以促进免疫功能。有目标还会让生活紧张而充实,减少了空虚寂寞感乘虚而入的机会,可以舒缓情绪,并能降低心脑血管疾病发生的概率。最后,有目标的老人生活幸福感会提升。特别是那些设定了人生计划的老人,当目标一一实现时,巨大的满足感让他们体会到自己的价值,提升生活品质。


将目标付诸行动是关键

 

       日本一项研究发现,有目标且积极付诸实践的人,早亡风险比其他人低50%。美国密歇根大学埃里克?金博士发现,生活目的性更强的老年人保健意识也更强。美国弗吉尼亚大学心理学教授乔治?梅森点评说,有目标的人希望自己健康长寿,因而更加注重保持良好的健康状态,享受有意义的生活。美国芝加哥拉什大学医学中心的研究则发现,生活中有很强目标的老人,患大面积脑梗塞的可能性低44%。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心理学系调查发现,近八成老人从没想过规划自己的晚年生活,仅有不足两成老人打算制定晚年计划,但真正付诸实践的仅有一成人。有些老年人信誓旦旦地规划了人生,只是因为某些原因,或者遇到了某些困难,就怀疑自己,从而放弃。有的老年人满腔热情地参加了技术培训,然而因为缺乏意志恒心或者处理不好家务与学习的关系而作罢。

 

充实忙碌的过好每一天

 

       高寿名人是怎样的一种生活状态呢?贝聿铭九旬高龄时,仍旧不知疲倦地工作,设计了苏州博物馆。工作对于他来说,也是一种快乐。他笑称自己是“劳碌命”,人到苏州,就每天埋头工地,有时忙碌至凌晨,呆在馆里的时间一般会超过8个小时,仔细斟酌每一个细节。

 

       徐中玉的徒弟都到了退休年龄,皆是文化界的领军人物,他自己还在忙碌工作。日程这么满,体力是否允许?面对记者的疑问,老人透露了健康秘诀:“我习惯了7点起床,散步健身,工作健脑。坚持走路,保持工作状态!”

 


 

       罗洪的养生法,也有一个字“忙”:每天早晨5点起床,漱洗完毕后,准时收听6时的早新闻。上午读报、看书,午饭后,小睡几十分钟,一般不超过一个小时,起床后就要构思写作。八十年来笔耕不辍,百岁时仍然思路非常清晰。

 

       季羡林,凌晨 4 点左右他的书房的灯就会亮起。他说:“起来好去干活呀!”算起来,九十多岁的他,每天的工作时间都会超过 10 小时。

 


 

       有“汉语拼音之父”之称的周有光,在《人民日报·海外版》撰文说:“我 85 岁离开办公室,回到家中一间小得不能再小的小书房中,看报、看书、写文章。”

 

       齐白石也是信奉“忙”的著名人物。他要求自己每天必须作画若干,信条是:“不让一天空闲过。”

 

 


 

 

------分隔线----------------------------
栏目列表
推荐内容
  • 杨屏:习仲勋与近平的父子情

    继弟弟远平之后,近平也来洛阳“还债”了,面对平民,当时贵为国家副主席的他,几乎90度的庄严一躬,鞠出了习家父子对天下老百姓的良心!也鞠出了习仲勋与近平撼人心魄的父......

  • 北京知青网关于知青纪念章发行的通知

    1968年,是我们知青这一代与共和国同命运共前进的同龄人值得隆重纪念的一年。因为,知青这个在特殊历史时期产生的特殊群体,在共和国发展的史册上,以自己的青春、热血和忠......

  • 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成立始末

    1968年,根据毛泽东主席批示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命令沈阳军区以原东北农垦总局所属农场为基础,组建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在黑龙江省边境地区执行“屯垦戍边”任务。......

  • 上海知青刘行军和他东北妻子的爱情故事

    这是一篇非常感人的报道。历经辛酸坎坷,终于同18年前的爱人生活到了一起,黑龙江省五大连池市女子王亚文和知青刘行军之间的动人爱情故事,演绎了生活版的“小芳的故事”。......

  • 丁爱笛:陕北十年,那抹不去的回忆

    丁爱笛,1947年5月出生,祖籍山东日照。出生地重庆。清华附中老三届,陕北延川插队十年,做过四年生产队长,四年大队书记兼公社副书记。1978年恢复高考进入上海工业大学。现......

  • 北知网网庆12周年暨上山下乡50周年纪念活动通知

    2018年8月25日,在北京珠江帝景豪庭酒店二楼举办盛大隆重的“庆祝北京知青网成立十二周年暨纪念上山下乡五十周年文艺联欢会”。热烈欢迎广大知青朋友参加。...

热点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