插队第一年,我们村的知青像其他村的知青一样经历过短时期的分灶。原因有两条:一是男知青经常会有朋友来串门,总不能让人交钱交粮票;另外,那时国家给知青每人45斤粮食(有麦子和玉米),故吃饭平均分;男生吃得多往往吃不饱,有时女生吃不了给老乡吃,男生有意见,觉得应该先紧着男生吃饱;女生不服气,我们把自己的口粮给老乡你们管不着,于是女生提出了分灶。
从账上可以看出当时的物价,如猪肉1元/斤,鸡蛋按个卖,大小不同会有差异,1元钱17、8个,糖精0.26元/包,味精2.74元/包,酱油1.86元/大瓶…… 我在《吃在陕北》一文中提到了春夏秋冬的吃食,可看着账本,又想起了几次像饿死鬼似地暴吃时的往事,干脆一吐为快。 有一次是我们男生比吃鸡蛋,规则是不论用什么方式,可以煮,可以炒,可以蒸,可以放任何佐料。结果,炒着吃的最不行,尽管油少得可怜,可开始吃确实是最好吃,香味扑鼻,但越吃越腻,据说吃到后来就是鸡屎味了;大部分吃煮鸡蛋,有沾盐的,沾酱油的;记得我当时是和肉松(都是家里寄来的)拌在一起吃,结果得了第一,一连吃了12个鸡蛋!前两年和铁生等几个插友聚会神聊时才知道,可能由于鸡蛋相对便宜,几乎每个队的知青都有比赛吃鸡蛋的经历。铁生吃了15个!张家河的马迅(比我还小一岁)竟然吃了20个!!他们户的陈小悦一顿吃了一盆120多个饺子!! 还有一次是吃粽子。陕北的黄米粽子可不像北京的粽子,基本是一个四棱形。陕北包粽子讲究一边包一边续粽叶,越包越长,结果成了四棱锥形,长度得有七八寸之多。黄米就是我们那里的糜子,里面放上枣,蒸出来那叫一个香!在陕北过年吃的白馍都得裹黑面,这可是纯粮食呀!我们知青放开了吃,我从小就爱吃甜的粘的,一顿吃了7个粽子,没想到吃得结了食消化不了,肚子胀得难受又拉不出来,正经难受了好几天。从此吃伤了,对任何粽子再提不起兴趣。 下面摘录我姐(和我一村)的一段回忆: 队里分的小麻籽,找个婆姨换工。先将小麻籽炒熟,再在碾子上压,然后放在大锅里煮;慢慢地锅开了,油花开始出现在水面上,淡绿色;水开的大了,油也越聚越多,最后有二、三公分厚,呈深绿色;这时就用一个较平的大勺一点一点地撇出来放进瓦罐,直到实在撇不出来了为止。这是个技术活,撇不好,会把水一起舀出来,或在水面上留下太多的油,那是很可惜的。油撇完了,就将煮过麻籽的水舀出来,做麻汤面,很香的啊,常常是面没出锅,大家就把灶台团团围住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