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知青网

当前位置: 首页> 历史纵横

特赦国民党战犯秘闻

时间:2012-05-16 01:23来源:北京知青网作者:angelozh点击:1218次
新中国成立前后,我们俘获和逮捕了一大批国民党战犯。毛泽东从长远出发,主张对国内战犯“一个不杀”。

      对国内战犯“一个不杀”

 

      新中国成立前后,我们俘获和逮捕了一大批国民党战犯。毛泽东从长远出发,主张对国内战犯“一个不杀”。

      1956年,周恩来首先提出特赦问题——“可放十几个战犯看看。”过了3年,毛泽东向全国人大常委会建议实行特赦,人大常委会随之作出特赦决定。首批特赦战犯33人。“文革”后期,毛泽东指示要清理仍然在押的国民党战犯。被关押的国民党战犯先后分7批全部予以释放,共有554人获得了新生。

 

      10人申请去台湾

 

      中国政府特赦国内全部战犯,在国内外引起巨大反响。特别是在最后一批获得特赦的293名战犯中,有中将军长王秉钺等10人申请去台湾被批准,引起轰动。

      1975年4月12日,中共中央统战部在北京烤鸭店为王秉钺等一行离京赴台饯行。4月14日,他们跨过了罗湖桥进入香港后,100多名记者跟随采访。美联社就此评论说:“这可能是预兆对台湾作出的一个新的姿态。”然而,台湾当局对此却怕得要命。10名去台人员到港之初,蒋经国让谷正纲等在前台敷衍,接着便让特工进驻香港,全力组织反共舆论。原国民党68军政工处上校处长张铁石被骗到国民党特工开设的酒店,路费也全被骗走,他在台湾的家属因受台湾特务恐吓而不敢为他担保,致使张铁石完全绝望而自杀。其余9人也因去台受阻,只好各奔东西。

 

      杜聿明陪总理接待外宾

 

      杜聿明是黄埔一期学生,深受蒋介石器重。他在淮海战役中被俘后,陈毅司令员与他谈话,他竟拒绝回答任何问题。杜聿明认为自己罪恶深重,必被处死无疑,就在棉裤里藏了60粒安眠药,企图等待适当时机自杀。管理人员循循善诱地做他的正面教育工作,渐渐地使他打消了自杀的念头。他的立场逐步发生了变化,遂被列入第一批特赦名单。

      特赦后的杜聿明,受到党和政府的信任,经常应邀参加一些外事活动,对扩大新中国在世界上的影响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1960年,周恩来总理在人民大会堂宴请蒙哥马利元帅,请杜聿明作陪,这位元帅问杜聿明:“你的百万大军到哪里去了?”杜聿明指着旁边的陈毅元帅,笑笑说:“都送给他了。”蒙哥马利又问:“一个也不剩吗?”杜聿明说:“就剩我一个。”这时,周总理在一旁插话说:“你也进入了社会主义。”蒙哥马利元帅从杜聿明身上看到了新中国的力量,不能不由衷地感到佩服。

 

      当了政协委员的黄维硬要去监狱住一夜

 

      黄维将军可谓是战犯中的顽固派。内战中他由中将师长被蒋介石提拔为国民党12兵团司令,死心塌地为蒋家王朝卖命。他被俘后,是战犯中表现最差的一个。因痼疾顽症,他在监狱病倒了4年多,政府想方设法为他治病,竟然将他的顽症治好,把他从死亡线上救了回来。病愈出院后,黄维满怀深情地说:“是共产党给了我第二次生命!”

      黄维是最后一批被特赦的战犯,但他一旦幡然悔悟,却进步得很快。1985年11月,在特赦10年后,他以全国政协委员的身份重访抚顺战犯管理所。这位82岁高龄的老人谢绝住宾馆,硬要去当年关押他的2号监室,住了一夜后,他感慨地说:“抚顺战犯管理所是我最怀念的地方,过去我在改造中表现是不好的,经过政府多年的耐心教育,使我这个顽固分子变成了新人。没料想到我还能活到现在,到底是共产党的政策好!”
 

      

       本文摘自《档案时空》2005年11期,作者:王存福

------分隔线----------------------------
栏目列表
推荐内容
  • 杨屏:习仲勋与近平的父子情

    继弟弟远平之后,近平也来洛阳“还债”了,面对平民,当时贵为国家副主席的他,几乎90度的庄严一躬,鞠出了习家父子对天下老百姓的良心!也鞠出了习仲勋与近平撼人心魄的父......

  • 北京知青网关于知青纪念章发行的通知

    1968年,是我们知青这一代与共和国同命运共前进的同龄人值得隆重纪念的一年。因为,知青这个在特殊历史时期产生的特殊群体,在共和国发展的史册上,以自己的青春、热血和忠......

  • 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成立始末

    1968年,根据毛泽东主席批示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命令沈阳军区以原东北农垦总局所属农场为基础,组建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在黑龙江省边境地区执行“屯垦戍边”任务。......

  • 上海知青刘行军和他东北妻子的爱情故事

    这是一篇非常感人的报道。历经辛酸坎坷,终于同18年前的爱人生活到了一起,黑龙江省五大连池市女子王亚文和知青刘行军之间的动人爱情故事,演绎了生活版的“小芳的故事”。......

  • 丁爱笛:陕北十年,那抹不去的回忆

    丁爱笛,1947年5月出生,祖籍山东日照。出生地重庆。清华附中老三届,陕北延川插队十年,做过四年生产队长,四年大队书记兼公社副书记。1978年恢复高考进入上海工业大学。现......

  • 北知网网庆12周年暨上山下乡50周年纪念活动通知

    2018年8月25日,在北京珠江帝景豪庭酒店二楼举办盛大隆重的“庆祝北京知青网成立十二周年暨纪念上山下乡五十周年文艺联欢会”。热烈欢迎广大知青朋友参加。...

热点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