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片在纸张出现之前就有。古代的辩士拜见他人、进行游说的时候,就将自己的姓名写在木片或竹片上。《史记·张仪传》:“张仪于是之赵,上谒求见苏秦。”谒就是最早的名片,又称为名刺。东汉时纸张广泛应用,开始有了纸的名片。以击鼓骂曹闻名的祢衡,曾身怀名片前往颍川谒见权贵,可是到了之后却大失所望。心高气傲的祢衡不屑与他人往来,以至于名片日久褪色,字迹也模糊不清(《后汉书·祢衡传》)。唐朝文人拜谒社会名流时,除了在名片上表明身份,有时还会写上自己的功名和个人简历,或附上几首得意的诗作,以期获得欣赏。《开元天宝遗事》中载,长安平康坊是妓女所居之地,新考中的进士都用红纸写上名字,做成名帖,然后游谒于平康坊中,以播扬美誉。《唐语林》记述了一事,诗人元稹前去拜访李贺,名片上写“明经及第”,然而李贺却因此而拒绝见他,元稹只得怏怏而去。宋代的名片制作更为精良。陆游在《老学庵笔记》中说,王安石住在江宁半山园时,常以金漆版写上佛经的名字,然后派人拿到蒋山寺借书。人们也效仿他用金漆版作为名帖。到后来,又流行一种名为“手刺”的名片,有着固定的书写格式。手刺上不再过多地提及个人信息,只写要拜访人的名字、官衔、年月日,最后才是自己的名字。 明清时名片成了交际往来的常用之物,每到春节,一些士人就差遣仆人拿着名片四处拜年,自己并不亲自前往,称之为“飞帖”,或者“空帖拜年”。明代的名片,开头通常谦恭地称“某某拜”。这一格式一直用到清朝康熙年间,鳌拜专权的时候,一些献媚的朝臣为了避其名,名片上不再用“拜”字,而是改成了“顿首”(《郎潜纪闻·卷五》)。 有时候,名人的名片会被人利用。清道光年间,浙江鄞县举人徐时栋参加当地官员的宴会,得知有人曾用他的名片前往官署徇私说情,幸被识破。另一些乡绅名人的名片,也大抵如此。原因就是这些人在过年时四处散发名片,名片大量外流的缘故(《烟屿楼笔记·卷五》)。到后来,许多名人都在名片背面注明“不作他用”字样,以免被狡诈之徒所利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