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个世纪50年代我国广为上映的“社会主义阵营”国家的影片中,阿尔巴尼亚的电影是罕见的,该国只有一家名为“新阿尔巴尼亚”的故事电影制片厂。1959年我国进口了第一部该国的故事片《塔娜》,此后又陆续进口了《山鹰之歌》、《他们也在战斗》、《特殊任务》、《我们的土地》等,这些来自“山鹰之国”的黑白故事片给中国观众留下了最初的印象。
文革中的1968--1970年,由于我国和阿尔巴尼亚的特殊关系,该国的新影片成了惟一能够进入中国电影院公映的外国新电影,此间先后有《海岸风雷》、《广阔的地平线》、《宁死不屈》、《创伤》、《地下游击队》和《伏击战》在中国银幕上火爆上映,且长映不衰,一票难求,成了中国“电影荒”中最难得的精神食粮。“墨索里尼,总是有理”和“消灭法西斯,自由属于人民”等电影台词一度家喻户晓,而《宁死不屈》简单的电影插曲——《我们在春天参加游击队》居然也唱响了中国的大江南北。值得一提的是上海电影译制厂出色的配音给这些影片增色不少。
从1971年起,我国陆续恢复进口和公映了朝鲜、越南和罗马尼亚的故事片,它们和阿尔巴尼亚电影一起出现在中国的电影院里,这4个被当局认可的外国电影在风格上却大相径庭,所以“朝鲜电影哭哭笑笑,越南电影飞机大炮,阿尔巴尼亚电影颠颠倒倒,罗马尼亚电影搂搂抱抱”的顺口溜广为流传。l971一1976年先后进口的阿国电影有10部,其中《脚印》和《第八个是铜像》等采用了倒叙的手法,是“颠颠倒倒”一说的主要对象。
1977年的冬天,在阿尔巴尼亚“解放日”的时候,我国上映了该国新故事片《最后的冬天》,这是我国公映的第23部阿尔巴尼亚影片,该片在京沪等大城市稍现即逝,《最后的冬天》成了“最后的晚餐”,从此未见有该国的新电影在我国影院上映。
从《塔娜》到《最后的冬天》,构成了一部完整的阿国影片在华放映史。时过境迁,《宁死不屈》等影片被制成DVD光盘默默放在新华书店的一角,成为我国一代中老年观众对往昔的追忆。
《厦门日报》 07-08-2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