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知青网

当前位置: 首页> 历史纵横

和而不同,不同为贵

时间:2008-06-23 01:33来源:北京知青网作者:angelozh点击:1806次

      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和”与“同”是我国古代常用的两个政治词汇。把二者加以区别,不是孔子的发明。
  在孔子之前二百多年,西周正值宫涅(幽王)当政。宫涅宠幸褒姒,任用奸佞贪利的虢石父,废了王后及太子,国人皆怨。其时郑桓公(友)在朝任司徒,颇得人心。但他见幽王昏庸,王室多变故,担心祸将延己。公元前773年,桓公与史伯(掌史之官)讨论时局及出路。桓公问:“周王室一定会败吗?”史伯答:近乎必败。今王弃高德贤明之臣,好谄媚昏昧之人,是“去和而取同”。并进一步阐发道:“夫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以他平他谓之和,故能丰长而物归之,若以同裨同,尽乃弃矣。”
  就是说,治国用“和”———协调万物,并育竞发,此起彼伏,生生不息,自然繁荣昌盛;若用“同”———唯我独尊,铲除异己,必定难以为继。现在幽王去“和”取“同”,以同补同,用尽了也只能丢掉,不会再有新的生发,哪能不败?接着他又喻以生活经验:“声一无听,色一无文,味一无果。”五音只闻一音,不好听;五色只观一色,不好看;五味只存一味,不好吃。
  史伯可能是我们现在查到的最早明确区分“和”“同”二义,并与国家兴亡联系起来的第一人。果然,过了两年,犬戎入侵,幽王被杀,西周灭亡了。
  时光流过二百年,公元前522年,齐国贤相晏婴,又一次说到“和”与“同”的分别。那是齐景公一次打猎回来,他的宠臣梁丘据驾车赶来伺候。景公称赞道:“只有据是与我‘和’的啊。”晏婴回答:“据也就是‘同’罢了,哪里说得上‘和’?”景公奇怪了:“和与同有什么区别吗?”晏婴说:君臣之和,是国君说“可”而其中有“不可”的,臣下要指出其不可来完善其可;国君说不可而其中有可的,臣下要指出其可而去其不可。(“君所谓可而有否焉,臣献其否以成其可;君所谓否而有可焉,臣献其可以去其否。”)。而梁丘据则不然,君可亦可,君否亦否,譬如水多了继续往里面加水,还怎么吃呢(“若以水济水,谁能食之”)?
  《晏子春秋》还记了另一则类似的故事:景公出游,梁丘据驾着六马的车疾驰而来,晏子说:大暑天御马疾驰,马不死即伤,除了据,谁会这么干?景公却说据这样做是为了与我“和”呀!晏子反驳道:“这叫同!和是君甘则臣酸,君淡则臣咸。现在据是君说甘他也说甘,这是同,怎能叫和?”
  由此可见,晏子说的“和”,重点正在于“不同”。孔子的“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的意思与之相仿。顺便提一句,从《晏子春秋》看,晏子与孔子这两位圣贤之间原来颇多误解,晏子不赞同孔子的礼乐治世,阻挠齐景公封孔子;孔子则疑晏子顺事三君的人品,而不愿与之相见。但他们互相是尊重的。晏子承认孔子相鲁是“圣相”,孔子也说;“晏平仲善与人交,久而敬之。”看来他们二人也是“和而不同”的。把“和”、“同”区分开,是我们老祖宗的智慧,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精华。无论治国理念、用人标准、做人操守,重要之点都是如何对待“不同”。前提是承认“不同”存在的合理性,而不能随某些人的意志而消灭。治理国家的最高境界是和谐发展,即《中庸》所言“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不同事物、不同的道,都能互相包容,沟通理解,和谐共处,才能更好发展。
  和谐,是一种氛围、一种环境,所有的诉求都能慷慨陈情,各方的利益都能合法争取,相反的观点都能平等表达,这才是真正的“和”,也是“和”之所以为“贵”。有了这样的氛围,想不兴旺都不可能。反之,一味压制、取缔、消灭异己,只能激化矛盾,动乱频仍,最后必然走向败亡。这是两千多年前先贤给我们的启示。

------分隔线----------------------------
栏目列表
推荐内容
  • 杨屏:习仲勋与近平的父子情

    继弟弟远平之后,近平也来洛阳“还债”了,面对平民,当时贵为国家副主席的他,几乎90度的庄严一躬,鞠出了习家父子对天下老百姓的良心!也鞠出了习仲勋与近平撼人心魄的父......

  • 北京知青网关于知青纪念章发行的通知

    1968年,是我们知青这一代与共和国同命运共前进的同龄人值得隆重纪念的一年。因为,知青这个在特殊历史时期产生的特殊群体,在共和国发展的史册上,以自己的青春、热血和忠......

  • 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成立始末

    1968年,根据毛泽东主席批示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命令沈阳军区以原东北农垦总局所属农场为基础,组建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在黑龙江省边境地区执行“屯垦戍边”任务。......

  • 上海知青刘行军和他东北妻子的爱情故事

    这是一篇非常感人的报道。历经辛酸坎坷,终于同18年前的爱人生活到了一起,黑龙江省五大连池市女子王亚文和知青刘行军之间的动人爱情故事,演绎了生活版的“小芳的故事”。......

  • 丁爱笛:陕北十年,那抹不去的回忆

    丁爱笛,1947年5月出生,祖籍山东日照。出生地重庆。清华附中老三届,陕北延川插队十年,做过四年生产队长,四年大队书记兼公社副书记。1978年恢复高考进入上海工业大学。现......

  • 北知网网庆12周年暨上山下乡50周年纪念活动通知

    2018年8月25日,在北京珠江帝景豪庭酒店二楼举办盛大隆重的“庆祝北京知青网成立十二周年暨纪念上山下乡五十周年文艺联欢会”。热烈欢迎广大知青朋友参加。...

热点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