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知青网

当前位置: 首页> 热点话题 > 全球视野

东京的天空为什么这样蓝

时间:2007-01-03 12:18来源:北京知青网作者:angelozh点击:427次
 
 
 
 
 
 
 
 
            ——管窥日本告别“公害大国”之路
 
       上海浦东机场到东京成田机场.仅仅3个小时的飞行距离。黄皮肤、黑头发、黑眼睛,一样的汉字标识,几乎分不清是在中国还是日本。
        不过,只要闭上眼睛,深呼吸一下,就能体会到差异扑面而来:喧嚣与宁静,即便在机场,也是如此泾渭分明。热闹是属于上海的,海那一头的东京则是那么安静。
        东京的色彩也似乎只有一种——蓝色。记者抵达东京当天天气非常好,蓝色的天空像玻璃一样通透、纯净。
   
曾经的“公害大国”
        这里的天空为何这么蓝?
        和中国一样,日本的经济曾以两位数的增长速度飞奔。从1955年到’1973年的近20年时间里,GDP增长率基本在10%左右。那个时候,“经济高增长”是日本全国上下惟一的目标,几乎所有的经济政策都围绕着“产值第一”而制定。
        很快,日本似乎赶上了英美发达国家,然而与富足相伴的,还有环境污染带来的种种噩梦。
        31岁的菅原顺也还依稀记得小时候妈妈告诉他关于海里有死鱼的事情,那时.工厂排出的污水流到了海里毒死了鱼.还形成了日本各大海域独特的“赤潮”。
        北九州,日本著名的工业城市,为国家经济的高速增长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但到上世纪60年代出现了严重的污染问题。
        两岸工厂林立的海湾被严重污染,最严重时连船只的螺旋桨都被腐蚀掉。城市上空终日笼罩在各种烟雾中,形成当年北九州独特的“风景”——“七色烟”。
    工业污染导致了全国众多的公害病,汞污染中毒导致儿童神经受损的“水俣病”一度成为环保灾难的代名词。1973年.经过确诊,日本全国约有l8万人患有哮喘、“水俣病”、骨痛病等,而导致这些病因的,正是大气污染和水污染。
        居民健康受损的同时,财政损失也急剧上升。日本环境厅的统计表明,仅仅1970年一年.日本因为大气污染和水污染损失高达15000多亿日元,全国城市居民财产损失4100亿目元。
   
“以民促官”
       1963年的一个下午.日本大阪西淀川,出租车司机森协君雄路过一块空地,看到一群小孩们在玩球,也看到了一旁发呆的小男孩,他有些奇怪,“为什么不一起玩?”“他有气喘。”孩子们回答。
        森协君雄和那位发呆的小孩玩了一会儿球后,小孩就让去他家喝水。走进屋子,森协君雄看见榻榻米上有许多暗红色的血迹,很吃惊。小孩的妈妈说。每天晚上孩子气喘发作时就会不停地乱抓。翻开男孩的衣服,背部全是被抓破皮的伤痕。
        不久,森协君雄便致力于反污染的抗争活动中,直接向工厂抗议。但那时日本甚
至连有关污染的法规都没建立.环保人士能将企业怎么样呢?
        北九州最早发起反公害运动的是一位小学生的母亲毛利昭子。孩子就读的成山小学后来因为受到的污染过于严重而被迫关闭。在清洗了儿子被大气染黑的衣服后,昭子感觉到了事情的严重性,她联系了更多孩子的母亲自发走上街头,打出“还我蓝天”的口号。
        她们还和大学的研究机构合作.举办培训班宣传环保知识,监测大气降尘.之后到相关企业要求停止污染物排放:同时敦促政府制定环保法规和标准,控制企业排放。
        渐渐地,母亲们的力量越来越大,环境污染变成一个选举议题,官员们因此受到了不小的压力。1967年,北九州在全国第一个通过污染法。上世纪70年代初,全市的工厂都开始烧低硫煤,大大减少了二氧化硫的排放量。昭子如今早已经成为该市的环境大使。
        类似的人,类似的事,在当时日本其他城市的反公害运动中层出不穷。一波波的游行示威、抗议、申诉和请愿活动也越来越多。面对这样的形势,政治家们开始介入并参与到这场大规模的全民运动中。环保,成为了一次全国性的政治运动。
        在这样的情形下,政府开始重视污染问题,陆续就水质、大气等污染制定了一系
列相关的单项法规。
  
让环保增值
        美国《时代》周刊亚洲版近期封面文章《绿色的前景》报道了亚洲所面临的环境困
境——“如今的亚洲正处在十字路口。”在菲律宾,首都马尼拉堆积着十层楼高的垃圾山;在尼泊尔,融化的雪山冰水对大片土地构成了洪水威胁;在印度,孟加拉虎接近灭绝……
        文章说,亚洲的困境在于——破坏环境的力量正是创造经济奇迹的动力,经济增长意味着更多产量、更多工作、更多餐桌上的食物,但是也意味着更多的烟雾被排放,更多的树木被砍伐,更多的化学物质被倾倒人河流中。
        企业宁愿把钱放进扩大生产规模。也不愿意购买防污治污设备。
        重要的是,政府和企业把资金投向了环保,会不会影响经济增长?
        北九州市环境局环境产业室主任中西修介绍,从1972年到l991年间,北九州市政府投入了近52亿美元(相当于2004年所有的年度预算总额)来改善污水处理系统和发展绿地,但这样大规模的投入并没有影响城市的经济增长。
         10年前,北九州政府考虑如何把资源回收和经济发展结合起来,利用北九州的产业基础和克服公害过程中积累下来的人才、技术等,建立真正的资源循环型社会。生态城随即出现。
        生态城里早已有了各种从事回收以及再生资源制造的企业,西日本家电循环利用株式会社就是其中之一。工厂总经理河村丰先生说,刚开始政府给一些津贴,但企业开始运转后政府就不会给一分钱了。“这是做生意,当然得自负盈亏了。”
        在日本,旧家电不能随便乱扔,必须自己出钱让有关部门的人处理。河村丰的工厂就是专门把人家不要的家电等进行拆分和分选,然后再利用。他的企业看上去效益还不错,每年处理的旧家电数量都在上升。
        迄今为止,生态城已经带来了6000个就业机会,创造了价值不菲的利润。而类似
北九州的生态城整个日本约有26个。
“乱扔垃圾是很丢脸的事”
        日本文部省从上个世纪70年代起,结合国家有关环境管理政策制定了学校环境教育规划,以此来加强和促进环境保护工作。出生在东京的山田大人刚到北京留学时候,每次扔垃圾都有些脸红一一不分青红皂白,所有的垃圾一股脑儿全扔进垃圾箱里。因为在东京,垃圾是必须分类后才能放进垃圾袋的。
        东京的垃圾分类大约包括可燃、不可燃、粗大、有害等几种,一般是由透明的垃圾袋装好,放在指定的地方,由环保局的工作人员来收取。山田说,因为袋子是透明的,如果哪天放了不合适的垃圾进去,工作人员不仅不.收,还会遭邻居取笑。“乱扔垃圾是很丢脸的事。”
        关于困境中的亚洲环保,《时代》周刊文章开出了一剂药方——普通的亚洲人必须在环境问题上觉醒,强化环保意识,进行“绿色发展”。  
 
                   《嘹望东方周刊》2006年第49期    黄 琳/文
------分隔线----------------------------
栏目列表
推荐内容
热点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