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知青网

当前位置: 首页> 热点话题 > 社会广角

电视互动游戏:大奖背后有猫腻

时间:2007-05-10 01:13来源:北京知青网作者:angelozh点击:678次
 
 
        “唐伯虎点秋香”、“还珠格格”、“砸金蛋”……
“电视互动游戏”节目在电视台出现。为赚积分换取诱人的奖品,一些观众沉湎于此,其中多数人手机费花了不少,中奖却“可望不可及”。
        有专家认为,这是一种坑害消费者的行径,如不制止,将演变成新的社会公害。
 
                电视互动游戏:大奖背后有猫腻
 
 
 
投诉:兑奖积分总是“差一点点”
 
      从2006年开始,一些卫星电视台开始播“猫爪行天下”等“手机电视游戏”,播出时间大多在早晨、深夜以及下午等时段。通过闯关答题等方式吸引消费者参与短信、声讯电话等竞答,消费者只要花2元短信费,就能点一次“秋香”,或砸一次金蛋,就有机会获得主办方承诺的手机、电脑、MP3、话费等奖品。屏幕上滚动出现的中奖手机号码,以及难度不大的题目,让不少观众摩拳擦掌。
        浙江省慈溪市观众王晓明兴致勃勃地参与了某电视台每周六9点播出的“唐伯虎点秋香”游戏。节目规则是让观众通过观察找出“秋香”的代码,把自己认为正确的答案发送到38★★★,每条短信资费2元。刚答题时,前面几题短信提示系统自动赠送“10两银子”,这让王晓明兴致盎然。但是回答到后来,不加银子了,提示你回复代码117,当你回复后,每次都会显示“差一点您就能获得超级大奖了……”之类的信息。王晓明说:“快到兑奖分数线l08分时,明明题目答案是对的,那边故意显示答案错误,然后扣掉你一半的分数,也就是说你一直不能达到那个分数。”觉得上当的王晓明一怒之下向浙江省工商局96315消费热线投诉。
        观众刘超半个月的时间花费了656元参与某电视台的“互动赢家”节目,也是一无所获。在积分达到95分,离大奖还有一步之遥时,风云突变:短信回复尽是些“互动赢家第42期第五轮的大奖奖品是什么?”、“互动赢家第l期第l5轮中吞下金元宝的老头编号为几?”之类的问题。
        “我当时火大了,每期的老头编号都是随机的,也没有存档,我不管怎么答它都不会说我对。而且这个有奖问答,如果答错一题,就会被扣一半银两,就等于前功尽弃。”刘超郁闷地说。他不甘心,重发了十几条短信,系统给的题目都是这类“无法回答”的问题。
        一位叫“千里追魂”的网友说:“玩此类游戏的感受,就如春晚小品中范伟的感受——被忽悠了!”
 
内幕:有关部门应加强管理
        经了解,此类游戏节目的提供商大多是上海南方讯典通信技术有限公司。“南方讯典”成立于2002年7月,现已改名为上海广典互动传媒有限公司。
        2006年,Chinaren校友录网站“上海海事校友论坛”一条匿名“程序员”发布的帖子被广泛转载。
       “程序员”自称是2005年大学毕业后进入这家公司的,公司的主要工作是“制作电视台播出的互动游戏的画面”。“刚开始没有设奖品,业务一般。后来老板要我们在游戏的程序中增设奖品,而且要设很多大奖。不管实际有没有人参与,程序自动虚拟电话号码参加游戏,一来烘托气氛,起到‘托儿’的作用,二来正好将奖品发放给这些虚拟的号码,这样我们公司省了一笔巨大的实际上也根本无法负担的开支。观众看见的是5至100元小奖不停地抽出,微波炉、电动车、电视机等奖品每天要发上百个,观众自然容易被吸引参与进来。”
        该发帖人最后呼吁“有关部门加强管理,不要给这些骗局任何出现的机会”。
 
 
游戏提供商曾受处罚
        针对网友对奖品是否能真正抽出,并最终到达普通参与者手中的质疑,记者致电“广典传媒”全国客服热线95105917。工作人员解释说:“节目的确是录播的,但是发送的短信系统都能接收到,抽奖从中产生。每周五抽奖一次,所有的抽奖过程都在公汪处的监督下执行。”
        据记者了解,公证内容仅限于抽奖过程,但中奖号码是否为真实用户?这些用户是否与“广典传媒”存在关联?奖品是否能发放到一般中奖者手中?都不在公证范围内。
        记者采访发现,有部分节目播出方及地方消协、广电部门收到不少投诉,并对“广典传媒”进行查处。2006年l2月28日,山西省太原电视台播放的“广典传媒”一款“唐伯虎点秋香”互动游戏,曾受到山西省通信管理总局处罚。
        中国消费者协会对此类情况发布提醒:目前许多竞猜节目已演变为具有博彩性质的“押宝”活动,很少有公证机构参与,是组织方按照自定程序、规则抽取中奖者,且每次竞猜固定获奖人数,即发短信的人越多,中奖的概率越低。
 
分析:电视互动游戏能成为“朝阳产业""吗?
        电视互动游戏是“朝阳产业”,但它目前缺乏监管。
        浙江省广播电视局有关负责人说:“电视互动节目的播出没有经过广电局的审核批准,我们只是进行监控和导向上的把握。这种节目不同于一般的网络游戏和短信竞猜抽奖活动,界定比较困难。如果观众认为遭到了欺诈,可以向相关机构如消费者协会及工商部门投诉。”
        有专家指出,如果要对这一领域作出规范,实现互动游戏的真实性和合理性,其难度要大于对普通广告的监管,因为它将涉及电视、电信和工商等部门。要实现规范目标,在sP商的准入门槛、运营的合作方式,以及节目播放的记录和审查外,还要能够对运营方奖品设置的真实性、获奖人员的非关联性和奖品的发送是否能够落实等繁杂的细节问题实现透明化,否则,这种“互动游戏”有可能成为滋生欺诈的温床。
 
评论:别再借公信力“愚”乐观众
        “电视互动游戏”是一些人利用电视这一大众传媒和公共资源,变娱乐观众为“愚”乐观众。欺诈从“幕后”冠冕堂皇地走向荧屏,以“娱乐”的形式骗你没商量。观众对电视存在着一种本能的信任,主要缘于电视节目一般是经过相关部门的审查与把关,其真实性与合法性理应得到一定的保证。然而,某省广播电视局有关人士曾表示:“电视互动节目的播出没有经过广电局的审核批准,我们只是进行监控和导向上的把握。这种节目不同于一般的网络游戏和短信竞猜抽奖活动,界定比较困难。如果观众认为遭到了欺诈,可以向相关机构如消费者协会及工商部门投诉。”然而,如果仅仅因为界定比较困难就放弃监管,本来只是谨慎的、试探性的“准欺诈游戏”就会迅速发展为赤裸裸的“欺诈游戏”,更加肆元忌惮。当观众被多次“愚”乐后,还能信任电视传媒吗?还能寄希望于监管部门来给消费者一个安全、公正的消费环境吗?而要实现规范目标,除了对sP商的准入门槛、运营的合作方式,以及节目播放的记录进行审查外,还要能够对运营方奖品设置的真实性、获奖人员的非关联性和奖品的发放是否能够落实等繁杂的细节问题实现透明化。这样做确实“有点烦”,但为了消费者利益,为了大众对电视传媒的信任度,就让监管的手来“操作”游戏吧。
 
            综合新华社《新闻晨报》、《上海青年报》
 
编后
        无良陷阱何其多,这种方式算一个。这些隐性骗局无非是利用观众“占便宜”的小算盘,殊不知,算人者,人亦算之。制止这种坑害消费者的行径,不仅要规范电视台的节目。更要破除“不劳而获”、“占便宜”的侥幸心理。
 
                  07-05-07    fw
------分隔线----------------------------
栏目列表
推荐内容
热点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