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知青网

当前位置: 首页> 北京纵横

李广桥的岸柳

时间:2011-12-29 09:29来源:北京知青网作者:angelozh点击:704次
李广桥的岸柳 刘子平 这是一个难得的风和日丽的日子。我坐在校园后湖边上的坐椅上,正准备晒晒太阳翻翻书。突然,几步开外的一棵柳树上传来了一阵儿梆梆梆,梆梆梆的敲击声。循声望去,见一只啄木鸟紧贴在那棵树树干的上部,用它那笔直而尖利的嘴,有节奏地

李广桥的岸柳 

 刘子平 

     这是一个难得的风和日丽的日子。我坐在校园后湖边上的坐椅上,正准备晒晒太阳翻翻书。突然,几步开外的一棵柳树上传来了一阵儿“梆梆梆,梆梆梆”的敲击声。循声望去,见一只啄木鸟紧贴在那棵树树干的上部,用它那笔直而尖利的嘴,有节奏地啄着啄着。过了一会儿,也许是吃饱了,也许是疲倦了,啄木鸟忒儿一声飞得无影无踪了。

  我起身凑近那棵树,上下打量起来。这是一棵十分怪异的树,半围来粗、两人来高的树身上顶着一圈旁逸斜出的嫩枝,显得头轻脚重,不成比例。树干上有几个大大小小的洞,洞口下一道泛黄的木屑和黑糊糊的虫屎粘在粗糙开裂的树皮上。别的树怎样呢,我好奇地沿湖转了一遭儿,几十棵树无一不是怪怪的,无一不是病恹恹的。
  这些树是十几年前栽的。开始时,生机盎然,几年工夫便长得绿荫匝地,柳丝拂面了。然而好景不长,随着环境的变化,好端端的树陡然变得衰弱不堪。先是干枝,后是虫咬,任凭工人师傅怎么浇水施肥,修剪打药,都无济于事。去年夏天,枝干枯死大半,师傅们无计可施,只好把树冠锯掉,让树另憋新枝。
  我,一介书生,多么想救救这些可怜的树呀!然而想来想去始终想不出万全之策。我无可奈何地重新回到原来的座位,翻开《苏轼词选》,想借以改变郁闷的心情。当我把该书的《前言》看完时,“陈迩冬1959年4月于北京李广桥”一行字蓦地使我转忧为喜。李广桥,多么熟悉而亲切的名字呀!这里也是我六十年前生活过的地方呀!
  李广桥,四十岁以下的人可能不知道它在哪里,不过说到柳荫街,恐怕都会说:“知道,知道,不就是那条双拥模范街吗?在后海南岸。”其实,柳荫街就是当年的李广桥呀!
  目前的柳荫街是一条柏油马路,而它的前身则是一条小河。河水由积水潭、后海方向流来,沿恭王府西墙向南,再转弯向东,过三座桥注入什刹海。
  这条河宽约七八米,两岸种有柳树。河的北端,也就是正对着羊房胡同和后海南沿的河面上,架有一座只能容一辆马车通过的青石拱桥——这就是李广桥。此桥以南直到定阜大街便因桥而得名,名曰李广桥。这座桥显然是为纪念汉武帝时抗击匈奴屡立战功的“汉之飞将军”李广的。
  李广桥下的小河普通极了,普通到有河而无名,人们只管它叫“小河沟”。然而“小河沟”自有“小河沟”的风韵。且不说河水潺潺,清澈见底,单说那岸柳就足以令人神往,棵棵长得粗壮高大,两岸柳树的树冠在河中央合拢,绿色逼人,遮天蔽日,煞是壮美。
  有一次,我写作文想说说这些巨柳,为了写得真实,曾亲自测量过其中一棵中不溜儿粗细的,居然两抱过来。仰望树顶,头戴的帽子居然滚落在地。那时,那里的居民,盛夏在树下摆张小炕桌儿,几个人围坐在一起,喝茶聊天,消暑纳凉;严冬,喜欢习武健身的人们,在树下耍棍舞剑,跳间踢毽。李广桥的岸柳给周围的老少爷儿们带来了无穷无尽的欢乐。
  上世纪五十年代初,市政改造沿小河铺设了地下管道,用以排污,小河变成了马路,李广桥连同那两行岸柳也随之消失。大跃进那年,我因上大学依依不舍地离开了李广桥。再后来,赶上各地大兴改名之风,李广桥被更名为柳荫街。现在想来,新名固然沾了李广桥岸柳的边儿,也还说得过去。然而,我总觉得,无论从文化底蕴,还是庄重典雅而言,都远不可与原名同日而语。
  李广桥的岸柳哟,我日夜魂牵梦萦的柳絮。
------分隔线----------------------------
栏目列表
推荐内容
  • 杨屏:习仲勋与近平的父子情

    继弟弟远平之后,近平也来洛阳“还债”了,面对平民,当时贵为国家副主席的他,几乎90度的庄严一躬,鞠出了习家父子对天下老百姓的良心!也鞠出了习仲勋与近平撼人心魄的父......

  • 北京知青网关于知青纪念章发行的通知

    1968年,是我们知青这一代与共和国同命运共前进的同龄人值得隆重纪念的一年。因为,知青这个在特殊历史时期产生的特殊群体,在共和国发展的史册上,以自己的青春、热血和忠......

  • 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成立始末

    1968年,根据毛泽东主席批示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命令沈阳军区以原东北农垦总局所属农场为基础,组建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在黑龙江省边境地区执行“屯垦戍边”任务。......

  • 上海知青刘行军和他东北妻子的爱情故事

    这是一篇非常感人的报道。历经辛酸坎坷,终于同18年前的爱人生活到了一起,黑龙江省五大连池市女子王亚文和知青刘行军之间的动人爱情故事,演绎了生活版的“小芳的故事”。......

  • 丁爱笛:陕北十年,那抹不去的回忆

    丁爱笛,1947年5月出生,祖籍山东日照。出生地重庆。清华附中老三届,陕北延川插队十年,做过四年生产队长,四年大队书记兼公社副书记。1978年恢复高考进入上海工业大学。现......

  • 北知网网庆12周年暨上山下乡50周年纪念活动通知

    2018年8月25日,在北京珠江帝景豪庭酒店二楼举办盛大隆重的“庆祝北京知青网成立十二周年暨纪念上山下乡五十周年文艺联欢会”。热烈欢迎广大知青朋友参加。...

热点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