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要充分重视制造业。有观点认为,中国已是世界工厂,制造业规模已超过美国,居世界第一位。现在的重点是提高三产比重,实现结构优化。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固然正确,但离开强大的现代制造业,很难实现并持续。美欧日等发达国家和地区,无一不是在实现工业现代化,建立了强大的、有世界竞争力的工业体系后逐步进入后工业社会,三产比重逐步上升,乃至达到今天的60%-70%,甚至更高。作为工业主体的制造业,我国仍处于发展的中期阶段。因此,制造业的稳增长仍是根本。
第二,要在增长中转型。我国制造业需要转变发展方式,需要转型升级,即从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但没有数量就没有质量。质量的提高只有在数量的一定增长中才能实现。衡量制造业低端抑或高端的一个基本标志是增加值率,即增加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2012年我国是23%,即亿元工业总产值中只有2300万元是增加值。同年日本增加值率是31.8%,美国是38.4%。如果我们到2020年使增加值率达到30%,则每年需要静态增长3.5%。但总量不增加,无法做到;必须同时增加。设定也是年增3.5%。则“十二五”剩余3年和“十三五”期间需要年增7.0%。 第三,要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高端与中低端有机协调发展。有人认为,我国制造业要走高端化道路,就是发展新兴产业,逐步取代传统的低端产业。这种看法并不全面。发展新兴产业毫无疑问是重点。但并不意味着必须淘汰传统产业,而是用新技术、新模式改造传统产业,在新技术基础上实现高端、中端、低端完整的产业链。需要淘汰的只是高污染、高耗能、低生产率的产品和生产方式。笔者20多年前在德国工作期间,多次经过传统的煤钢之都鲁尔区,所有地方都是蓝天白云。而钢铁工业仍然在德国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我国有13亿人口,钢铁工业怎么能衰落呢?但钢铁工业必须改造升级,向低污染和优质钢方向发展。即便建筑用钢,技术和质量也需要大大提升。实现这点,钢铁工业就同样是先进工业。笔者当年在德国时也研究过它的纺织服装工业。经过多年的改造升级,到上世纪80年代末,德国纺织品和服装已有1/4出口。到20多年后的今天,这一数字已达到40%。世界上只有夕阳产品,没有夕阳产业。只有不图革新,技术陈旧的产品才是夕阳产品。这里的核心仍然是不断创新,不断提高我国工业的增加值率,即技术含量达到世界领先水平,并逐步实现高端、终端、低端产业在新技术、新模式基础上完整统一的产业链。它将构成我国经济持续稳定增长的强固动力,和成为世界经济强国的坚实基础。
(作者何伟文是中国国际贸易学会中美欧研究中心共同主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