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知青网

当前位置: 首页> 知青书刊

在诗歌里与旧日重逢——读《知青日记及后记》

时间:2013-05-16 02:05来源:北京知青网作者:angelozh点击:855次
时间是条单向街。而凭借诗歌,诗人可以回溯到过去。骆英在其新作《知青日记及后记》中,回忆了自己当知青期间的一些人和难以磨灭的往事,用诗歌的方式抒写知青的命运,充满了对青春、理想和价值观的感叹。

 


 

      当诗人骆英回到家乡,在贺兰山一个荒凉山岗的一片乱坟之中,向母亲和找不着尸骨的父亲献花,而在他父母亲的坟墓一左一右、两三米之隔,躺着他的两个中学同学,一男一女,都是在18岁那年死于上山下乡——那一刻,他想到了什么?他想哭,为命运的残酷和随波逐流而哭,为越来越浓、越来越无法释怀的乡愁而哭。读到这里,我想到了另一位诗人的一句诗:“我正在拉开与故乡的距离,越来越像/一个死无葬身之地的人。”这种在繁华时世中对个人身份的迷失而产生的焦灼和茫然无着感,成为这本《知青日记及后记》最原始的底色。

 


 

      时间是条单向街。而凭借诗歌,诗人可以回溯到过去。骆英在其新作《知青日记及后记》中,回忆了自己当知青期间的一些人和难以磨灭的往事,用诗歌的方式抒写知青的命运,充满了对青春、理想和价值观的感叹。诗中的人物具体而鲜活,他们部分还原了在那个特定年代人物的命运。知青、民办教师、会计、民兵队长、“段公安”、“陈税务”、“偷变压器的贼”……他们生活在同一个时空场景中。心灵的迷茫,岁月的磨难,以及青春的痛楚和期盼,在一个个例如干农活、民兵训练、捕猎、开矿的场景中一一展现。诗歌的叙事功能在这本书中展露得酣畅淋漓,诗人用白描的手法,粗线条地勾勒出一个个人物的命运图景,每一首诗都是一个故事,每个故事都由一个个场景构成,真切可感、自然而又意味深长,读者似乎能闻到其中尘土的气息。《知青日记》为每一个笔下的人物立传,借助这种分行文字,往日岁月的一切依然鲜活,被时间挽留,成为诗人内心最深刻的印记。时隔多年,时过境迁,尽管诗人的描述有时还透着一种戏谑的意味,但对这些人物的人生遭际产生的沉痛感依然让人不胜唏嘘。

      故事之所以打动读者,在某种程度上取决于叙述者的态度。《知青日记》非常真诚,毫不矫饰,因此在不动声色的叙述中聚集了一股直击人心的力量。比如,“后来/大约过了二十年/她带着女儿路过北京/在她的小旅馆我们谈论往事/她坐得端正一本正经/她说别让女儿看着不对劲//是的/决不能让孩子们看着不对劲”(《吴雅芳》)。“日记”之所以成为“日记”,是因为需要对生活原貌持有起码的真实。这或许是诗人为诗集取名《知青日记》的缘由吧。

 


 

     《知青日记》的后记也是以诗的形式呈现,感人而又意味深长:“……我们其实从来都不是土地的耕耘者/漂泊是我们心灵根深蒂固的情绪/我锄过第一堆土但我忘却了/其实 它是我生命中最贵的收益/乡亲们在路口不知我已远去/我在车上再也看不见乡亲/黄河呢 还在流又慢又浑/黄河呀 还在流又慢又浑”……

      这就是骆英,也是企业家黄怒波,正如一个硬币的两面。当人们习惯于清点他的财富时,他却常常以为自己是当年插队下乡的黄会计,“以为自己还是知青,还在计算工分”。从书中可以看到,这些诗的创作,许多是在飞机上或在某栋大厦——这些代表着现代文明的符号里完成的,当他的年龄和时间向未来狂奔时,他的心和记忆正在背道而驰。

 

       2013-1-15  光明日报  作者:任桑桑 

 


 

 

《知青日记及后记 水·魅》回顾知青小人物


潘小娴


      骆英新作《知青日记及后记》近期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这是一部记述知青生活的诗集,作者以诗歌的方式回忆了自己做知青期间的诸多朋友以及许多有趣而难以磨灭的往事。语言诙谐幽默,洞见深刻,吟咏感和韵律性较强。《水·魅》则是一部组诗,大多在深夜或清晨完成,叙说了在思维最敏捷的时刻对自然、生命哲理般的思考,语言灵动,于平凡中搜寻不平凡的意象。作者能够娴熟地驾驭词语和情感,语言风格与诗歌情感基调的融合浑然天成。

      诗人骆英,本名黄怒波,自幼在宁夏长大。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诗歌学会副会长、北京大学中国新诗研究所副所长、北京大学中国诗歌研究院副院长。1976年开始诗歌写作,出版诗集《不要再爱我》、《拒绝忧郁》、《落英集》、《都市流浪集》、《空杯与空桌》、《小兔子》、《第九夜》、《7+2登山日记》和小说《蓝太阳》等。作品被译为英、法、德、日、韩、蒙古、土耳其等语种。是中国诗人中唯一完成世界七大峰登顶和南极、北极探险的诗人。

 


 

      骆英新作《知青日记及后记》的作者将大量的篇幅倾注在了那些平凡的小人物身上,通过对他们的描叙与追述,部分地还原了那个时代的一些人与事。整部诗稿明显带有一种谣曲的风格,自然而清新,几乎可说不事雕饰。它们与“日记”、“后记”的标题相吻合,构成了模拟口语的节奏,宣叙却不将立脚点置放在叙事上。

      新作《水·魅》中的语境多是西域或遥远的边地,在这里时间近于停顿,语言在减速,社会化的世界退场,一个物的世界在展开,它意味着一种隐微知觉的开始,和一种意识状态的苏醒。它既可以视为六十首诗相互独立的诗篇的组合,也可以视为同一首诗歌同一种主题不断深入地重写,或许,更像是对一种不断被推延的信念的缓慢辨认,逐渐呈现出一种思想的旅程。

 


 

      上山下乡的历史已经过去四十余年了,如今兴起的“知青热”充满对那个时代青春、理想、人生价值观的感叹。今天,诗人骆英将词语化作五味杂陈的酒,用诗歌的方式抒写知青的命运。


       2012年10月25日 信息时报   记者 潘小娴

 


 
 

 
 
 

 

------分隔线----------------------------
栏目列表
推荐内容
  • 杨屏:习仲勋与近平的父子情

    继弟弟远平之后,近平也来洛阳“还债”了,面对平民,当时贵为国家副主席的他,几乎90度的庄严一躬,鞠出了习家父子对天下老百姓的良心!也鞠出了习仲勋与近平撼人心魄的父......

  • 北京知青网关于知青纪念章发行的通知

    1968年,是我们知青这一代与共和国同命运共前进的同龄人值得隆重纪念的一年。因为,知青这个在特殊历史时期产生的特殊群体,在共和国发展的史册上,以自己的青春、热血和忠......

  • 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成立始末

    1968年,根据毛泽东主席批示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命令沈阳军区以原东北农垦总局所属农场为基础,组建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在黑龙江省边境地区执行“屯垦戍边”任务。......

  • 上海知青刘行军和他东北妻子的爱情故事

    这是一篇非常感人的报道。历经辛酸坎坷,终于同18年前的爱人生活到了一起,黑龙江省五大连池市女子王亚文和知青刘行军之间的动人爱情故事,演绎了生活版的“小芳的故事”。......

  • 丁爱笛:陕北十年,那抹不去的回忆

    丁爱笛,1947年5月出生,祖籍山东日照。出生地重庆。清华附中老三届,陕北延川插队十年,做过四年生产队长,四年大队书记兼公社副书记。1978年恢复高考进入上海工业大学。现......

  • 北知网网庆12周年暨上山下乡50周年纪念活动通知

    2018年8月25日,在北京珠江帝景豪庭酒店二楼举办盛大隆重的“庆祝北京知青网成立十二周年暨纪念上山下乡五十周年文艺联欢会”。热烈欢迎广大知青朋友参加。...

热点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