纸和印刷术,是中国人对世界的一大贡献。雕版印刷的出现,更是改变了书籍靠手工抄写的状态,推动了学术兴盛,使汉文化的影响力波及东亚乃至西方。让人从野蛮走向文明的书,无疑是神圣的。读书是天经地义,至高无上的。老一辈给孩子的第一条警诫,就是“珍惜字纸”。一本书往往要传好几代人,还不敢丢弃。借到一本心仪已久的书,哪怕晚上不睡觉也要看完,是我们共同的美好记忆。
然而,进入电脑时代,书籍的命运和地位很快被改变了。人们渐渐不喜欢读纸介质图书,热衷于虚拟书的阅读。人类的知识信息,被数字化存储在磁、光、电子介质里,在网络间飞速传播。一张薄薄的光盘所存储的文字,或许我们要花几年时间才能读完。最近我添了一台苹果iPad,这台薄得像一本杂志的平板电脑,可以成为个人阅览室、个人电影厅和个人游戏机房。想阅读的书籍,尽管搜寻下载。但,或许是我的愚顽,总觉得触摸屏的手感不如纸质书令人那么心里踏实。哲人说,“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阶梯却是要一步一步地往上爬的。假如变成电梯,读得十分轻松,丢弃也会很简单。
早在殷商甲骨文时代,老祖宗就有将文字书写在竹简上的做法。汉字中的“册”,原本是指一捆竹简由绳子编束。“典”则是象征着将“册”摆放在案几之上。孔夫子为授业学子,编定六经,以致“韦编三绝”,把编束竹简的绳子都翻断了多次。庄子称赞的惠施读的书要用五辆车子拉,可见是多么的令人钦佩。现在却不同了,你根本不必泡图书馆,用皮鞋在地板上磨出凹印,只需拥有一台电脑,就不仅能学富五车,还能才高八斗。上网“百度”一下,什么样的偏题怪题都可以在顷刻间找到解答(尽管那些解答是否正确,还得再三思量)。不少人得了网络依赖症。假如哪天电脑突然出现故障,不把人急得六神无主才怪呢。
汉字书籍的外形,从卷轴形逐渐演变为经折装、蝴蝶装、包背装、线装。一代代读书人又从开本、装帧、版式、字体、校勘等等方面给予挑剔,使之精益求精。如今,这一切在电脑上都可以虚拟地完成,要怎么漂亮就怎么漂亮,而且成本大大节省。出版社的老总们越来越多地考虑抢先一步,占据网络出版市场,至少要让电子书与纸质书平起平坐。我不免杞忧,若干年以后,碑书、写本、刊本、印本、稿本、抄本、批校本之类,能够说得出所以然的人恐怕是越来越少。
无论如何,人们对于书的改变,只是形式大于内容。时尚潮流是无法阻挡的。书籍对人类政治、思想、学术文化和社会秩序的影响,永远由书籍的内涵决定。流传至今的《尚书》、《诗经》、《论语》,你用鼠标和键盘能够撼动吗?惟一让人皱眉头的,是如今出书的速度比读书的速度快,出书的人比读书的人多。
人写出了书,改变着书,也改变着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