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知青网

当前位置: 首页> 知青文苑 > 文学园地

朋友纪实(连载二)

时间:2010-02-28 02:59来源:北京知青网作者:angelozh点击:587次


 
                  朋友纪实之四

 

    朋友是做建材生意的,买卖做的挺大,光连锁店就有十几家,说起朋友的生意来,朋友非常得意地跟大家说,他非常感谢当年在兵团工作的那几年。
    朋友不是外地人,也不是进城的农民,他是一个地地道道的老北京人,当年到兵团去,人家连里看他魁梧的身板,粗大的手掌,就跟他说,你到基建排备石料去吧;在那个年月,知青一般都没有自己的选择,都是“党叫干啥就干啥”,朋友二话没说,就带着铺盖卷进了石料场,没想到那里是一色的“铁姑娘”,就他一个大老爷们。朋友说当时心里的感受真不是滋味,也不知是让他帮助这些姐妹们,还是让这帮“铁姑娘”照顾他这个大老爷们。
    朋友说,在采石场,你分不出男女来,到处都是顶着柳条帽、身披垫肩、腰系围裙的石工,到处都是抡锤扶钎打眼的人,人人都是汗流浃背,只要天气好,即使烈日当空,人们就像电影里囚犯那样目不转睛地盯着钎头炮眼,不同的是石料场四周插的都是彩旗和标语口号,人们都是自觉自愿地组合成一对对在那重复干着同一种活。朋友说自己在哪方面都不如人家“铁姑娘”,看人家抡锤的样子非常豪爽,就上去试试,蛮不是心里想的那样简单,就是眼看着钎头,手里的家伙也不听使唤,不知抡到何处去,看人家“铁姑娘”抡锤不看钎头,一抡一个准,还能左顾右盼、谈笑风生;最让朋友佩服的是“铁姑娘”们特能吃,二两一个大馒头,人家三下五除二,连气能吃下去五六个,还要吃许多酱萝卜丝和面条汤;“铁姑娘”们都很乐观,脸颊、皮肤全晒的红彤彤、黑黝黝的,嗓子也变得粗旷、好听,就像男人的声音一般。在采石场,最不方便的就是上茅房,原来都是女人就无所谓,朋友去了,女人们就感到非常在意了,朋友非常知趣地打诨说,他给自己找了一个隐蔽处去方便;和女人们睡觉只是在帐篷里用苇席隔了一下,好在大家在一起就像一家人一样。朋友说自己有一个好习惯,就是经常给大家烧火取暖、给女人们烧水洗脚,每次都要熬到夜深人静,他说每次借着汽灯的光亮,给女人们掖被子都成了他的活了,俨然他成了采石场的当家人了,每次看到女人们安详入睡的样子就让他感受到家里父母姐妹的温暖。
    朋友后来进城给人家三建公司干活,跑的就是采购石料,那是他在采石场那几年学的本事,无论是什么石料,一看就知道成色和价钱如何,什么石料能加工出什么石材,能干什么用,都了如指掌。朋友说,刚回城时,看到许多战友都没事可作,心里就萌生出自己干个公司,把战友们都安排进来。朋友是说道就能做到的那种实诚人,几年下来真把公司办起来了,而且红红火火,朋友没有食言,当年的承诺一一兑现,他把当年采石场的“铁姑娘”们都请到自己的公司里边,都安排的非常合适,即使家在外地的,他也要帮人家建个连锁店。
    朋友说,天下乐他就乐!俺信朋友说的。

                   朋友纪实之五

    每逢过节,总是要在脑海中过一遍与朋友们之间数不清的趣闻乐事,有时在梦里还能笑出来。

    俺有一位同龄人,是位已经退了休又被单位返聘回来的女士,满族人,在旗(正黄旗),祖辈世袭黄带子,在职时是专职涉外会计。人缘好,又能说会干,业务上是里里外外一把好手,你单位的帐务再乱,经她的手一整,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朋友喜欢穿格格制衣店的服装,大红、大绿特别鲜艳,色调浓重,制作讲究,每件衣服必须要有牡丹花图案,人高又清瘦,穿上旗袍、坎肩格外精神;说话特干脆,透着一肚子的北京方言,让你听了就够味,她不爱跟人拌嘴、也不喜欢抬杠,但非常乐意和朋友们在一起逛市场,喜欢跟人家商家侃价,她最喜欢去外国人常去的市场,在那里可以用外语跟人家老外聊天,有时竟把人家商家给凉到一边,她成了老外购物的导购员了。

    她喜欢买小玩意、小饰物、小宠物,喜欢为朋友们张罗事,有时朋友家里猫儿狗儿抱窝下了小猫小狗的,她喜欢帮人家找“婆家”,把猫儿狗儿送给自己的朋友中的好人家;大家都信任她,把钱交给她去办不仅能办成,而且还最省钱,她会算计,加上脑子好使,一看东西好、价格合适就记住了,过多长时间人家都能如数家珍一般给你抖出来,一是一,二是二地绝不会错,大家说她心里有把“铁算盘”,能把公事私事分开,能把大数小数算清,这就是能耐!最绝的还是她的本行是涉外会计,她不仅能把家里的帐务管好,还能把海外的财产理好,这真是本事!

    朋友的爱人在国外办公司,她去探亲时,人家知道她的本事,都要找到公寓里,请她算账,不算的也要请她给讲讲如何在境外理财,如何守法,如何纳税,如何赚钱。俺这位朋友在延安插过队,跟俺的经历和人生感悟几乎一样,俺们之间更多的是理解和帮助,俺们身上所缺少的是后代人那些玩世不恭的人生态度,俺们看重的都是彼此的才能和友谊。

                   朋友纪实之六

    又到端午节了,在阖家欢度节日之际,俺看到盘子中粽子,想起了当年在朋友那里吃粽子的情景。

    那是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团工委组织讲师团赴老少边穷地区支教,跟俺同在一个研究室的技术员小王率先报了名,理由是他刚刚由见习技术员转正,又没有老婆孩子的家事牵挂,加上自己年轻、刚工作一年,文化知识还没有还给老师,正好可以有机会到外边锻炼一下;组织上对他做了必要的政审,发现了小伙子具有很强的报国之心,这源于他来自沂蒙山区,是老区人民的孩子,非常朴实、上进,据说他能上山东大学,还是全村人集资供养的他完成的学业;小伙子被分到所里来的时候,直接到组织部报的到,因为他是学生党员,问到他希望到哪个部门工作,听到的不是过去人们常说的“服从组织安排”那句话,而是要求到最没有人愿意去的地方工作,就是这点让他一次就顺利通过了组织审查,成为京区第一批讲师团的成员,他离开所里,还是俺代表室里去车站送的行。

    朋友去的是贵州凯里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的雷山县大塘乡,在一所大山里的中专技校任职,他一去就是三年五载,按当时的规定,是两年一换,这中间俺去那里看过他,当时是出差到贵阳西南的安顺,就是红军大渡河的那个地区,与俺同行的一共五个人,来自五个不同的专业,俺们出发时,党委书记交给俺们一个任务,就是方便的话,抽时间去看看在那里支教的小伙子。而小伙子在的那个地方在黔东南,之间相隔好几百里地,而且全是山间公路,那里四面是高山峻岭、满山的杜鹃花、山清水秀,山坳里、山梁上总是不断地能隐隐约约看到几处苗家山寨,俺们去的那里要先坐火车到凯里市,再换乘长途车到雷山县,再换车到大塘乡。

    朋友看到几年未见的俺们时,就像见到老家来的亲戚一样,把俺们全拉到教室里跟学生们介绍,俺们没有忘记给同学们带去学习用具,孩子们很高兴,俺看到朋友那黑黝黝的脸颊,已经消瘦的没有往日的丰满了,看得出朋友的生活非常清苦,那里的教室条件远不如大山外边的城市,但是学生们的学习热情却比城里人要高百倍,他们都穿着本民族的蜡染服装,载歌载舞来欢迎远道来访的客人,那天晚上俺记得,苗寨的学生们送来的就是用竹叶包的长粽子,俺们当时还以为是端午节呐,人家说,他们那里天天过节,俺信,看得出小伙子在那里工作的非常愉快。

    俺问过朋友有什么要求吗?小伙子反问俺们了一句话:“你们能在这待几天?”俺知道他有难言之隐,俺说看看你就要回所了,你说有什么事需要俺们帮你忙的吗?小伙子很不情愿地说出了让俺们几个同去的同事落泪的事,他说想请俺们几个帮他带个课,他想去县城洗个澡、买点日用品,再给他女朋友打个电话......。俺们几个合计了一下,决定抽出一个人陪小伙子去县城转转,代表所里给他买点东西;剩下的四位每个人给同学们讲两堂课,俺们中间有讲数学的、物理的、化学的,俺凭借着自己曾经在中央党校学习的知识,给大家讲了一堂政治经济学和一堂党课,这是俺作为支部书记的特长。

    时光如流水,俺们踏上了回程,俺们看到满山遍野的苗族孩子们在欢送着俺们,就像满山盛开的杜鹃花一般。

------分隔线----------------------------
栏目列表
推荐内容
热点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