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知青网

当前位置: 首页> 知青文苑 > 文学园地

看《我的团长我的团》所想到的

时间:2009-03-29 08:22来源:北京知青网作者:angelozh点击:1321次

     自从去年染上“兵毒”,年届花甲的我迷上了“康剧”,以至从3月初开始第一时间看完了《我的团长我的团》,43集大概被我看成了129集,云南台、江苏台、北京台、东方台,只要有空就追着看。
      我喜欢这个剧,它是我看过的第一部以“国军”士兵抗日为主线的战争戏,它颠覆了我们所接受了半个多世纪的二战史观。
      我喜欢这个剧,因为我看到了这样一群来自五湖四海的散兵游勇,他们是那么普通,那么卑微,甚至死时连姓名都不可能留下,却被抗日的战火所裹挟,加入了中国远征军,奔赴缅甸杀敌。他们在炮火与硝烟中奔跑、溃败、偷袭、厮杀、坚守,与日军短兵相接。他们用以证明自己身份的唯一证据仅为一条“中国裤衩”!
    “姥姥不疼、舅舅不爱的”炮灰团,无名份、无装备、无给养、无侧翼、无援兵,却屡屡与日军遭遇面对面,生磕死扛,冲在战争的最前沿。
      我喜欢剧中那些生龙活虎的人物-死啦死啦、烦啦、迷龙、不辣、兽医、屁股、阿译、要麻、康丫、豆饼、丧门星,他们自然没有令人敬畏的“高大全”,却让我感到鲜活,真实,距离我们不远,甚至就活在我们身边。
      我佩服编剧兰晓龙“不是写战争,而是写人性”的告白,因为,时代相隔,人性相通!   
   与“炮灰团”相反衬的是主力团,装备先进、精锐颇多,不乏一腔热血报国之士。他们慷慨激昂,随时准备杀敌立功。然而,当上峰未能如约支援、心目中的偶像突然坍塌之时,那个年轻俊朗的少校营长选择了自绝!
    在敌营心脏坚守到底的几乎全是炮灰团的老兵。他们曾一起吃过猪肉白菜炖粉条,一起穿越滇缅战区,一起两上甚至是三上日军屏障南天门;他们可以流血,可以牺牲,可以忍饥挨饿,可以在毫无外援的绝境坚守38天,仅存的气力是爬到一起,准备当日军逼上来时拉响手榴弹!但是他们不会投降,也不会自杀!
    那些残破不全、有名、无名的烈士碑林静静地立在云南滇缅边境,无声地诉说着当年的惨烈,默默地祝福着后世同袍和平、安宁!
    我突然想起了我们自己,作为“老三届”、“老知青”的我们。我们曾经是与共和国同时诞生成长的一代,满腔热血,抱憾未生于战争年代,无以报国。为此,我们毅然报名远赴边远山乡,去“广阔天地”寻求作为。我们投入了中国社会的最底层,脚踏实地地融入了古老而陌生的农耕文化、游牧文化。
    从此,我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接受着不知怎样“教育”我们的贫下中农的“再教育”,接受着大自然的“再教育”。备耕、春种、夏锄、秋收、“猫冬”,我们遭遇着狂风暴雨的无情,经受着面对洪水、无力回天的失落,更经历着受歧视、被无视的精神折磨。
    每天8分钱的生产价值,让我们觉得自己很无能,很无用;本想改天换地大展宏图,却遭遇难于糊口的尴尬。理想与现实的巨大反差,动摇了多少我们曾经坚信不移的东西!
    所幸,我们没有放弃自己,坚守着,坚守者心中的那份纯净,忍受着那种种的不公。
    我们早已习惯于付出,习惯于承受。30年的改革开放,成果斐然。我们,是作为付出者为之欢欣鼓舞的。共和国前进的每一步,后边都有祭坛上毫无怨言的牺牲,我们心中始终是“天下者,我们的天下,我们不说,谁说,我们不做,谁做?”我们没有被抛弃的抱怨,继续坚守着,因为,我们知道,我们相信自己的国家,我们的国家相信我们!

    孟烦了是《团》剧中唯一的北京籍学生兵,开始看时,对他的尖酸刻薄、油嘴滑舌很不以为然-这是哪门子北京人,这么另类?可渐渐看来,就看出点我们这代人当年的影子。
    先说孟烦了的老父原为前清留美学童,学遍中西。老人家从北平一路撤退到滇西,却宁死不肯抛弃他的宝贝书籍;他表对于中国军队节节败退的愤懑只用一句话-“诺大个中国,竟然放不下一张安静的书桌!”-让人不由联想到孔老夫子“君子死,冠不免”“君子固穷”云云,似散发着儒生的迂腐;而同是这位老人家,竟然敢于对寻衅滋事的主力团精锐们挥拳相向,透露出“中国文人的骨气”,又令人刮目!他的中国传统式教育在儿子身上似乎是失败的。但是,较之我们的父辈,他还有机会表达自己的不满,坚持自己拥有一张书桌的权力、管教子女的权力;我们的父辈则处于一种更加复杂、更加无奈的状态之中。
    继承了父辈的文化传统,5岁即会背《出师表》的孟烦了,应该也是中学毕业,也可看做一个“知识青年”。抗战爆发,孟烦了身为爱国青年,投笔从戎,从北打到南,甚至一度进入了缅甸,虽说不上“身经百战”,确屡经“败”战,目睹了无数次的血肉横飞,九死一生之后,见不到胜利、见不到希望,他因此变成了一个地地道道的“愤青”。他趴在死人堆里装死,大腿被日军扎伤;在禅达的收容站,他故意夸张地表现自己人性中的“恶”-整天贫嘴刮舌、恶言恶语;上街偷粉条子,被人发现追打时还振振有词、强词夺理;偷一个为他敷伤的小姑娘的钱去黑市买消炎药;理想、希望早已抛到九霄云外!他甚至不止一次地当过逃兵!
    我们中很多人经历过与孟烦了相似的心路历程-热血沸腾-心灰意冷-自暴自弃。
    然而,孟烦了内心深处的正直与善良却从未真正消失过,它时时闪现,进而时时威慑着那灵魂中的恶;它闪现于冒牌团长龙文章的骁勇善战、从不言弃;它闪现于生死弟兄间的真情实意;它闪现于战友李靰鞡、康丫、兽医、豆饼的牺牲;它闪现于小姑娘陈小醉的以德报怨;它闪现于禅达乡亲对其英雄般的欢迎! 一次,又一次,它提醒着孟烦了-血,总是热的!-孟烦了没有烂掉,他找回了自我,守住了一个军人、一个好人的底线!
    60年后,84岁的孟烦了,身穿四、五层平民衣衫,凭吊战友碑林;布满老人斑的面部安详,平静;走在他再没离开过的禅达街头,身旁走过的青年男女,被他时空转换,变成了曾经同样年轻的迷龙、上官、豆饼、阿译、康丫、龙文章、克虏伯、张立宪、陈小醉。
    我们不是孟烦了。我们就是孟烦了!
    值得称道的是,从许三多的“慈母班长”瞬间变成愤世嫉俗的“烦啦”,演员张译在其演艺生涯中确实迈了一大步!

------分隔线----------------------------
栏目列表
推荐内容
  • 杨屏:习仲勋与近平的父子情

    继弟弟远平之后,近平也来洛阳“还债”了,面对平民,当时贵为国家副主席的他,几乎90度的庄严一躬,鞠出了习家父子对天下老百姓的良心!也鞠出了习仲勋与近平撼人心魄的父......

  • 北京知青网关于知青纪念章发行的通知

    1968年,是我们知青这一代与共和国同命运共前进的同龄人值得隆重纪念的一年。因为,知青这个在特殊历史时期产生的特殊群体,在共和国发展的史册上,以自己的青春、热血和忠......

  • 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成立始末

    1968年,根据毛泽东主席批示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命令沈阳军区以原东北农垦总局所属农场为基础,组建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在黑龙江省边境地区执行“屯垦戍边”任务。......

  • 上海知青刘行军和他东北妻子的爱情故事

    这是一篇非常感人的报道。历经辛酸坎坷,终于同18年前的爱人生活到了一起,黑龙江省五大连池市女子王亚文和知青刘行军之间的动人爱情故事,演绎了生活版的“小芳的故事”。......

  • 丁爱笛:陕北十年,那抹不去的回忆

    丁爱笛,1947年5月出生,祖籍山东日照。出生地重庆。清华附中老三届,陕北延川插队十年,做过四年生产队长,四年大队书记兼公社副书记。1978年恢复高考进入上海工业大学。现......

  • 北知网网庆12周年暨上山下乡50周年纪念活动通知

    2018年8月25日,在北京珠江帝景豪庭酒店二楼举办盛大隆重的“庆祝北京知青网成立十二周年暨纪念上山下乡五十周年文艺联欢会”。热烈欢迎广大知青朋友参加。...

热点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