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此文,并不是应景。要是那样的话,前几天就该写了。昨天腊八的时候准时发出来。实际是,昨天晚上我做了一个梦。使我不能不写出来。 梦中,我到一家很有名的粥铺给我母亲订做一碗腊八粥。然后,兴高采烈的一路小跑小心翼翼的捧回来,趁热给母亲吃。母亲吃得很甜美,还一个劲儿的说好吃。看着母亲吃得高兴,我的心里别提多么的幸福。 小时候,每到腊八,母亲总要煮一锅腊八粥。东北有一句俗语:腊七腊八,冻掉下巴。母亲则告诉我们,说要用大黄米(做粘豆包的那种米),加上东北的红芸豆,做出来的粥,粘粘的,用来粘住下巴,以防被冻掉下巴。 长大了,读过几本书,才知道,原来,腊八节并不是仅仅和下巴之间的那么简单的关系。 原来,汉朝时,每年农历十二月必定要举行年终腊祭,因此农历的十二月叫“腊月”或者“蜡月”。在腊月初八日所煮的粥,就取名叫“腊八粥”。 对于“腊八粥”的来历和传说很多,各地说法不一。其中流传最广的是有关纪念释迦牟尼成佛的故事。 传说释迦牟尼逃出王宫到迦嘟山当了和尚以后,学习经典,在深山之中苦度了6年。他学经完毕的时候,正是腊月初八日,也就是一般的佛教所说的“释迦牟尼得道日”。 释迦牟尼因6年苦行,无暇顾及个人衣食,每天只吃一些麻麦,常年不得温饱。在他学习期满时,已是衣杉褴履,瘦骨嶙峋,容貌好似枯木一般。 他疲惫不堪地走下迦嘟山,坐在河畔,向村人乞讨。村中一牧牛女子,用钵盂煮牛奶给释迦牟尼吃,使释迦牟尼很快恢复健康。佛教兴盛以后,为了纪念这件事,就规定这个日子为古印度人民“斋僧”和救济穷人而施舍饮食的日子。 东汉佛教传入中国以后,腊月初八施舍这件事逐渐变成了熬煮“腊八粥”的习俗。 另外,关于腊八节的来历,民间还有一个传说。从前有一个叫腊八的人,他自幼养成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懒习惯。后来他成家娶了媳妇,这媳妇和腊八一样好吃懒做。腊八的父母去世时,教育他们要辛勤劳动,勤俭度日。可是他们没听父母的话。这样坐吃山空,没多久就把父母留下来的粮食吃光了。到了腊月初八这天,锅里没米,灶下无柴,腊八两口儿只好把囤底扫了扫,凑了一些杂七杂八的粮食,煮了一锅粥。在这寒冬腊月,他们后悔没听父母的话。为了记取腊八的教训,以后人们每逢这天就煮杂粮粥,以勉励自己勤劳俭朴过日子 传说就是传说,究竟哪个正确,说法不一,我今天写此文,只有一个原因,那就是我昨晚梦见了母亲,才动笔写出来与朋友们分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