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知青网

当前位置: 首页> 知青文苑

丁爱笛:陈小悦和我的小故事(中)

时间:2013-11-16 02:54来源:北京知青网作者:angelozh点击:1486次
小悦就是这样的,对任何不知道的事物是刨根问底的追求,所以才累积了比我们多得多的知识,而且非常扎实。他从来都没有告诉我这三天都干嘛了。但我知道他就像一块海绵,不把他想要的富含知识的水吸净他是不罢休的。

 


1970年深秋,丁爱笛在当队长后和时任生产队会计、后成为国家会计学院院长的陈小悦在插队村子的合影留念。
 

 

“人家在这过了几十年了,让它们好好过吧”

 

      在陕北插队,第二年我就抢着当了生产队长,小悦作了会计,我俩配合得挺好。

 

      一天收工早点,约摸有下午近六点多钟吧。我正坐在队里的场上琢磨事,小悦来了,一本正经的说:“刚才张文道(队里一老农)说,昨天他在对面寨子山犁地,犁出很多古时候的箭头,大多数都是铜的,还有铁的。他收集了一下,足有五六十,都放在寨子山顶的那几棵杜梨树下了。”我就跟他说:“这不新鲜,咱张家河村,清末时人丁兴旺,号称有八十簇牛。现在把全村牛笼全了也不过二十几簇牛。现在全村有八百多人,那时少说有几千人,但是以回民为主。左宗棠平西后回兵正赶上西北回民大起义,左宗棠就大力镇压。我们张家河对面的寨子山当时激战了差不多三个月才攻破,全村几千口人基本被杀光,就剩下三个男人和一个寡妇,号称三个半人的张家河,寡妇算半个人。那寨子山上当然留下不少战争的遗物。”

 


 

      小悦对这段历史挺感兴趣,非要拉我到对面的寨子山去拿那些箭头。我懒得去,眼看着天就快黑了。小悦一看请将没戏心生一计就玩起了激将法:“老丁,要不咱俩就比比,看谁先到寨子山上拿到箭头就算谁赢。不过你是中长跑队出身,耐力好得让我一百米。我琢磨你恐怕没这胆量。”我明知是计,但就愿意接受这个挑战。我知道我俩之间没有一百米的差距,但我知道有条近道可以斜插上去,至少近三百米左右,小悦不知道我就可以白气他,于是满口答应了。

 

       小悦一看我上当了,特高兴,马上冲上对面河道向山上窜,直窜出去快二百米时才大叫:“老丁,开始。”于是,我也开始跑出去。我沿着一条小路斜插过去,心里也很高兴:好你个陈小悦,这回你上当了吧,我这还有秘密交通要道呢。这条路是三队老党员高凤山告诉我的。从这条路斜插过去,眼看着就到了一处悬崖峭壁,看似过不去其实不然,身体紧贴着悬崖转过去就是一个豁然开朗的山窝子。这个山窝子能藏十几个人没问题,从山下山上都看不到,即便是对面山上也很难看到。当年胡宗南部队进来时,高凤山几个党员最后撤退时晚了,就躲在这里逃过一劫。从这再紧贴山窝子对面的悬崖转过去又接上那条斜路上山,绝对是条上山的近道。这就是所谓的“羊道”,即山羊走的道。

 


 

      我很快就跑到那个山窝子,估计小悦还在半山坡上呼呲带喘爬着呢。我转过去离山顶就不到三百米了,心里好生得意。我沿着悬崖贴着转进去,接着又贴着准备转出来,这时我听到有蜜蜂的嗡嗡声,我慢慢转过头去向上面一看,发现有很多蜜蜂从不到两人高的地方一个高约十五公分、宽不过三四公分的洞中飞进飞出。哈,有蜂窝,我高兴坏了。我曾听村里的老农民王维雄说过,有一年庄稼歉收,家里缺粮吃,正不知如何是好时,他在山里挖到一窝蜂蜜,挑出的蜜有六大桶,不但度过了饥荒,还到集上换回不少东西。陕北这个地方盛产红枣,因此枣花蜜非常出名,产量很大。我看到这里的蜂窝一定很大,因为蜜蜂成群结队,是个很强势的蜂群,我高兴坏了。到了山顶上,我得意洋洋的坐在那几颗杜梨树下数着箭头。小悦到了,他大惑不解地说:“你从哪儿上来的,我怎麽没看见你呀?”“哈,我本不想告诉你,但有重大发现。不得不告诉你。”我把有关蜂窝的事告诉了他,约好第二天早上去掏蜂窝。

 

      第二天刚蒙蒙亮,我俩就秘密出发了。我挑了一副水桶,里面放着锤子和凿子,还有一把军用匕首。小悦拿着他连夜改装的用筛子和床单做的防护罩。上到那个山窝子里,小悦四处打量了一下不由赞叹道:“真是个好地方,这窝峰也够能的,怎麽选了这麽好的地方,永远没人打搅。”“这不咱两个鸟人把人家给搅合了吗?”我说。

 

      我们开始掏蜂窝。我站在小悦肩膀上,他慢慢站起来我就刚好够着那个蜂窝口。我用凿子轻轻敲打蜂窝口,尽量不要完全破坏原来峰窝口处土块的形状,因为小悦说我们占点便宜就得了,不要彻底破坏。

 


 

      我小心翼翼把洞口的土块敲下拿开,嗡的一下成千上万的蜂群受了扰动冲了出来,像一团黑鸦鸦的云彩上下翻舞。我把匕首伸进去,黑红色的蜂蜜就顺着匕首流出来,我悄悄地吃了一口,赞不绝口的甜。小悦在下面馋了,非要吃一口蜜,没办法我只好切下一块透明晶亮的蜜块递到他的嘴边,他掀起床单张开大嘴吞下去,不料就在这时两个蜜蜂逮住机会钻到他用筛子做的面罩里,一下子就叮在他的鼻子上,疼得他直叫:“坏了坏了,鼻子被叮肿了。”“坚持住,千万别松劲。”我一直在鼓励他,他在底下坐庄,旁边一米不到就是悬崖,马虎不得。

 


 

      没十分钟我切下两大桶蜜来。这个蜜和我们平时看到养蜂人蜂箱的蜜不一样,它很硬,有点像胶块,能用刀切。我们闹了两桶蜜,估计蜂窝里还多得很,但我俩已经心满意足了,只是小悦的鼻子肿得极为吓人,又红又紫。下山的路上他突然告诉我说:“老丁,你知道吗,这麽被蜜蜂蜇了对身体极有好处,今后多少年我都会对风湿有天然免疫力。”“得得得,”我反驳说:“就这样蜇,破相了吧。”“嗨,你没看西游记,猪八戒说粗柳簸箕细柳斗,世上没人说男儿丑。”小悦还是特高兴。

 


 

      我们挑回这两大桶蜂蜜,知识青年灶上一分,大家都吃得很过瘾。我悄悄告诉王维雄老汉,他过来看了后对我和小悦说:”这真是一窝有年头的蜜蜂了,光这蜜酿成都得一二十年了,所以才这麽硬。小悦听了后一言不发。老汉走了后小悦说:“老丁,咱俩明天去把人家的窝好好修补一下。人家在这过了几十年了,让它们好好过吧”“行啊,难得你有这样的菩萨心肠。”我同意了,第二天就把这事办了。

 

 

你们知道哈雷彗星吗?

 


 


      1970年3月下旬的一天黎明时分,我裹着老羊皮袄起来到外面撒尿。我住在小学校旁边的窑洞里,出窑洞门就是学校操场。我站在操场边的土愣上,先冲西边觉得风挺大,就转身冲东,正撒着呢,一抬头东边黎明的夜空中一条彗星倒挂在上边,煞是壮观。我很兴奋,顿时睡意全无。我顾不得回窑洞里去穿衣服,忙不颠颠的就裹着老羊皮袄,趿拉着鞋跑到前面窑洞里去叫陈小悦。他平常住在后沟武忠银家,这两天队里有事搬到前面客串一下。

 

      路上碰到照看驴和骡子的饲养员李焕章,他问我天没亮忙什麼,我指着东边天空说:“彗星,快看。”不料李老头不像我这麽激动,不以为然地说:“扫把星,要出儿活(灾难)了,老百姓躲都躲不过来呢,还撵上看个啥。”他又说:“都照着(看到)出来快一个月了,我不敢说出来,扫把星,要大灾大难呀。”

 


 

      我跑到小悦住的窑里,把裹的被子拉开,生把他拽起来出窑洞看彗星。看到这麽明亮清楚的彗星后,小悦惊喜的觉都醒了。拍拍脑门说:“哎,这是哪家来的彗星,不对呀,怎麽没听说啊。这肯定不是哈雷彗星,哈雷彗星上次是1910年来的,这次来要在1986年,要76年一个轮回,还早着呢。这颗彗星虽然不出名,但也非同小可。你看它多清楚,现在有20度的夹角,看来不会再长了,就是已经在近日点上了。”他就地转了几个圈,又说:“看,经过宝瓶座,按说过几天还要经过飞马座。”3月下旬陕北的天还是非常冷,积雪和冰都没化干净,凌晨气温在零度左右我们都冻得受不了了赶紧回窑里围坐在炕上听小悦继续高谈阔论。

 

      “哎,你们知道哈雷彗星吗?”小悦问。“哈雷彗星谁不知道,一个叫哈雷的人在16世纪也不是17世纪发现了它,后来好像也是他算出了每76年回归一次。”我们中的杨力明知识功底很深:“好像他根据历史记录加上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推测出来的,那也花了20好几年的时间,因此用了他的名字命名。”

 


 

      “是啊是啊,”小悦赞许地说:“但是说老实话哈雷彗星是中国人最早发现的,而且有历史详细记载。公元前613年,在《春秋》里就记载说鲁文公十四年秋,来了扫把星,那就是哈雷彗星。从公元前240年起,每次哈雷彗星到访我们中国都有详细的记载。可惜我们中国人没有上升到一个科学的层面上来”“把你能个儿的,”杨力明说:“太能了就成反动学术权威了,我现在看你已经差不多了。好在我们猫在这陕北的山沟沟里。”

 

      小悦半天都没有说话,临了说了一句:“你们知道吗?哈雷彗星还有一件非常奇怪的事。不知你们想听还是不想听?”“当然想听的啰。快讲。”我很赞同。杨力明歪倒在炕上说:“听是要听,不过听完该打成反动学术权威,牛鬼蛇神照打不误。”“每次哈雷彗星靠近地球时,地球上总会发现母鸡生出布满星辰花纹的鸡蛋,科学家一直解释不清楚,只好叫它哈雷彗星蛋。从1682年哈雷观测到哈雷彗星就开始了。那年是在德国,后来1758年在英国、希腊。1910年在法国。”“那太好了,”我就打趣地说:“下次知道哈雷彗星要来时,养一大窝母鸡,生出几个哈雷彗星蛋,母鸡一孵你们猜会抱出什麼来了?”“带花纹的鸡呗。”有人说。“不对,”我说:“生出的是恐龙。”一下把大家都逗笑了。大家又听小悦讲了关于宝瓶座和飞马座的几个古希腊的故事,直到天亮。

 

      第二天小悦就请假外出了三天。回到庄里后悄悄的告诉我:“这颗彗星叫做班尼特彗星。是1969年12月28日南非的一个叫做班尼特的业余天文学家发现的,因此以发现者命名。刚刚发现几个月就来了,难怪我完全不知道。”小悦就是这样的,对任何不知道的事物是刨根问底的追求,所以才累积了比我们多得多的知识,而且非常扎实。他从来都没有告诉我这三天都干嘛了。但我知道他就像一块海绵,不把他想要的富含知识的水吸净他是不罢休的。

 


 
 
 

 

------分隔线----------------------------
栏目列表
推荐内容
  • 杨屏:习仲勋与近平的父子情

    继弟弟远平之后,近平也来洛阳“还债”了,面对平民,当时贵为国家副主席的他,几乎90度的庄严一躬,鞠出了习家父子对天下老百姓的良心!也鞠出了习仲勋与近平撼人心魄的父......

  • 北京知青网关于知青纪念章发行的通知

    1968年,是我们知青这一代与共和国同命运共前进的同龄人值得隆重纪念的一年。因为,知青这个在特殊历史时期产生的特殊群体,在共和国发展的史册上,以自己的青春、热血和忠......

  • 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成立始末

    1968年,根据毛泽东主席批示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命令沈阳军区以原东北农垦总局所属农场为基础,组建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在黑龙江省边境地区执行“屯垦戍边”任务。......

  • 上海知青刘行军和他东北妻子的爱情故事

    这是一篇非常感人的报道。历经辛酸坎坷,终于同18年前的爱人生活到了一起,黑龙江省五大连池市女子王亚文和知青刘行军之间的动人爱情故事,演绎了生活版的“小芳的故事”。......

  • 丁爱笛:陕北十年,那抹不去的回忆

    丁爱笛,1947年5月出生,祖籍山东日照。出生地重庆。清华附中老三届,陕北延川插队十年,做过四年生产队长,四年大队书记兼公社副书记。1978年恢复高考进入上海工业大学。现......

  • 北知网网庆12周年暨上山下乡50周年纪念活动通知

    2018年8月25日,在北京珠江帝景豪庭酒店二楼举办盛大隆重的“庆祝北京知青网成立十二周年暨纪念上山下乡五十周年文艺联欢会”。热烈欢迎广大知青朋友参加。...

热点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