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知青网

当前位置: 首页> 知青人物

热心助人的杲文川印象

时间:2012-01-07 05:15来源:北京知青网作者:angelozh点击:1215次
杲文川给我的印象有三点:第一,精力超人,奋斗不止;第二,不忘黑土,情系七星;第三,多才多艺,游刃自如。他虽然是个文人,但身强体壮力大惊人。1986年参加北京市“钟声杯”田径赛,有80多个高校的近百个单位参赛。他从来没有经过专业的训练,在铅球比赛中

 
  我自幼喜爱美术,不善文学。对诗词歌赋一窍不通,写篇文章,搜肠刮肚也不得要领。本来想写《杲文川其人》,又觉题目太大,能力有限 ,涵盖不了。只好改为《杲文川印象》,粗描淡写地写上几句,是对2009年平安夜,文川博客中《梅花傲冬雪 香气送君知》那篇文章的礼貌性回应。
 
对杲文川我有所了解,应该具有两个理由,其一,从1969年相识于知青年代到现在已40年有余;其二,我们两家曾经“邻楼而居”达15年之久。
1968年,我上山下乡到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6师25团砖瓦厂,文川是1967年冬下乡到25团最艰苦的“十二马架开荒队”(74连)。1969年夏,基建任务猛增,我们砖瓦厂的生产任务非常紧张,供不应求,劳动力不足。连长徐仲达提出要求:急需用砖的单位要派人来砖瓦厂帮助出窑装窑。他就是那时候被单位派来帮忙的。
 
出窑可是又脏又累又热的苦活儿,为抢时间,基本不等砖窑内温度放凉,就要进入砖窑之中争分夺秒地劳动,红砖还热的烫手,有时胶鞋被窑底热的变形。人人赤膊上阵,争先恐后,汗水蘸满红色砖末浑身流淌,你根本分辨不出张三与李四的模样。肩膀被压得红肿生疼,天天如此。北京知青曹玉麟是挑砖排的排长,每天累得晚上爬不上炕,但仍咬牙坚持。这就是当年的知青精神。
 
 
那时,杲文川给我的印象是非常能干,体能出众,挑砖挑坯上三级跳板毫不含糊,18岁的青年人竟敢与成年壮汉一比高低。当年他有个绰号叫“杲屉”,是因为他曾一天吃下30个大馒头,相当于一大笼屉,而得此称谓。当时生活条件非常艰苦,知青肚子里缺少油水,就连我这么瘦的人,最多时一天曾吃过3斤6两粮食(三顿正餐和两顿加班饭)。用现在人的饭量去比较,就是天方夜谈、不可思议的事。
 
后来,我在朋友的帮助下,被调到团部卫生队(团部医院),文川调到团部宣传股。1975年春,我想为医院临摹一张宣传画《社会主义到处都在胜利地前进》。因为宣传股有公用的绘画颜料。又因为和杲文川是老相识,当然要找他。他二话没说,给了我很多油画颜色,使我顺利地完成画作,悬挂在医院挂号室窗口的上面(遗憾的是没能留下照片资料)。
 返城之后,他去了中国社会科学院,我考入了北京燕京书画社。文川一直热衷于知青社会活动,而我由于从穿白大褂的X光诊断医士,变到穿蓝大褂的字画保管员,在绘画方面还处在摸索时期,也没有属于自己的绘画风格。成就上的落差感,使我与荒友疏于联络,很少参加知青活动。
 
1994年,我在单位幸运的分到方庄地区一套两居室住房,于当年9月9日搬进新居。巧的是,与杲文川同在一个小区并且是前后楼,两楼相距仅20米,是所有荒友中离他家最近的一个。直到15年后的2009年7月6日,我又迁新居才离开邻楼而居的文川一家。
 
 
因为常去他家,所以杲文川给我的印象有三点:第一,精力超人,奋斗不止;第二,不忘黑土,情系七星;第三,多才多艺,游刃自如。他虽然是个文人,但身强体壮力大惊人。1986年参加北京市“钟声杯”田径赛,有80多个高校的近百个单位参赛。他从来没有经过专业的训练,在铅球比赛中取得中年组第四名的好成绩。前三名都曾是国家队下来的铅球运动员。掰腕力也是他的强项,曾战胜过举重世界冠军何英强、蔡炎书等举重大力士。如果北京市举办群众健身腕力比赛,他一定能获得一枚奖牌。
文川在社科院工作时,经常与各阶层人士打交道,为了工作能更上一层楼,需要继续“充电”。于是他报考了中国人民大学新闻专业,经过五次考试,在200多人的考试中,成为被录取的19人当中的一员。从1994年到1996年,完成了专升本的学业。那时他家住北京南城方庄,要去城北海淀上学,坐公交车需要两个多小时,赶上堵车就会更长时间,索性他每天骑自行车往返,单程需要90分钟,两年时间风雨无阻。由于体重较大,每天都是一身汗、一身土。因为具有奋斗不止的精神,他以16门功课11门优秀、5门良好的优异成绩完成了学业,还荣获了“全国韬奋新苗奖”。
 
另外,杲文川还在业余时间里积极投稿,平均每年见报稿件达80篇左右。他对老北京文化也非常精通,记忆力超强,他能把很多很多人居住地区的厉史文化如数家珍地介绍一番。现在,大家都知道杲文川的博客,几乎是天天更新,其内容天南地北包罗万象,对博友的留言,每条必答,有时接龙多达三四十个回合。最近,他刚刚荣获“博联社2009年度十大博客”的称号和奖励。由于他太忙,经常很晚才回家。我有很多次在晚上给他打电话,他还在单位工作,尚未吃晚饭呢。精力充沛,令人叹服。
再说他的北大荒黑土地情结。文川一直是知青活动的重要人物。1990年4月出版的《北大荒风云录》和《北大荒人名录》,他是两部书的常务编委;同年底这些编委又策划、筹备举办了在中国革命博物馆展出的《魂系黑土地——北大荒知青回顾展》。1998年,他与其他几个荒友又策划了在平谷区盘峰宾馆举办的6师知青900多人的知青聚会,纪念知识青年上山下乡30周年活动。
 
后排左起:杲文川、王晓建、鲁庭新、姜成武、李彦捷;
前排左起:苏京平、吕书奎、荣乐乐、定宜庄、黄德鹏;
 
2006年,杲文川与虞忠钧共同主编出版了《七星情思》一书,共743页。这本图文并茂,包括回忆录、诗歌、寄语、绘画与书法于一体,形象生动地记录了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如火如荼的年代和艰苦奋斗的生活。《七星情思》是一本知青自己的书,是一笔精神财富。随着时间的推移、年龄的增长,会更具收藏意义。为了这本书,他整整繁忙了18个月,从策划、征稿、动员、酬款、校对、印刷、出版、发行等等,他付出相当大的精力,如果没有像杲文川这样认真、求实、乐于奉献的一些人,《七星情思》很难出版得质量这样好。
 
这本书的难点,是后面的第六部分“七星农场(二十五团)知识青年回城后活动记事”,包括信息400多条,4万多字。这也是这本书与众多同类书籍的不同之处。因为这是知青自己的书,贵在“真实”二字,如不详实则失去意义,万万马虎不得。杲文川对逐条与各个连队征集,一 一核实,包括时间、地点、人物姓名、工作单位。对姓名中的同音字,都要认真核实生怕有误。由于时间久远,很多人都多次调动单位,核对起来绝非易事,没有精力和耐心是不行的。一年半下来,他打电话就有近万次,只有这高度负责任的态度,才使《七星情思》面世荒友。北京知青召集人石肖岩看后,赞叹说,杲文川办了一件我们想办而没有办了的事情,填补了空白。
 
2009年6月,杲文川又策划组织在北京工人俱乐部举办了3000人参加的25团纪念上山下乡40周年大聚会。会后,他组织成立了25团知青工作志愿者委员会,把他的博客办成了团结凝聚广大知青的温馨家园和交流沟通平台。近两年中,杲文川写出了大量的知青中的感人事迹,以及做出突出贡献的知青楷模,来印证“我们是共和国的铺路石,我们是承上启下的具有铮铮铁骨的北大荒人”的观点。2009年9月开始,杲文川发起组织“25团网上吹响集结号”活动,目前已经有16个连队在网上吹响了集结号,“网上吹响集结号”活动有3个主要内容:一是写出连队的简史,把知青自强不息的脚印记录下来。二是连队出出入入大名单,通过集体回忆,力争不漏掉每一位拓荒者、建设者。三是历史照片。那是一份佐证,是北大荒开发史的真实见证。
 
此次活动开展以后,各个城市的知青之间,与北大荒老职工之间在网上积极互动,截止到2月11日,有的连队点击量已达到8601人次(加副产品,第二平台),留言有的已达1595人次。16个吹响集结号的连队(加上13篇副产品)前来观看或者报到的总点击率达到惊人的数字,留言互动总量8640人次。远在美国、澳大利亚的知青也在网上报到,与知青们积极互动,可见这一活动深得人心。这一活动促进了老知青学习电脑活动,有些知青为此新购置了电脑,有的连队举办了小型的电脑扫盲班、提高班,知青们参加网上互动,大家纷纷在我的博客里写回忆录、小故事、笑话,使知青们找到了多年失散了好朋友,找回了潜伏在大脑深处的厉史记忆,各个城市知青联络了感情,融入了网络新时代。每一个集结号,因为经过几十年后,记忆不准,常常要几十次地修改充实完善,给他带了了巨大的麻烦,但他乐此不疲。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上最稀缺的就是人与人之间的真诚,而知青们心中真诚之火是永远不会熄灭的。杲文川很是辛苦、劳累,但他也收获了真诚的感谢,得到了广大知青们的支持;他为构建和谐社会尽了绵薄之力,心里是舒坦的,愉悦的。
 
 
杲文川兴趣十分广泛,是一个多才多艺的人。有一次我到他家想找一些体育方面的资料,他从书房搬出一大摞集邮册和集邮方面的工具书,让我大吃一惊。有国内的、国外的分门别类,分批成套并有很多高档邮品。各方面的素材,各种专业方面的知识非常丰富。原来他在集邮方面也是行家里手,还获得过《集邮》杂志的“好作者”奖励。他在楹联、藏头诗、藏头对联方面也是高手,曾给我们好多位老朋友作过藏头诗句。2008年我举办《情系黑土地·呼建华画展》时,他为我作诗一首:“建兰淡雅溢馨香,华彩生辉照满堂,画室琳琅皆上品,美观赏目绘沧桑。”他的书法从小受家庭影响,认真地练习过毛笔字的功夫,而且字写得很漂亮。上次我们为七星农场作画时,大家一致推荐由文川来挥毫题写落款。他刻图章也很内行,很多闲印名章也都是靠自己解决。他还喜欢打桥牌、打乒乓球、篮球等。闲暇时光他也会拉拉二胡,吹吹口琴。烹饪也是他很善长的,我们去他家做客,他做的菜,色香味俱佳。杲文川还在西瓜或南瓜上刻出纹样,既增加艺术氛围,又能提高大家食欲。在方言上,他会说10个省市的方言,比如,江苏话是他祖籍的方言;四川话是他出生地的方言;老北京话是生活长大的地方语言;东北话、山东话、上海话、天津话当然是在上山下乡时学会的;他还会说流利的陕西话,我们到西北风味的参厅“关中人家”就餐时,他能与服务员熟练地侃方言,且韵味十足。 总之,他是个多才多艺且肯于为公益事业付出的人。 最后祝他身体健康,事业顺利,全家幸福!
 
                           2010年
------分隔线----------------------------
栏目列表
推荐内容
  • 杨屏:习仲勋与近平的父子情

    继弟弟远平之后,近平也来洛阳“还债”了,面对平民,当时贵为国家副主席的他,几乎90度的庄严一躬,鞠出了习家父子对天下老百姓的良心!也鞠出了习仲勋与近平撼人心魄的父......

  • 北京知青网关于知青纪念章发行的通知

    1968年,是我们知青这一代与共和国同命运共前进的同龄人值得隆重纪念的一年。因为,知青这个在特殊历史时期产生的特殊群体,在共和国发展的史册上,以自己的青春、热血和忠......

  • 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成立始末

    1968年,根据毛泽东主席批示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命令沈阳军区以原东北农垦总局所属农场为基础,组建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在黑龙江省边境地区执行“屯垦戍边”任务。......

  • 上海知青刘行军和他东北妻子的爱情故事

    这是一篇非常感人的报道。历经辛酸坎坷,终于同18年前的爱人生活到了一起,黑龙江省五大连池市女子王亚文和知青刘行军之间的动人爱情故事,演绎了生活版的“小芳的故事”。......

  • 丁爱笛:陕北十年,那抹不去的回忆

    丁爱笛,1947年5月出生,祖籍山东日照。出生地重庆。清华附中老三届,陕北延川插队十年,做过四年生产队长,四年大队书记兼公社副书记。1978年恢复高考进入上海工业大学。现......

  • 北知网网庆12周年暨上山下乡50周年纪念活动通知

    2018年8月25日,在北京珠江帝景豪庭酒店二楼举办盛大隆重的“庆祝北京知青网成立十二周年暨纪念上山下乡五十周年文艺联欢会”。热烈欢迎广大知青朋友参加。...

热点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