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知青网

当前位置: 首页> 知青人物

“另类导演”田壮壮

时间:2006-11-21 04:37来源:北京知青网作者:angelozh点击:1121次
2005年1月11日,在由中国电影导演协会主办的首届中国电影导演协会年度奖上,导演田壮壮携他的新片《茶马古道----德拉姆》一举夺得最佳导演奖。一时间,来自世界影坛的各种评论将这位一向低调的、拥有雕刻一样表情的大胡子导演拉入我们的视线。美国电影大师马
  
                      

 
       2005年1月11日,在由中国电影导演协会主办的首届中国电影导演协会年度奖上,导演田壮壮携他的新片《茶马古道----德拉姆》一举夺得最佳导演奖。一时间,来自世界影坛的各种评论将这位一向低调的、拥有雕刻一样表情的大胡子导演拉入我们的视线。美国电影大师马丁·斯科塞斯亲笔致信说:《德拉姆》震撼了我。《纽约时报》评论《德拉姆》是绚烂而伟大的行程。
 
       而这部反映一种边缘生存状态的影片也确实为中国的电影市场带来了一个不大不小的冲击,带来一种不一样的空气。近年来影视市场被言情、武打、搞笑、古装、警匪等迎合俗文化的中外作品所充斥,追求的是票房和收视率。而《茶马古道——德拉姆》以其原始的风格,为混沌在尘世中的众生打开了一扇通往纯净的窗。这位和陈凯歌、张艺谋等著名导演并称为“中国第五代”的导演,身上似乎保留了难得的执著于理想的精神。是生活造就了他,还是他挖掘了生活?
 
   
      一夜长大初露锋芒
 
 
       我们从田壮壮后来的作品中可以看出,生活给他的心灵打上了难以磨灭的印记。童年的经历更给他向世界观留下深深的烙印。
 
       田壮壮1952年出生在北京,是著名电影演员于蓝和田方的儿子。他的父亲田方曾在电影《英雄儿女》中扮演王文清,母亲于蓝曾扮演过江姐。他的童年生活曾经是幸福的,在北京宁静悠远的小巷里享受过无忧无虑的日子,也是从那时候起与电影结缘。直到l966年那一场浩劫,他无法逃避,只有承受。邻居、著名剧作家海默是他的忘年交。在文革中,海默选择了自尽的方式保全自己的尊严。他亲眼目睹父母被红卫兵批斗。之后父亲被收押劳改,他则去了东北插队(下乡到吉林省白城地区镇赉县大屯公社五家子大队—编辑注);再之后他当兵,研究摄影。
 
       1978年,田壮壮走进了北京电影学院,开始了与电影更亲密的接触。《我们的角落》是他在学习期间初露锋芒的处女作。虽然没有获准在中央电视台播出,但是,它在北京电影学院内的影响却很大,在行业内也掀起一股小波澜。
 

 
   
      寻找自我  等待涅槃
 
   
       应该说从电影《盗马贼》开始,田壮壮就开始了他写实,追求原始真实的情结。他渴求用最直接的方式,将对人类心灵的关注、对大自然的向往展现给观众。
 
       田壮壮和剧组跑到自然条件异常艰险的地方去拍戏,几经风险,几乎有丧命的可能,但他都坚持下来了。可以说每一个镜头都是他的心血。
 
      似乎是田壮壮的运气欠佳,也可能是特立独行者的必需经历。对他电影叙事表现方式的晦涩模糊,外界评论纷纷扰扰。当影片拿去审查的时候,相关人员提出意见,说哪个镜头需要删掉,可以想像这与剜却他心头肉的感觉没什么两样,对他是一种酷刑。但他不得已还是接受了。
 
       毕竟是年轻气盛,总会感觉到一种压抑和不平,田壮壮也有了逃避自己的一段时间。那时拍了很多像《鼓书艺人》、《摇滚青年》、《特别手术室》等与之风格相对背离的电影。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谁让我拍什么,我就拍什么”。拍《大太监李莲英》的时候,他不是特别喜欢这个题材,也没拍过历史戏。但合作演员姜文等的认真态度让田壮壮开始意识到,不应该再浪费自己的时间了,要去寻求新的自我,等待突破。
 
       终于,他等到了。l992年,田壮壮拍摄了他的巅峰之作《蓝风筝》。
 
       这部影片获1992年曰本国际电影节“最佳影片奖”、l993年夏威夷国际电影节“最佳影片奖”、1993年美国芝加哥电影节“最佳导演奖”、1993年瑞士三大洲国际电影节“最佳影片奖”、l993年新加坡电影节“最佳导演奖”。
 
 

   
       蛰伏待出  重出江湖
 
   
       尽管得到如此多的奖项。《蓝风、筝》在中国当时却遭遇了能否上映的问题。据说是因为影片中以风筝隐喻文革时期人民内心对生活无奈与追求解脱的渴望,总之是个敏感问题。田壮壮也因此被迫离开了北京电影制片厂。此外,因为《蓝风筝》在东京电影节的上映,他还与数个犯有同样“私自将影片送到国际电影节”错误的更为年轻的导演一起被吊销了导演的执照。自此,他被“封杀”一年。
 
       此后l0年间,田壮壮似乎远离了观众的视线,远离了电影。
 
       其实他一直没有离开,而是以各种方式在做着他热爱的电影事业。就像他说的只要与电影有关,他心情就会好。他关注着中国电影下一代导演的成长,尽自己所能去帮助他们,甘愿做一架扶梯。
 

 
       就像鱼离不开水,田壮壮最终还是离不开电影。2002年,他带着自己的新片《小城之春》回来了。说是新片,其实是对费穆导演在1948年这部经典电影的重拍。卷土重来的出山之作就是重拍经典,这不是一般人会选择的方式。但他是田壮壮,他只忠实于电影,忠实于对电影的信仰。他认为值得,有新的精神可以发光,可以传染观众,那就去做。就此可以看出,从影20余年来,田壮壮一直保留着难能可贵的精神,那就是执著认真不随波逐流。
 
      田壮壮为《小城之春》在台湾的上映,展开了为期一周的文艺交流拜会活动。对于大陆第五代电影,台湾电影界同仁一向都比较敬重,这一次田壮壮受到的礼遇似乎要高一些。主持田壮壮在台湾新闻发会的台湾资深制片人焦雄屏,更是予了他很高的评价。
 
      《小城之春》在威尼斯第59电影节上,荣获“圣马可”奖。“圣可”奖是威尼斯电影节2002年新的逆流而上竞赛单元最高奖项,当电影节上共有l 8部影片竞争这个奖项。
 
      获奖并不是田壮壮的初衷。这他并不重要。复出经过热身之后。他又开始了新的旅程。
 
      《德拉姆》是又一次尝试,是田壮壮的第一部记录片,也是中国第一部使用“高清”数字技术拍摄出来影片。片中的全部主角都是当地生活艰苦却平和安详的原住民。好像没有什么技巧可言,有的只是认真辛苦记录下来并加入再创作的边缘生存状态的真实再现。美国著名电影大师马丁·斯科塞斯声称被影片的“音乐、影像及祥和的气氛”深深感动,誉之为“一部诗一般的作品”, “更是一部永恒的历史素材,向世界展示了那个地区不同文化和宗教的融合统一。”《纽约时报》发表该报首席影评人埃.欧.斯科特的评论文章,指出此片是“一部在质量和艺术上都堪称为伟大的影片”。
 
 

 

 

                  《杨澜访谈——影视名流》 

------分隔线----------------------------
栏目列表
推荐内容
热点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