斗转星移,时光如梭。当初那些义无反顾,生龙活虎,先后奔向祖国四面八方的上山下乡的热血知识青年,如今有的成了两眼昏花,两鬓白发,牙缺耳背的六十花甲、或七十古来稀的老前辈了,面临着后知青怎么养老的难题。
俗话说,“积谷防饥,养儿防老,”这话在以前或许有用,但如今的社会已不适用了。知青家庭,大多是生养一个子女,知青老龄化后许多子女不在身边,孩子们为了生活,为了理想,有的远离故乡,工作在四面八方。在身边的也是早出晚归,忙的不可开交。在这充满竟争的社会,他们上要肩负着四个或更多的老人,下要培养下一代,真是力不从心,无能为力了,养老靠子女成了一种奢望。
我觉得由于知青这一社会群体尤其明显的群体特征:在人缘,地缘、信息原方面具有明显优势,知青可根据这些优势,结合知青养老的各类需求。进行资源组合,设计出多元化的知青养老模式。可根据每个家庭的实际情况;如家庭、经济,身体、能力、及观念等等原因,因人而异分别选择。
一、从普遍的情况来看,我们当中有很多都是空巢老人,生活能自理的没有什么困难,但精神文化空虚。从这点出发是否可采取社区养老,还可以组织知青托老所,推行日托养老模式,白天由社区照顾他们的日常生活,原来一起下乡的知青聚在一起让他们参加社区中的一些娱乐活动;下棋打牌,看书读报,上网聊天,······晚上回到自己家中。这样既解决老人一日三餐的吃饭问题,又丰富了他们的精神生活;使他们的子女能安心工作。
二、若生活不能完全自理(经济拮据的),推广上门服务的养老模式,老人分散在家居住,由社区提供非营利的公共服务,如日常护理,陪医送药,买菜做饭,等家政钟点工、义工的服务项目。使一些行动不便出门的老人能解决生活上的后顾之忧。
三、生活不能自理的三无老人(无子女、无老伴、无经济来源)的孤寡老知青,长期有病卧床,对于这一些老人政府应把他们安置在公办福利院,呼吁政府和社会各界要放宽实施免费服务的条件限制,让他们安度晚年。
四、乡居养老是一个生态养老——都市老人日益追崇到环境幽雅,山清水秀,空气清新,蓝天白云的山水田园养老。身体条件许可,有自立能力的是否可考虑参与。知青可利用与原上山下乡地的居民结下的良好关系,或根据不同下乡地区知青提供的宜居养老地的信息,自愿组成一些志趣相同的朋友,远离喧嚣,到乡村租用几间房子,租用一些田地,过集体生活,种瓜果蔬菜,育花养鱼,回归自然,半劳作,半修闲娱乐,过慢节奏恬淡的农家乐原生态的生活。
五、拼家养老也是一种时尚,在自愿的基础上和一些志同道合,条件相当,有共同习惯或爱好的老年朋友合住一家,一起逛街买菜,做家务,吃大锅饭。一起娱乐,唱歌跳舞游公园,互相帮助,互相照顾。这样可解除老人孤单寂寞的苦恼,避免老人的突发事件,使老人有一种安全感和亲切感。
六、如身体条件许可,经济条件也有一定保障的话,有兴趣可考虑侯鸟式养老。知青朋友自愿组成一个团队,抱团养老。一年四季春夏秋冬,选择不同的地方,比如春天到巴马、坝美,夏天到北大荒、六盘水、威海,秋天到天目山、丹霞山,冬天到三亚、海南。分别在那里租几间房子,住上几个月,过集体生活,轮流买菜做饭,做家务,采取AA制。若碰到天气好,就到附近去旅游。大家在一起谈天说地,下棋打牌,唱歌跳舞,打拳舞剑。这样既可互相帮助,互相照顾,又丰富和充实了我们的精神生活!
七、合作运营来养老——由政府鼓励引入社会资本进入养老服务的模式。比如有经济条件的老人,是否可用投资来养老。一次性投入一定的资金,用利息来养老;利用空闲的房屋用租金养老,衣食住行等都由服务商负责,双方签订相应的合同,到期无息取本及归还房产。
八、精神文化养老——随着消费升级,物质生活越来越好,老人的健康指数会上升,但老人的精神心理,人文文化指数会下降,有越来越多的老人需要人文关怀,精神方面的慰籍服务。社会各界是否可为这些老人提供一些服务场所,搭建老人情感交流,养身健体,学习娱乐,文化休闲的平台。以愉悦精神、追求精神生活为目的,把以物质养老向更高的养老方式发展与进步!
发展居家养老服务,还需政府和社会各界形成合力,在政府的主导下,提供基本的公共服务,社会组织提供专业服务,人民大众自愿提供公益互助服务。社区可建立康复中心,组织医务人员和志愿者将养老服务延升到老人家庭,并将医保进行挂钩统筹,扩大非营利机构。这不仅减轻失能老人家的困难和负担,养老服务的资源配置也更为高效。
随着中国老龄化趋势的严峻,知青的养老问题也越来越凸显,我们要充分认识到这一点。现在开始就应着手进行准备:一方面要储蓄健康,我们平时要学会科学生活,要有积极乐观的心情,注意养生,平衡饮食,适量运动,管好嘴,迈开腿,争取少付医药费,多领退休费,只要身体健康,困难就会迎刃而解,日子就会过得舒坦。另一方面我们要根据知青老年群体特点研究设计出适应这一群体特征的多元化的养老模式。知青朋友们,我们一起努力,开动脑筋,为安度好我们的晚年,献计献策,让我们的人生步履更加稳健,人生的夕阳更为绚丽!
注:作者周夏鸣是浙江遂昌知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