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多年前,南安知青放弃学业,告别亲人,把他们的青春汗水洒在长汀的乡土,吃了许多苦,受了许多累,他们中的一些人,至今还留在长汀,一些人把忠魂也留在长汀。
1、王振民
长汀县原地税局局长王振民,是闽西红土地上树立的一面红旗,他勤勤恳恳,默默奉献,被省委、省政府授予优秀共产党员、先进工作者称号。
他是洪濑知青,祖籍大洋村。1976年省财经学校毕业后,他毅然放弃回老家泉州和到香港的机会,回到上山下乡的长汀山区,从税务专管员干到局长,20年来他6次放弃出境定居的机会,留在长汀。他清正廉洁,从不收红包、礼品,不吃请,每次下乡或出差,吃饭时都是自掏腰包。他一家三口挤在两间破旧的单间宿舍里,四次让房。从不利用职务之便为妻子女儿安排工作。1996年,长汀遭受特大洪灾,他在身患癌症的情况下,仍忍着剧痛,参加抗洪救灾。当年12月13日,他不幸病故,累倒在工作岗位上。
2、吕良金
吕良金当年从南安诗山下乡时才15岁,下乡在童坊大埔,参加长汀从罗坑到大埔的公路开挖、大埔电站的建设和平整土地三大战役。他说,当年吃蕉芋渣、地瓜渣,嚼炸碎骨,日子清苦,但与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精神是充实的。一次一位公社领导的女儿发高烧,那时电话不通,他就跑了70里山路报信。他从1976年起,参加筹建长汀化肥厂,一直干到企业局、开发区管委会股长、综治办、安监办主任、长汀闽南商会秘书长,把一辈子献给了长汀。
3、洪太源
洪太源也是第一批下乡到长汀古城红星大队的知青,1974年他作为知青提干后,就一直在长汀工作,从乡团干、团副书记、乡纪检委员、副乡长,到县司法局局长、县人大法工委主任,他说,至今还有10多名南安人留在长汀定居,两地的亲缘、血缘关系很深,长汀也成了南安知青永远守望的精神家园。
4、吕辉目
在上山下乡的那个年代,吕辉目被动员到长汀县的四都公社插队落户。有一天,他偕同孙安扁、辜冰凌两位乡亲,要往濯田公社的长安大队去拜访好友林福山。由于途中只顾谈天说地,所以走错了路线。等待发觉以后,天已近黑。就询问当地农民,才知道此处地名坪埔。后来得知有一位姓范的乡亲在此落户,就前往叩门。岂知时运不济,姓范的乡亲也刚好外出。无奈之下,只好撬开他的橱房门,随便找个地方歇息一下,以便次日继续登程。
第二天醒来,他们三人喝些开水充饥,就继续上路。临走之前,为了不让姓范的乡亲产生误会,吕辉目就写下一首顺口溜作为留言,以昭示此举之无奈。
全诗如下:“欲走长岭,误入岐途。询问樵夫,此地坪埔。回头欲转,天色已乌(黑)。天寒地冻,北风呼呼。事迫无奈,撬入门户。 篝火取暖,灶口为铺。怜乞山猴,买米充肚。通霄达旦,谈今论古。半夜狗叫,一喜一苦。喜者君来,苦者惊捕。天光起来,盐汤充肚。安好门户,继续上路。欲问何人,姓吕孙辜。”
第二天中午,他们三人终于来到了林福山插队落户的长安大队长岭生产队。老朋友重逢,自是一番洗尘接风。三杯酒下肚,吕辉目诗兴大发,即席作了一首“七绝”。
崇山峻岭会长安,人生能有几多欢。倘得老友安一处,长安便是“杏花村”。
老朋友难得欢聚,直至更深夜静,酒栏人散,大家才回房间休息。然而谁知闽西山区的冬夜,确实天寒地冻。当时,主人家只给他们一条四斤半重的棉被,怎抵御得了夜半的风寒。三人在寒夜中瑟瑟发抖,直至天亮。次日,吕辉目戏作“七绝”一首,以讥林福山。诗曰:
“二希”“三仔”乐人间,酒逢知己话中缘。高楼美酒虽是乐,玉锦斤半怎御寒?
吕辉目知识广博,是一位“说话顺口溜,诗打半斤油”的乡土文学作家。他一生著作颇丰,但可惜的是大部分已经散佚了。
南安是返乡知青成长的沃土
当年下乡古城古竹的杨贻芬,倒流回洪濑后,到澳门定居。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他携妻子回乡创办鞋厂,从手工作业到流水线生产,终于把企业做成全国颇有名气的童鞋厂商,企业有工人2800多人,去年上缴税收435万元,每年慈善捐款100多万元。他成为第九届省政协委员。1995年以来,他几乎每年都要组织知青回长汀。1996年,组织洪濑300多人到长汀,一路10多辆车,规模很大,到长汀时警车开道,把街道都快堵了,受到热情接待。他公司聘请的总经理王焕光,是永定抚溪人,2004年,杨贻芬专程到王焕光家中慰问他60多岁的老母亲,还为抚溪小学捐资5000元。如今,已有上百名龙岩人加盟杨贻芬的企业,把足友公司当作第二故乡。
杨贻芬的妻子林玲敏是公司副董事长,当年下乡长汀四都上蕉,对长汀也充满了感情,她说:我去年组织了38位下乡上蕉的知青,回到长汀。一路唱歌,一路说话,大家都非常感动、快乐。长汀是我们在磨难时的“避风港”,这是我们一辈子不会忘记的地方。
两地情深 谱写新篇
近年来,南安、长汀两地交流不断,来往日密。
1994年11月,洪濑镇与长汀古城镇结成友好乡镇。1996年,长汀与南安结成友好城市。
上杭临城镇镇长罗小洪,2005年8月挂职洪濑镇党委副书,虽然才3个月,但她跑企业、走访知青,联络情谊。洪濑企业家也多次回访上杭。临城与洪濑结成了友好乡镇。如今罗小洪在白砂任党委书记,两地也像亲戚一样经常来往。
范耀华当时在四都坪埔下乡3年,住在老乡家。一直以来,他都保持与老队长郑永通的联系。1976年他福师大毕业后,回到长汀濯田中学教书,后来又到一中教书,到1982年才调回南安洪新中学。他说,在濯田时,学生赖继秋家庭困难,他常接济一些衣服、食物。后来赖继秋当上古城镇书记,与南安知青来往更密切,任上杭县委书记后,还一直不忘加强两地联系。
泉州市国土资源局调研员张华南,当年下乡四都上蕉,他说,在那特殊的年代,与当地农民建立了特殊的感情。2008年是他第4次到长汀了。每次到长汀,他都有新的感受。
2008年初,龙岩市委书记张健到厦门时,会见了厦门、泉州、莆田等地的知青代表,盛情邀请他们,有机会多到龙岩走一走,看看当年第二故乡的发展情况。龙岩市政协也邀请这三地知青联谊会,共同编辑《回望闽西--知青情系红土地》文集,派出记者、作家采访。据有关负责人说,历史不能选择,人却在历史中锤炼。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三地沿海城市3万多名知青奔赴闽西红土地,加上龙岩本地知青,共有5万多人。当地农民群众以宽广的情怀接纳了他们,他们也以青春的生命融入了这片土地,与闽西人民结下了深厚的情缘,留下了难忘的记印。为此,他们发起这次征文,旨在联结山海两地的力量,共同建设海西。
近年来,南安知青多次回到当年的第二故乡,进行两地经济文化交流。
2008年10月24~25日,南安洪濑知青72人组成的“怀故之旅”回到长汀,分头到当年插队的地方,看望了老乡,受到上杭、长汀县领导的热情欢迎。这批知青访问团由老知青、福建足友体育用品公司董事长杨贻芬组织,知青们瞻仰了上杭古田会议会址、长汀瞿秋白烈士纪念碑、杨成武广场。他们还回到当年插队的地方,追忆往事,与老乡们共叙情谊。
南安、长汀两地在新的发展时期,必将有更多的合作交流空间,共同谱写新的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