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知青网

当前位置: 首页> 返城史录

知青人生的第二次转折--参加工作(三)

时间:2013-09-09 05:50来源:北京知青网作者:angelozh点击:940次
那年我们饮食服务公司经济指标、各项任务完成的很出色。领导表扬,评为先进单位。最实惠的是大家都受了益,经济收入上了一个新台阶。同时,我那三十元、三级工资也相应地涨了上去。那时的职工一般都挣四五十元;六十元的经理,那得是部队转业下来的!我凭着自

 


 

重任之下的经理


      八三年初,在县委召开的经济会议上,我立了军令状。不管怎样说,完成硬性任务是无疑的。

 

      眼看进入四季度了,尽管是旺季,利润刚刚完成三分之一。差的那些可怎么办呀,我真的发了愁。发动群众,大家出主意想办法;召开班组长会议,群策群力,众人拾柴火焰高。我坚持从提高服务态度,改善服务质量入手,狠抓了职工的思想教育。使广大职工充分认识到,工作不是给某一位领导干的。从宏观讲,“干的是社会主义”。从微观讲,经济指标的完成,直接关系到个人切身利益。思想意识有了一定的提高,我们又着重揽了几个大型会议,如;地区的外贸会、农机会,省里的深井泵现场会,县里教育界、卫生系统的会议等等。

 

      另外,我们还抓住了一定的机会。那年,北京干菜调味品公司在神池农产品公司收购小豌豆(当地人习惯称三不吃豌豆,颗粒很小,产量及出粉率很高),作为做粉丝的原料。这样,我结识了干菜公司的老郭、老乔师傅。我们收豆子哪有资金呀?再说也是跨行业,不允许经营呀!我左思右想,为工作真是彻夜难眠。第二天就与副经理、会计商量,并把自己的想法讲了。他们听后,很是支持我,也是发愁没有那么多资金。嗨,既然想了,那就毫不犹豫地去干吧!就是挣不了,也不会赔的。我就在下边的烈堡供销社赊了两吨半小豌豆,用南京嘎斯车装满一车,我与会计就押车进京了。

 


这是一九七三年冬天的合影,那里冰天雪地,我穿着一身棉衣,她还戴着帽子。


 

      那年代还没有高速公路,都是盘山路,重车爬山很费劲。经过二十多小时的鏖战,终于来到京郊。那时进京不像现在这么难,车少还不限行。但外地车进京,需要进京证。那还还好办,车停在郊区,我做公交车,到山西省驻京办事处就办了证(那时在前门办公),顺利地把车停在了我母亲家的窗下。这里停车安全,还不收费,办事方便。我马不停蹄地又跑到广安门外马连道干菜调味品公司,联系卖豆子事宜。不是信息时代,事先无法联系。见到股长老郭,他感到很突然。他不情愿地说;“既然这么远拉来了,那就收下吧!”经过请示,决定把这车豆子送至海淀区四季青公社的门头村粉坊。但取款还要在工商银行广外分理处。我听后,真是高兴万分,飞一样的跑到旅馆叫上会计司机由我带路,经白石桥,过二里沟,一直往西走蓝靛厂,到西苑机场,顺着小柏油马路再往西往北一拐就到啦(实际就是顺着现在的360路走就对啦)。还好,顺顺利利地把一车豌豆卸在了那里,空车原路返回。那么,回山西也不能空车呀?只有往返拉货,才能挣钱。又与老郭商量,他们很支持我的工作,实际就是看在我是北京知青的缘故吧。我们用买豆子的款,他们给批发了瓶装五星啤酒,每瓶才五毛一。结算后,卖豆子的款还有余呢。就这样,一车小豌豆换了一车啤酒,打道回府了。神池卖啤酒,那可是我们引进的。人们想喝啤酒,必须在我们饭店用餐才行,这样又扩大了营业收入。

 

      接二连三一共跑了三次。第二次没有啤酒,只好拉了一车鲮鱼。因为赶上过节,鱼被人们一抢而空,还供不应求呐!第三次,既没有啤酒,也没有鱼了。我又跑到白兰洗衣机厂。当时坐的381路汽车,开往丰台方向的。到弹簧厂下车,直接找供销科。我任何人也不认识,就是“瞎猫碰死耗子”,楞是自己去闯,试试吧。屈指一算,这车小豌豆的钱,才能买十二台洗衣机。那时刚刚实行洗衣机,还没有双缸的呢,更何况自动的了!“管它黑猫白猫,抓住耗子就是好猫”。一十二台白兰单缸洗衣机,满载在南京嘎斯车上拉回了神池。又是首屈一指,还是跨行业经营。开放了,千方百计地抓银子提高效益吧!

 

      说实在的,那年我们饮食服务公司经济指标,各项任务完成的很出色。领导表扬,评为先进单位,这些荣誉就不用说了,最实惠的是大家都受了益,经济收入上了一个新台阶。同时,我那三十元、三级工资也相应地涨了上去。那时的职工一般都挣四五十元;六十元的经理,那得是部队转业下来的!我凭着自己的能力,辛苦,勤奋,月工资拿到九十多元,我这当经理的还够可以的了吧?!不是自夸,我很知足…… 

 

 
“一面之交”的厅长


      小豌豆后来又卖了两次,但天一热,北京的啤酒都供不应求,何况外地啦。往返没有货就很难挣钱,也就暂告一段落了。

 

      在这期间,我还干了这样一件傻事呢;我与上海锅炉厂签了一份合同。当时帐上有一万多元,经过请示县商业局长,他们同意我们公司更换锅炉,但资金自筹。原有的锅炉,实在是应该退役啦。不但烧起来很费煤,只能带个澡堂子,而且饭店蒸馒头时用上的也不多。作用不大,浪费不少。公司其它副职也同意更换锅炉一事,换上新的可以把全公司的饭店、澡堂、旅馆,加之办公室可以全部安装上暖气。既节能又干净,还省去职工每日烧火的困惑。这种思路的确不错,可操作起来,就不那么容易了。资金的短缺,可是大事呀。俗话说;“穿衣吃饭看家当”,没有那么多钱,如何去办那么多事?框框不管,县财政局不会拨款,商业局有话在先了。那只有去找条条啦,忻县地区饮食服务公司。那时,我也就开始了向上面伸手要款的艰难历程。

 

      七十年代,“双学”时,当先进介绍经验,参观学习,一年当中竟有九个月在外面,这是没有办法的事。这一年,更是如此了,几乎每月一次甚至两次。要知道从神池到忻县路不长还要倒一次火车呐,火车票才2.3元。连续跑了几次记不清了,每次找到地区饮食服务公司郭经理,他总是推脱,让我找分管财务的副经理。“下边交上来的太少了,上面拨的款也有数呀”,郝经理耐心地给我解释着。我不管,公司能给其它县,也该支持支持我们啦,别老支持东边的县,西边的也该轮一轮了吧?我不厌其烦地说着。他们都是部队转业下来的干部,对我每次的到来不欢迎,但还没到讨厌的程度。反正你有千言万语,我有一定之规,我就采取了软磨硬泡的办法,但也不能影响人家工作呀。因我与公司的会计很熟,他也帮我出主意。后来郝经理把我推到省里,那我也是怀着试试的心里,只要有一线希望,我都要去争取。宁可碰钉子,也不能不去!

 

      去太原省里的饮食服务公司,忻县可是必由之路,那就是一趟线,神池离太原还远一些。为了工作,舍脸向上面伸手,现在说起来,有点那个。其实你不要,他们也就给其他单位了。

 

      从太原火车站下车后,坐公交车,没几站就到了迎泽大街的财贸大楼。我记得,商业的各大公司全在里面办公,好像省粮食局也在此。我直接奔了四楼的饮食服务公司李经理的办公室,这是我们条条的最高领导啦。李经理高高的个子,操着一口晋东南口音,不太好懂。我就竖起耳朵,使劲地听着。他讲的很客观,省里有钱,但已经拨下去啦,来年再给你们吧!这就是答复。我呆呆地站在那里,继续不死心地说道:“您无论如何也要给凑点吧,不然我与上海锅炉厂签了合同,要违约的,受法律制裁呀!”(那时尽管合同法还不健全),我苦苦地央求着。“那你过些天再来吧”,李经理对我这样说。我觉得有点活话儿,也就见好就收吧,随口对李经理道谢,就不打扰您了,再见。我退了出来。长叹一口气,心里感到有些舒服。在太原只住了一夜,我就返回神池了。

 

      二十多天过去了,又第二次下太原。这次李经理完全变了口气,一口咬定没钱,明年再说。哎呀,您上次不是答应过吗,怎么又变了呢?我细声细语地说道。我深知;万事求人难呀,更何况这种情况!李经理不以为然地答道,资金紧张啊!那您也得想办法给解决点呀,我继续说;“您这儿给点,区里再拨点,县里凑点,我这问题就迎刃而解啦,好吗?”李经理坐在那里,思考着半天才答道;“巧妇难做无米之炊呀!”因他要开会,我只好与他一同走出办公室。

 

      在太原小住两日,还是心不死。临走那天上午,我又跑到迎泽大街的财贸大楼前彷徨,来回度了几圈,没有进去。返回忻县地区饮食服务公司。在那如同报到一样,他们问了我去省里的情况,我作了汇报。我无奈地、没有任何收获的回到神池县。

 

      过了半个多月,我又第三次下太原。这次我没去四楼的饮食服务公司,我打听到省商业厅长的办公室就在二楼,就见见厅长去吧。那么大的官能接待我吗?我犹豫不决。既然来了就去吧,只要是为了工作,有一线希望,就去努力争取,值得的!我壮着胆子上了二楼直接敲门,心嘭嘭跳个不停。


      “厅长在吗?”我用颤抖的声音问到。果然,从套间里面走出一位个子不高,瘦小的,有五十岁左右的男子来。“哎,哎,你是哪里的?找我吗?”声音很是温和亲切。“您是厅长吗?”“嗯,嗯,”“进来吧,请坐,你不是这里人呀?”一句话,问得我心里暖暖的,一下子拉近了我与他的距离。我忍不住了,哇的一声哭出声来,如同见到亲人似的。“别哭,别哭,有何事情慢慢讲……”我平静了一会,强忍住不知从何处来的一肚子委屈,坐在外边的沙发上,答道:“是呀,我是北京知青,分配在神池县饮食服务公司工作……”我一边介绍着自己的情况,一边滔滔不绝地叙述着事情的来龙去脉。此刻,一点恐惧陌生感也没有了。厅长坐在我对面,聚精会神地听我说着。不时地插话问我,不住地点头。


      我感觉厅长是河北人,就顺口问道,那您也不是此地人吧?嗷,我是邯郸的呀,咱们是半个老乡呐!我激动着,还是感动的不知如何是好。语言表达的怎样,也闹不清啦。我与厅长的对话,也就有二十分钟左右。他听完后,马上走到办公桌前,拿起电话,就打到了四楼李经理的办公室。那边不知怎样说的,只听见厅长一再嘱咐,就这样定了,让她上楼去吧,一定给解决!“这样认真负责的好同志稀少,咱们得支持她的工作!”厅长放下电话,就对我说;“去吧,李经理等着呢!”我欣喜若狂,赶忙从沙发上站起来,对着厅长道谢,并深深地鞠了一躬。话别时,我说,您有时间一定来晋北神池看看啊!之后,我离开了厅长办公室,匆匆忙忙地上了四楼……结果可想而知了。

 

      在那个年代,一万元可是不小的数字。省里都拨了款,那区里更没问题了。在我的强烈要求下,区里也给神池县饮食服务公司的帐上拨了8000元。县财政局也硬着头皮,给我们拨了一万元。经过三个多月的漫长的(伸手?口舌?)之战,总算解决了我们公司的燃眉之急。

 

      事情已经过去二十多年了,现在回想起来,还是心有余悸呢。那位一面之交的厅长,应该已是年过古稀了吧?当时,我没给您送任何礼品,更没给您带一点土特产品呀,心里很是愧疚!您毫不犹豫地支持我们,为民解难,这样地给力,我怎会忘记呢?您和蔼可亲、平易近人的音容笑貌,雷厉风行的工作作风,永远铭刻在我的心中!厅长,您现在在哪里呀?好人一生平安!我永远地祝福您! 
 


 

 

------分隔线----------------------------
栏目列表
推荐内容
热点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