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知青网

当前位置: 首页> 返城史录

知青人生的第二次转折--参加工作(二)

时间:2013-07-12 12:49来源:北京知青网作者:angelozh点击:1348次
经过几年的锻炼,我们吃苦耐劳早不在话下了。一起去的同学们,都陆续地返城回北京了。有的远走高飞,甚至去美国、加拿大定居的大有人在。我眼馋他们也没有用,还是实际点吧。我嫁给了山西人,就死心塌地的在这里干吧,当时我就这样想。

服务员生活之三


      在工作中,我努力前进着,我每一点一滴的进步和成绩,都离不开领导与同志们的帮助。  

  

      一九七五年夏,我参加了忻县(现名忻州)团地委组织的“继续革命理论报告团”。团员来自各县的先进人物。报告团分两拨,我被分在东片,带队的是忻县团地委副书记和陈黎蜀同志。队员主要有;河曲县巡镇的团委书记王选良,保德县尧圪台团委书记(名字想不起来了),忻县机引农具厂团委书记丁哓岩,原平县知青吴素霞及神池县的我。我们来自各个岗位,所做的工作不同。每到一地,都受到热情的欢迎与招待,我宣讲的题目《继续革命永向前,当好人民的勤务员》。我还清楚地记得,我大约讲了二十六场,练熟了,讲习惯了,根本也就不用拿稿了。每当上台,不慌不忙就如同说话讲故事一样自然。我用自己的实际工作的经历生动地描述着,又因为我讲的是普通话,京腔那里的人很是爱听,每讲完一场,群众都报以热烈的掌声,得到了他们的好评与称赞。

 

      近一个月的报告团生活,使我学到了许多东西。这个宣讲团去的地方有;定襄的河边镇,五台,原平的轩岗镇,繁寺的沙河镇,代县的静乐,最后到忻县的忻口镇等。在总结大会上,我们每个人都表了决心,一定把这次学习的精神带回去,并落实在行动上。我更加倍地努力工作,事事走在前面,带领广大青年团员干好本职工作,当好党支部的有力助手。

                                                                                    


 

      有一次,从武汉出差来了一位姓严的客人,由于不适应神池县的气候,患了重感冒,发烧三十九度。我知道后立即给他请来医生,在旅馆打起了点滴,给他三番五次地送开水,并给他煮好从北京带来的挂面(当时我都舍不得吃在京买也要面票的)。经过我的精心照料,他的烧很快就退了。当时他很感动,恢复健康后给我写了表扬信,回去后还从武汉特意寄来特产孝感麻糖以表示感谢。事情虽小,能体现出我们把党的温暖送到旅客心中,做旅客的贴心人!类似这样的事我们做过不少,就现在来说,这算啥呀……我们的表扬信以及感谢镜框,把个小小的业务室的墙挂得满满的。

 

      还有一次,一位经常在旅馆住的客人,给我送来了大米。那个年代,这在那里可算最缺的东西啦。俗话说“吃人家嘴短,拿人家手短”,于是我就毅然地拒绝不收。而他一定要放下,我说了几次,他看我态度坚决,也就只好拿了回去。你猜怎么着,原来他是想让我给他多开发票。目的没达到,就对我耿耿于怀,在旅馆的走廊里学唱京剧,一边唱一边看我,“这个小刁一点面子也不讲!”是呀,这个面子给你开了,国家就损失了,这原则的事我是不会干的!只有坚持原则,人才不犯错误,那时我就是这样想的。

 


 

      一九七六年四月,县委任命我为神池县饮食服务公司副经理(任命书可是红头文件)。虽然我走上了领导岗位,实际上还是干着服务员的工作,钥匙、笤帚不离手,刷锅洗碗,洗床单枕巾,担炭,搞卫生,旅馆登记,每周两次澡堂卖澡票……遇到端午节,物资交流大会,还要抽我去摆摊卖饭。那时计划经济,买啥都要票,吃饭要粮票,所以卖饭票这营生有点复杂,把饭卖出去后,到了晚上盘点,钱与粮票饭票三票合一必须对上,才算结帐完毕。由于我上学时,数学还不错,口算能力强一点,每日结帐还基本对上。所以那两个门店的负责人都抢着要我去卖饭票,嘿,当时我还真成了他们的“香饽饽”!

 

      我一点一滴地做着,一步一个脚印地走着。一个人的能力有大小,能者多劳呗。我任劳任怨地干着,我热爱着饮食服务公司的每一项工作。我的宿舍就在旅馆里,以馆为家。别人下班回家了,我呢,上班下班都在旅馆,无形中份内份外不知干了多少!我用自己这双手,耕耘着未来;我就是我,干就干好!我坚信“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的道理。

 

      我可以自豪地说,从懂事那一天,自己就要强。在学校曾是三好生,快要加入共青团时,赶上了文革。在农村插队得到贫下中农的一致好评。工作后,每年都是先进工作者。那时,根本就没有奖金,物质奖励很少,只有一张奖状。后来就是一条毛巾啦,一个脸盆,或是暖瓶;再发展到线毯、毛毯等等。

 

      一九七七年,我被忻县团地委授予模范共青团员光荣称号。

 

被任命副经理


      要说我真正走上饮食服务公司副经理的岗位,那就是在任命后的半年多的时间里,也就是在农业学大寨,工业学大庆的高潮中,那时全国都在轰轰烈烈的双学当中。大寨在山西,那就可想而知啦。

 


 

      我在七六年元旦成家,年底就生有一子。为了支持我的工作,母亲手术后还没完全恢复,就不顾一切帮我抚养带孩子,以解决我的后顾之忧。感谢妈妈,用她慈祥的母爱在全力以赴地支持我。孩子放在了北京,使我能够全身心地把精力放在了工作上。

 

      县饮食服务公司,在商业系统可算最难搞的企业,因为它是两个核算单位。公私合营那部分人员很难管理,哪个领导来了都呆不长。所以我这个副职,在七年间一直陪伴了五任经理。领导换得很频繁,副职也干得很辛苦。要说副职,那就是摆正自己的位置,当好经理的参谋与助手。我分管的工作是;青年团,工会,及医药费的报销;再有就是应酬家里和外出的会议,等等。

 


 

      在“双学”运动中,我县提出;“要想富,大种胡麻,多植树!”的口号,实际也是这样做的。县级机关,企事业单位,厂矿二分之一的人员,都投入了植树造林的大军。绿化荒山,为子孙后代造福。前几任的经理岁数都比我大,又是“革命生产两不误”;经理在家抓经营,我带着年轻人上山种树,即分工又合作,这样各项指标才能完成。

 

      每个单位都有植树任务,必须保质保量,保成活。春季漫天的黄沙,铺天盖地,把人的七窍里都填满了黄土;阵阵的大黄风,恨不得把人都要刮倒了。四月的神池,大地刚刚解冻,背阴处的地还硬梆梆。植树的人群大军,每个人都背着铁锹、镐头,很早就出发了。植树的地方是界东山,离城里大约四五公里。我单位没有汽车,也只好徒步。有时碰上好心的司机,还能搭乘。如水如潮般的植树运动,使机关厂矿只剩下老弱病残,为了完成任务,我们中午都不回家吃饭,带着干粮,二面大饼,连点水都没有,干啃。找个避风处,凑合吃两口。也就仗着那时年轻,我实际后来得的胃病,细想起来,与那时的情况是分不开的。经过连续辛勤的劳动,通过验收,半个月的任务总算完成了。那时,要真是干半个月的时间还不错呢,因为一年有三季都要植树,只有到了冬天才能得到休息。

 


 

      我还清楚地记得,七六年七月我们正在雨季植树。那时我已经怀有身孕五个多月,自己要强,不愿让人照顾,还是一如既往地与职工上山栽树。一日,正好在公司大门口,遇上一辆解放牌大卡车,人们都叽了咕噜地抢着上车。我和出纳,和另外几个同事,也跑去上车。那个车厢很高,我有身孕,肯定很不利落,显得很笨,但是我还是不顾一切,也往上爬。我把铁锹递上去,两手扒住车厢,脚蹬车轱辘,一条腿还没进入车厢,车就开了。上去的人使劲地拽住我,才上去,你看多危险呀,现在想起来还后怕呢!假如流产,假如……后果真是不堪设想。说起来,这其实也是好事,产前活动量大,到分娩时可特别好生。我就是自娩,孩子生的很顺利。这也是一段小插曲。

 


 

      前人栽树后人乘凉。现在,经我们种的树早已经成材了。每当火车路过此地时,都能看见荒山坡两旁绿葱葱的树林,这都是当时县级机关、厂矿人和我们的功劳啊!

 

      一九七八至七九年间,我们公司调来一位女经理,是当时县委副书记的太太,地道的神池城里人。工作有能力,能说会道,再加之有背景,那,谁不得给她让一份呀!当时,她比我岁数大,两个女将,工作起来还比较得心应手,因此,我们公司每年都是先进单位。她在家主内,我在外边开会。介绍先进经验,去忻县,下太原、大同、运城开全省饮食会议,在省城湖滨会堂发言……等等,在“双学”运动中我们可是标兵。我两次去大寨参观学习,目睹了大寨人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先治坡、后治窝的作风。站在虎头山上,看着狼窝掌,七沟八梁一面坡,层层梯田平展展;与天斗,其乐无穷!与地斗,其乐无穷,敢教日月换新天。时代造就着我们,激励我们这一代人!

 

      经过几年的锻炼,我们吃苦耐劳早不在话下了。一起去的同学们,都陆续地返城回北京了。有的远走高飞,甚至去美国、加拿大定居的大有人在。我眼馋他们也没有用,还是实际点吧。我嫁给了山西人,就死心塌地的在这里干吧,当时我就这样想。但还是有那么点侥幸心理,不相信就回不去北京。这种想法,深深地埋藏在我的心底下。直至许多年后才得以实现。

 

     改革开放起步了,许多新的名词随之而来。县里召开三级干部会议,“搭台子唱戏”,去原平县参观。抓经济,找能人,农民搞副业,搞养殖、种植,在棉花籽上种出了蘑菇,当时感到很新鲜。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改变观念,提高应变能力,才能前进。

 

      具体到我们饮食服务公司,那无疑是把各项经济指标搞上去。小小的一个神池县,总共八万人口,非农业人口只有一万人。尽管是独家买卖,要全年完成营业额二十万,纯利要拿回三万元;同时,那毛利率还不能超过百分之三十,只要超过那物价部门就会惩罚。这个任务,现在说起来不大,但是在那个年代完成实属不易呀!

 


 

      我们首先从饭店入手,改善服务态度,提高服务质量。每晚利用业余时间开会学习,对职工加强教育。增加饭菜的花色品种,做到色香味美,有回头客才有好的买卖。为了调动广大职工的积极性,又实行了经济效益与奖金挂沟。微薄的奖金(一等奖十元,二等奖八元,三等六元),起了一定的作用,也推动了工作。

 

     然后,我们又在在旅馆搞增产节约。从大处着眼,从小处着手,挖潜力,带领职工自己动手拆洗被褥,洗窗帘,等等。

 

      除此之外,我们还亲自上门收水费,这个工作更难。全县只有一座水塔,就在我们公司的院里,有三个水站,水流失很多。个人安水管,没人过问,而且那里的人根本没有交水费的习惯。你去收费,他会很自然地说;“地下的东西还要收钱?”根本不给,而且连干部都这样讲。我们这工作,挨门挨户地去收,如同要小钱的一样,没人支持。不瞒人说,当时从县委书记,到一般干部,老干部,及市民家,我都去过。每人才两毛钱的水费,可真能体现出人的素质!我可尝试过啦,那个艰难,那个尴尬……无奈,反正把钱收上来是目的呀。后来在八十年代初期,县里成立了自来水公司,可把它分出去了。终于减轻了点压力,我长叹了一口气!

 


又被任命经理

 

      一九八一年,神池县驻进了部队,团部设在县磷肥厂。我们旅馆对面农机公司驻着汽车连,卫生队在大礼堂后面的农机局。军需股设在商业局,后来搬到了阳方口。他们来到这里,是在神池的南山上搞国防施工。尽管部队是供给制,那也给县里带来不少商机。

 


 

      我首先就认识了军需股的副股长老罗同志,他找我可是有事而来,商量部队人员洗澡一事。因为神池县唯一的一座澡堂子,就在我们这儿。我们毕竟是营业单位,不出资,无偿那是根本不可能的。经过协商,达成了一致意见,部队每月给我们公司拉六车煤,每车四吨,不要运费,但煤的本钱自己出。部队呢,每周利用两天的时间来我们这儿洗澡。这样,公司还比较合适。因为当时每吨煤的价格才二十多元,运费可就贵啦,几乎是煤的一半还要多点呢。这样,就与部队形成了工作关系,既拥军又爱民,这两全其美的事谁不干呀。之后的几年间,与他们协作的很默契。

 

      我这个人喜欢交朋友,热情,也乐于助人。部队在的三年间,真是交了不少各色的朋友。当兵的小老乡,上士,司务长,卫生队长,排、连长,指导员后勤处长等……他们有事就来找我,只要能帮上忙,来者不拒!那个年代,物资还很贫乏,像大件买辆自行车、缝纫机,买瓶汾酒啦,牡丹牌香烟,红白糖等,甚至找个空纸箱子,他们也不放过,我基本都能达到他们满意。反之,他们也给予了我们不少。我们经常栽树,就从部队买了许多双解放球鞋,结实耐磨。还弄了许多军用罐头,水果、竹笋的两种,很便宜。团部司务长经常送来他们自己生的黄豆绿豆芽给我们吃。还有,我们用车就更方便了,只要张口,他们也是千方百计地给予方便。互帮互助,军民鱼水情得到充分体现!

 

      我们的经理“上调”啦,这“革命的重担”无疑就落在了我的肩上。县委的任命书下来了,三十岁出头的我,胆子可不小,勇于挑这副担子,可真有点自信才行呀。账上基本没钱,两万二千元的流动资金被原材料占得满满的。我们公司属地方财政,上面不给拨款,每年还要交财政纯利的百分之二十,八十留在公司再生产。全公司干部职工一共五十多人,加之还要养活离退休人员三十二人,这个日子可难过了。当时,也就仗着是独家买卖,还没脱离计划经济的轨道,凑合还算挺得过去,勉强过光景吧。

 

      为了生存发展,我们采取了送货下乡,赶物资交流会,庙会、赶集,跟着剧团走……开起流动饭馆等各种方式。现在我还能记得赶会的日期呢。从农历四月初八阳方口镇,五月端午神池县,五月十三五寨县,五月十九虎鼻公社,五月二十二三岔镇,五月二十四烈堡公社,六月初一利民公社,六月初六八角公社,七月二十二原平县,到忻县的物资交流大会,我都亲自挂帅。带领年轻的小伙子们,吃住在一起。我们住在自己焊的帐篷里,带着三张折叠床,折叠桌凳。晚上要等散戏后,人们吃完才能停止营业。床当然不够用,桌凳就代替床了。虽然营业额大大地增加了,可职工们的确很辛苦。可是,这些淳朴的小伙子们一点怨言都没有,干得热火朝天很是起劲。他们感动了我,触动了我,变压力为动力,使我更加信心百倍地工作。

 


 

      历尽千辛万苦,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到了年底,终于完成了上级定的指标及各项任务,并略有结余。

 

      八三年县里召开经济会议,县长亲自参加我们财贸系统讨论会,讨论如何发展经济。具体到单位,结合实际谈。每位参会人员都要发言,并要谈出你的想法及做法。表决心,立军令状;到了年底,完成任务者,连升三级(那时三级才三十元),一定兑现!硬的指标又下来了。往往是这样,今年完成了,明年肯定要加码,不是鞭打快牛也得要前进呀。

 

      饮食服务公司的全年指标是;营业收入二十四万八千元,纯利三万八千元,毛利率不能超过百分之三十。朝着这个目标奋斗,真要达到谈何容易?!在改革开放刚刚起步的时期,神池县就连一个万元户也都没有呐!公司想做生意,都没资金,银行也不轻易贷给款。那时利息并不高,主要是意识差,胆子小,没有经济头脑,怎么才能跟上形势呢?
 

 

       (未完待续)

 

 

------分隔线----------------------------
栏目列表
推荐内容
热点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