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知青网

当前位置: 首页> 返城史录

黑土情深,薪火相传——我带儿子回北兴农场

时间:2013-05-25 12:00来源:北京知青网作者:angelozh点击:3622次
我们这么做,不仅仅是对老一辈的怀念,更着重的是下一代传承北大荒文化、北大荒精神,为了给孩子们,给子孙后代们留下一笔宝贵的精神遗产!我们知青这辈子的黑土情结是变不了啦!关键是要做到薪火相传,代代相承!

 


张传榜(后排左一)夫妻带儿子回黑龙江兵团农场与老连长蒋全福合影留念(右边为21连战友田美琪、冯秀清)
 

       说起北大荒,我们全家老少三代人,都有一种特别的情感和冲动,心潮起伏,久难释怀!
  1968年9月,怀着屯垦戍边的一腔热血,我们上海市松江县一批高、初中学生主动报名来到新组建的黑龙江兵团三师32团21连。在老军垦、老职工的带动下,我从农工到机务、从兵团战士到青年包车组车长,成了连队的骨干。
       1973年起,随着“扎根教育”的开展,我们一批没有家庭背景走曲线返城的大龄知青,成了各级组织的重点关心对象。我,就是在前任21连指导员、时任团军务股副股长——阚青夫妇的介绍下,和比我小一岁的松江一中的校友、时任团商店营业员的小周确立了恋爱关系。经过一年半书信往耒(那时我还在离团部70里外的红旗沟开拖拉机),1975年5月我俩回沪完婚。我也调至团干训队任司务长。


当年的兵团战士张传榜夫妻俩(1975年)


  那时婚事简办,自己家办了两桌招待亲友,陪老母亲到杭州旅游三天,拍了两卷135黑白片胶卷,就按时返回了。当时干训队还没家属房,李庆财队长“李大帅”出面跟桦南林业局留守处老冷临时商借了一间“拉合瓣”土房作为新房。经过干训队同事精心的布置,在我29岁下乡7年那年,有了自已的小家。
  有家的感觉当然好,但白手起家、一无所有的味道并不好受。正当我心急如火时,“李大帅”派人给我垒锅砌灶,蒋连长送来柴禾厨柜。在老一辈拓荒者的关怀下,我们很快就闯了过来,而且,我的小家,又很自然成了红旗沟、老柞山等边远连队知青战友的“大家庭”。各地知青来回过往,连队职工到团部看病办事,我家就是大家铁定的“交通站”,家门永远敞开,供吃喝,外加住宿。
  在干训队期间,“李大帅”不仅在政洽上严格要求我(是我的入党介绍人),在生活上,也象父辈一样万般照顾我。1975年8月得知小周有孕,他带我到水泡摸鱼,给孕妇补营养。那天,不到两个小时,我竟摸到了16条斤把重的野生鲫鱼!1976年2月,我儿子张剑降生那天,“李大帅”来到我家,嘱咐我在家烧一锅开水,随后他提了支双筒猎枪出去。不到一个时辰,拎了六只野鸡回来。他说:“给产妇补身子吧!” 感动得小周和我妈连声道谢。得知我60岁的老母亲从上海耒北兴农场照顾儿媳坐月子,他还送耒了自家珍藏的大米、鸡蛋。1977年秋,团部分给干训队两套新砖瓦房,分别为东、西两头。按人口算,炊事班长老俞家人多,想要把东头。但等我出差回来,东头新房竟留给了我。事后得知,是“李大帅”做了老俞工作。他说:“人家知青在北大荒成个家不容易,应该照顾。”新房有了,可搭仓房、菜园夹障子、种自留菜地等劳力活,又都是“李大帅”领他两个儿子及团部机关的几个上海知青帮助我干的。


“李大帅”李庆财年轻时的上尉照片(1955年)


  1977年底,我女儿张菁诞生了。由于我俩白天工作无法在家照顾孩子,冬天太泠又不能送托儿所,又是“李大帅”主动提出:“抱俺家去吧!俺家人多,有老太太和三个女儿在家照顾。”由此,解决了我家的大难题。李大帅全家对我们犹如亲人的感情,终生难忘!1979年3月,当我们带女儿离开北兴回沪那一刻,火车已经开动了,他们全家老小跟在车后,边跑边喊;“菁儿呀,爷爷奶奶还能见到你吗?”此时此景,历历在目;挥泪而别,铭刻在心!  
  回上海后,尽管一切都从零开始,生活十分艰苦,但三十多年来我们始终保持着与黑土地的紧密联系,逢年过节,总会写信、寄邮包来表达对北大荒亲人的思念,从未间断。北大荒的战友们一有机会就到我家来聚。记得一次原定是十多个人来我家聚餐,结果闻讯赶来了三十位。客厅容纳不下,干脆把我儿子房间的床拆了,满满二大间,其乐融融。长年的耳濡目染,使我俩的一对儿女自小就向往北大荒,跟黑土地的叔叔阿姨们特别亲热。我女儿5岁时就说:“我希望叔叔阿姨天天来,他们来了妈妈会做很多好吃的菜”。
  为园这黑土情梦,我于1986年、1996年、2005年、2008年、2010年、2011年、2012年十次到北兴农场看望北大荒的父老乡亲,探望李大帅全家。

       2008年10月,我带了妻子、儿子(女儿因单位加班未能成行)回访北大荒。特别是我的儿子张剑,一踏上这块分离了31年的黑土地,就被北大荒人的亲情、率真所感动。那年正值北兴农场电视台庆祝建台三十周年活动,我应邀带了原北兴广播电视台的工作人员回农场参加台庆。10月1日早七点,我们一行11人在七台河刚下火车,立即被北兴农场广播电视局于局长带领的欢迎队伍包围,一时间,握手问候、拥抱流泪、锣鼓声、呼喊声交织一片。儿子自出生以来,第一次见到我们这帮“老小孩”们久别重逢的激动场面,既新鲜又不可思议。在农场党政领导出席的欢迎会后,他就急着催促要我带他去寻找当年他出生的房屋。可是当我们一行找到干训队原址,再也找不到张剑出生的“拉合辫”房子。原来,原房早已倒塌,代之以红砖瓦房。为了不扫儿子千里迢迢寻根的兴致,我试探着问路旁一位正在卖大葱的妇女:“大姐,跟您打听一个人,就是原来道路队的司务长,姓孟,外号‘孟大鼻子’的,他在吗?”大姐说:“在啊!就在前面不远,我带你们去找”。说着她就向正在买葱的顾客打招呼:“你们先挑着,我去去就来,回来再给称葱吧”。说罢就领我们往老孟家走。我儿子一时懵了,把我拉到一边悄悄地问:“她给我们带路,放着这一大拖车的生意不做,连钱箱也不带走,合适吗?”我回答儿子一句话:“你放心,这里是北大荒!”


2008年参加北兴电视台卅周年庆祝活动和老队长李庆财合影留念


  不一会,我们一干人到了老孟家门口,卖葱的大姐边指着院子里一位老太太说:“这就是老孟的老伴”,边喊道:“叫你家老孟出来,来客人喽!”喊声惊动了正在屋里做饭的老孟,他一边用围裙擦拭双手一边发问:“是谁呀?”看到站在面前的我,怎么也想不起来了。我问道:“老孟呀,当年你在道路队当司务长,遇到食堂缺猪肉、粉条、面碱时,常到邻居干训队来借,而且借而不还的有没有?”老孟一下子醒悟过来了,一把拉住我的手:“张司务长!是你啊!快进屋上坑,吃饭吃饭!”我说:“饭就不吃了,我不是一个人,外面还有十来个呢!主要是带儿子来寻根,事隔40多年这里变化太大,找不到原来的房子了,你是这里的老住户,想请您帮助回忆一下”。老孟说:“今天你找我,真是找对人了!这周围邻居都是后搬来的,就我在这里住了52年没动窝。你的老房子早已拆除重建了,你叫他们都进屋来,吃了饭我带你们去”。老孟这席话,又把我儿子搞懵了,他说:“怎么?跟人家问个道,哪有倒过来先请吃饭再领道的?”我自豪地告诉他:“儿子哎,这就是北大荒!”
  因农场电视台已安排晚餐,我谢绝了老孟的好意,由他领着大家来到一户人家的园子外,老孟很肯定的说:“到了,就是这里了。”闻得人声,屋里走出一位30多岁的女主人,见这么多人在外指指点点,大声道:“你们找谁?”我急忙趋前一步:“我们不找谁,就想在这个地方拍几张照就走,可以吗?”女房主很善解人意:“噢!你们是返城知青到这儿寻根来了吧?那进屋喝口茶、歇歇脚!”我忙答谢:““谢谢您!我们不进屋打扰了!”儿子又问:“这明明已打扰人家了,怎么还要当客人一样招待?”我第三次重复道:“儿子,这就是北大荒!”广袤的黑土地早已成就了北大荒人豪爽、侠义的胸怀。
  儿子在自己的出生地寻觅之际,抬头看到旁边有一户人家挂着“此房出售”的牌子,突发奇想地对我说:“我出生地的房子怎么可以随便卖掉呢?要多少钱,我买下来。再改建成二层小楼,给爸妈两老每年来此住上几个月养老吧!”

  当我带着儿子张剑去见“李大帅”和蒋老连长时,没有想到我儿子居然“卜通”一声跪倒在地,分别给两位老人家三叩首致礼,口喊:“爷爷,我从小就听父母一直念叨你们,今天特地来看望你们,祝您老寿比南山,福如东海”,并顺手递上一只红包说:“爷爷,这是我的一点心意,给您过生日的贺礼!”乐的这俩老爷子连声说:“好,好孩子,快起来,爷爷也想你们哪”。自此开始,我儿子张剑与老队长的子孙辈弟妹们也联系上了,除了逢年过节互致问候,平时也常有信息往来。去年有两位小弟妹高考结束,张剑主动提出提供路费,邀他们来上海一聚,后虽因故未来,张剑又寄去了热门电子产品以贺高考录取之喜。
 


儿子张剑跪地叩拜离别31年的老连长蒋全福爷爷.(2008年)
 

  当晚,在电视台举办的三十周年台庆联欢会后,我儿子和电视台的一帮小伙子们兴犹未尽,喝酒聊天到深夜,他拍胸承诺:“今后你们有事需要在上海办的,不用通过我老爸,找我就给办了!”事实也确如此,回上海后,我儿子张剑给北兴农场电视台的每个人都寄去了U盘等礼品。
  在上海,凡是我们相熟的北大荒知青圈子里的儿子、女儿们之间也特熟,与其他知青的子女也跟着熟,还互帮互济呐。2004年秋,我们21连各地荒友100多人到北京大聚会,我儿子也跟着到北京给大会拍照、摄像;2008年32团在上海召开全团知青赴黑龙江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我儿子、儿媳也都是志愿服务者,分管音响、摄影等。现在,连我8岁的小外孙也常在念叨:“我的姥爷、姥姥、舅舅、妈妈都是北大荒人,我也该算是北大荒人,以后你们回北大荒,一定要带着我!去看北大荒的太爷爷。”


       我们这么做,不仅仅是对老一辈的怀念,更着重的是下一代传承北大荒文化、北大荒精神,为了给孩子们,给子孙后代们留下一笔宝贵的精神遗产!我们知青这辈子的黑土情结是变不了啦!关键是要做到薪火相传,代代相承!
 

         ( 作者张传榜是原黑龙江兵团三师32团北兴农场上海知青)


张剑和李庆财爷爷---爷孙俩分别三十年,今喜重逢一见如故
 
 

 
------分隔线----------------------------
栏目列表
推荐内容
热点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