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知青网

当前位置: 首页> 返城史录

走出草原(中)

时间:2012-04-16 02:59来源:北京知青网作者:angelozh点击:760次
二十四小时中,换了三回火车,终于重返北京。到家才知道,比决定学什么专业更棘手的问题,是开出报名用的介绍信。那年头,连买车票、住旅馆都离不了介绍信,更何况报名上学。

 街道放我“打回枣”

 

      病退回京,本为考大学。坐了三天敞篷卡车,人到赤峰,主意又变了。从赤峰火车站候车室的广播里,得知了召开科学大会的消息,其中有一句,“恢复招收研究生”,听得我心花怒放。大学我虽然想上,但有件事,心里别扭。二十七岁的人了,莫非还要让父母养活不成?这下好了,按文革前的老规矩,研究生有助学金,考上等于发笔小财。每月四十多块啊,比我在牧场的工资还多。考什么专业呢?文史还是数学?其实我最感兴趣的要数政治、经济,可我那不合时宜地乱说话的毛病,真不好改,一头扎进政治、经济,早晚得惹祸。一路上就这么胡思乱想,高兴得觉都忘了睡。
      二十四小时中,换了三回火车,终于重返北京。到家才知道,比决定学什么专业更棘手的问题,是开出报名用的介绍信。那年头,连买车票、住旅馆都离不了介绍信,更何况报名上学。我们这些刚回城的插青,没有工作单位,只能靠街道办事处,人家说了,他们好歹也是“一级组织”。第一步,先弄考大学的介绍信,这是我妈的主张。老太太的原话是,“你万一没考上研究生呢?总得有个地方喝粥吧?”这步不难。开这种介绍信的人多,混在人丛中,没人专门找你的碴儿。第二步恐怕没那么容易,我估计,考研究生的介绍信,不会轻易到手。
      头回去,接待我的是个四十出头的老大妈,一脸的公事公办,迎头一句:“你的情况嘛,我们不了解,具体政策呢,也不清楚。我们得研究、研究。你先回去吧。”我想“研究”,先得等人家“研究”。不回去不行,人家这儿就一溜木板房,不管吃,也不管住。
      过了一个星期,二回再去,这回接待我的换了个小姑娘。城里人面嫩,说不定跟我的岁数也差不到哪儿去,红黑格子的外套,雪白的衬衣领子翻在外面。我自报家门,刚开个头,她就笑起来:
      “您就是那个要考研究生的啊?怎么看着不像啊?”
      这话无法接口,我站在当地,心中充满歉意,我还真不知道如何打扮才像样子。
      “闹半天,您也就是个初中文化!”她不容我插嘴解释,“那您懂无线电吗?”
      “无线电我是不懂,可是…”
      “哟,连无线电都不懂,您还能考研究生?”她惊讶得睁大眼睛。
      轮到我据理力争了:“我这也就是蒙,试试看,有枣儿没枣儿,打一杆子再说…”
      她眼睛睁得更大了,分不清那眼睛里是怜悯还是崇敬:“考研究生!这是多么大的事儿啊,您也敢蒙?您胆子可够大的。”
      “这话您说!我还真有这么点儿优点。”
      小姑娘笑弯了腰。好不容易忍住笑,她边拉抽屉,边抬脸跟我说:“我们早就给您预备好啦!”
      我接过介绍信,说声“谢谢”,转身就跑。小姑娘追出门来,冲我的背影喊道:“别净顾了打枣儿,把正经事耽误喽。后儿二商局到咱们办事处招工,您记着早点儿来!”
      那小姑娘的笑声很好听,所以我至今难忘。 

 

 


 
恩师惠寄一封信

 

      犹豫再三,最后选择了数学。看看父母已见花白的头发,不忍再让他们为我这个不安分的儿子担心,我爸的问题尚未解决,更不能再给他添祸。
      论研究数学的条件,最好的要数科学院数学所和北大数学系。在草原时,我有位挚友,一直对我很照顾。他知道我读过些数学书,特地十分郑重地把我介绍给他的姐夫,一位任教于北大数学系的老师。这位老师姓程,人热情,又很随和。我插队期间,探家时跟他聊过几次,得到不少的鼓励。听完我报考数学研究生的打算后,他的第一反应就是,“你在代数上花的功夫最多,我得带你去见、见段先生,段学复。”我吃了一惊:“怎么,段学复先生还活着?”我在草原上读过的最有趣的数学书,是范德瓦尔登的《代数学》。我读的是中译本,前面有段学复的一篇序,写得扼要、精辟。我下意识地觉得,在这样的经典之作上落下名字的,必是“古人”。“段先生当然健在,而且还是我们的系主任。”程老师接着叮嘱我,“咱们明天晚上去。说什么,事先想好。你作过什么东西,选重要的,带给段先生看、看。”
      选无可选,我作的、与数学有关的,只有一个本子,百多张廉价信纸,用线绳钉了个硬纸皮,算不算“东西”就不好说了。就这么个本子,当年还舍不得往上乱写。那时,思考数学需要写写画画,多半用零星废纸,像报纸边儿、烟盒背面之类。只当得到自以为得意的想法,或遇上特别有趣的题目,才动用这个本子。草原的冬天,蒙古包里、甚至屋里,冷到零下三十多度不新鲜。钢笔得时刻贴肉夹在腋下,用的时候再往外拿,写不了两行,还得放回去。墨水时冻时化,难免沉淀,字迹也因而浓淡不一。频繁地拿进拿出,一个操作不当,钢笔就会漏水,在纸上洇一小片儿。油灯的灯灰,蜡烛的蜡油,都时不时在本子上留下痕迹。可是,不带这个本子,还有什么可带呢?
      冬天黑得早,程老师领我走进燕东园时,天已黑透。段府是座小楼,楼下,文革中分派进来的住户,尚未迁出。我们摸黑走上狭窄的楼梯,段先生的书房紧靠楼梯口。段先生话不多,几乎没有谈数学,主要问我在草原的生活,吃什么、穿什么、冷不冷。问过我初中毕业的学校后,段先生仿佛轻叹了口气,说了句半截话:“四中啊,那难怪…”忐忑不安地把我那个破旧的本子交到段先生手里,我和程老师起身告辞,段先生送到楼梯口。路上,我和程老师议论了几句,都摸不清段先生的态度。我是“不见棺材不落泪”的脾气,“考、考再说”,我反正决心已定。
      没想到,这决心几天后就动摇了。在这之前,我和我的两个弟弟一块儿参加了文革后第一次高考。我们哥仨本不怵考试,我和大弟弟开玩笑说,拿左脚答卷,也能考上。结果,头一批录取通知书,拖到最后,才轮到我小弟弟,我们两个当哥哥的,居然没份儿。不用说,爸爸的事,影响还在。小弟弟好歹是个团员,多年的先进。我们哥儿俩都是回城插青,我更连个单位都没有,想找人说理,都没处找去。那个沮丧啊,真叫万念俱灰,明知道北大已开始研究生报名,也无心去。反正没希望,何必再试?
      就在北大报名截止日期的前两天,我接到段先生的一封信!时隔三十年,迁徙数万里,原信找不到了,可信上的每一个字,直到今天,只要合上眼睛,还历历在目:“今天,我到研究生招生办公室细查了一遍报名册,没有找到你的名字。报名即将截止,你务必抓紧办理。”我手里捧着信,全身止不住地颤抖。早上收到信,我午前赶到北大,报了名。回来顾不上吃饭,我立刻投入狂热的复习。为段先生这封信、这份情,也得拼,我绝不能自己趴下。
      那些日子,我妈为我们哥儿俩的事,不断找父亲的机关理论。作母亲的在这种事情上,态度之强硬,可以想见。最后,机关向市招生办公室行文,证明虽然父亲的问题未完全落实,但不应影响儿女应试、入学。
      一个多星期后,我和我的大弟弟收到录取通知书。几乎同时,我收到北大研究生招生办公室寄来的准考证。
 

 

 

------分隔线----------------------------
栏目列表
推荐内容
  • 杨屏:习仲勋与近平的父子情

    继弟弟远平之后,近平也来洛阳“还债”了,面对平民,当时贵为国家副主席的他,几乎90度的庄严一躬,鞠出了习家父子对天下老百姓的良心!也鞠出了习仲勋与近平撼人心魄的父......

  • 北京知青网关于知青纪念章发行的通知

    1968年,是我们知青这一代与共和国同命运共前进的同龄人值得隆重纪念的一年。因为,知青这个在特殊历史时期产生的特殊群体,在共和国发展的史册上,以自己的青春、热血和忠......

  • 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成立始末

    1968年,根据毛泽东主席批示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命令沈阳军区以原东北农垦总局所属农场为基础,组建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在黑龙江省边境地区执行“屯垦戍边”任务。......

  • 上海知青刘行军和他东北妻子的爱情故事

    这是一篇非常感人的报道。历经辛酸坎坷,终于同18年前的爱人生活到了一起,黑龙江省五大连池市女子王亚文和知青刘行军之间的动人爱情故事,演绎了生活版的“小芳的故事”。......

  • 丁爱笛:陕北十年,那抹不去的回忆

    丁爱笛,1947年5月出生,祖籍山东日照。出生地重庆。清华附中老三届,陕北延川插队十年,做过四年生产队长,四年大队书记兼公社副书记。1978年恢复高考进入上海工业大学。现......

  • 北知网网庆12周年暨上山下乡50周年纪念活动通知

    2018年8月25日,在北京珠江帝景豪庭酒店二楼举办盛大隆重的“庆祝北京知青网成立十二周年暨纪念上山下乡五十周年文艺联欢会”。热烈欢迎广大知青朋友参加。...

热点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