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知青网

当前位置: 首页> 返城史录

一次酒桌上的教学

时间:2012-04-14 02:23来源:北京知青网作者:angelozh点击:1334次
本文作者李南飞,是1968年赴内蒙古插队的北京知青。1977年高考恢复大学毕业后,至今是一位事业有成的专家学者。

 


 

      几年前受邀去浙江的一个小城市,给那里的“民企”老总们讲“质量管理”课。学员中有两位上海老知青,他们已在当地安家立业,分任两个民企的总经理。听说我曾在内蒙插队后分外亲热,嫌课上交流不够,他俩课后找了一家饭馆与我畅谈。

      由于基层工作经验丰富,他们十分理解我所讲的质量管理原则,但对“统计技术”的应用缺少自信,文革前的两位老高中生,深为自己没能上大学而遗憾。

      我正打算再给他俩讲一个“统计技术”的应用案例时,包间的门被推开,进来两位推销啤酒的小姐,其中一位手持一款精致电子打火机,宣称每箱啤酒里保证有三瓶可中奖,获得这种打火机,奖品当场兑现。

      我一听,这可是送上门来的好案例,于是请小姐搬来一箱未开封的啤酒后退席。

      听我说要借用统计技术迅速找到中奖啤酒,两位“插弟”和一名司机精神大振,索性将饭菜搬到一边,整箱(24瓶)啤酒全放在餐桌的灯光下。

      现场教学开始。我请他们先做初步分析:啤酒的灌装、压盖、贴标签都是在自动生产线上实现的,而且生产速度很快。虽然中奖号隐藏在瓶盖内面,打开后才能看到,但生产线为确保每箱24瓶里一定有三瓶中奖,无论采用仪器还是人工检测,都必须在外表面上有一个用来识别的“记号”。为操作方便,这个记号极可能在瓶盖表面上。

     “统计技术”最适宜用来发现批量生产中的“异常”现象,进而采取对策,在发现过程中需要不断进行分析和归纳。

      我随意选一瓶啤酒打开,发现没中奖。四个人分饮之后,用这枚瓶盖作对照,在剩余23瓶中搜寻不一样的。很快找出了三瓶“疑犯”,我制止了他们要同时打开三瓶的冲动,而是先打开公认最可疑的那瓶,结果“一炮中的”,只见瓶盖后面豁然印着“中奖”字样!一阵欢呼后我们继续工作,改用中奖的瓶盖作参照,仔细检查剩余的两个“疑犯”,内有一瓶与中奖那瓶在瓶盖上具有同样黑点,打开后果然中奖。虽然我们已知剩下那瓶很可能不中奖,但我仍要求打开,目的在于从反面再次验证所发现的“异常”点是正确的。

      第一轮“战役”获胜后,我们把四枚瓶盖在灯光下反复比较,越发认清了瓶盖上的中奖标志,然后据此轻易地就在剩余20瓶啤酒中找到了最后一位“中奖者”。

      大家把啤酒瓶子请下桌,换上了饭菜,边吃边聊。司机叫来推销小姐兑现了奖品,她见我们只喝五瓶酒就得到三个电子打火机,一脸惊诧:“你们太有福气了!”

      我看到尚缺一个打火机才能人手一个,于是客气地问推销员:能不能把没开瓶的啤酒退回,让我们重新开一箱再试试运气?她非常爽快地答应了。

      后面的结果可想而知,新箱子里的三瓶中彩啤酒被我们轻松找到。得益于统计技术,从四十八瓶酒里找出全部“中奖”者,包括讲解时间,仅用了20分钟。

      开八瓶酒得六个打火机,中奖率高达75%,这顿酒喝得太开心了!两位“插弟”满脸红光:“原来‘统计技术’并不难,而且真管用啊!”

 

      本文作者李南飞,是1968年赴内蒙古插队的北京知青。1977年高考恢复大学毕业后,至今是一位事业有成的专家学者。

------分隔线----------------------------
栏目列表
推荐内容
热点内容